APP下载

发现秘境香巴拉

2018-03-09拉姆

中国周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正阳秘境藏族

拉姆

《香巴拉深处》每集讲述4个故事,叙事体量介于长、短故事之间。影片播出后,好评之外,也有另一种声音质疑它的“散”:故事不抓人、不明晰,段落间缺乏勾连,内在逻辑弱,叙事欠缺冲突感。

“散”是表面,真实才是核心。

前期,巨大的动物眼睛溢出镜头,野鹿自前景划过,耀斑定格于姑娘面颊,多角度、多景别、大光圈、浅景深等镜头语言,随机跟拍、无人机拍摄以及远程控制拍摄,4K超高清拍摄设备的使用,赋予了画面雕塑般质感和奇特的视觉冲击,形成了《香巴拉深处》的独特风格。

后期,神鹿浮木、白马过隙、坛城莲花……一个个极具现代感的片头;野鹿自静置的藏族女子的前景一划而过,唤起观者“霍比特人”式奇幻感受;与电影大师让·雅克导演的“天、地、人”三部曲中“人”的《喜马拉雅》主题音乐风格一脉相承的配乐,共同为观众呈现出国际化与当代感十足的观片体验。

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带上,湛蓝湖泊、皑皑雪山、盎然密林、起伏草原以及轻灵花鹿、雄健奔马、慵懒牦牛……次第出现在屏幕中,众多的旖旎景象交叠在一起,对应着佛经里对香巴拉秘境的描述:“此净土雪山环绕,状如八瓣莲花,花瓣间河水周匝。”

史诗般恢弘场景中,又镶嵌着最日常的生活。

崇尔乡的村民每日翻越3米多高的木围栏,进出田间劳作——这是村民想出的既不伤害偷食的野鹿群,又能保全粮食的“两全法”;参加成人礼仪式的小姑娘吐槽阿妈给自己编的辫子太粗糙,谈及父母的辛苦时,又忍不住抹起了眼泪;修行者嘉多赤足走在冰封的湖面上,分享自己对宇宙的体验:“土地就像我们的身体,树木就像毛发,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女儿即将作为模特远行北京,母亲絮叨着:“她想出去看看就让她去吧,出去时间长了,我想她了,她就会回来。”……这些日常无一不关乎如何生活,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对待世间万物。

与众多涉藏纪录片不同,《香巴拉深处》未止步于仅仅去记录川西藏民的生活,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这片高山峡谷,自先秦以来就是一条民族迁徙走廊。众多民族于此南来北往、繁衍迁徙、沟通交流,形成了民族文化资源富集的独特面貌。位于这条走廊中段的川西地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更为频繁突出,被学者命名为“藏羌彝文化走廊”。《香巴拉深处》敏锐地记录了这一幕。

现代社会许多方面已经被资本所定义、裹挟,传统的、小众的、少数的文化又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和选择。在香巴拉深处,我们看到人在天地和谐中自足自在。

一段叙事渐隐,另一段叙事随即跟上,开出新的花儿……

捷克人马克斯为藏族女子卓玛留在了塔公草原,开客栈、穿藏袍、为新生幼子取藏语+捷克语的名字;美国人布莱恩一家入川7年,他们的户外体验旅游公司,每天接待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德国兰科植物学家帕奈博士,在努力将蔓越莓引入川西高原的途中,心脏病突发去世……这些外来者以现代的方式勾连起“他者”与“我者”、中国与世界。如片中布莱恩所言:“我不认为我们总要看种族关系,四川是个非常开放的省份,我更珍惜和他们建立的关系和友谊。”

香巴拉深处,亦有自我追溯与回归。“70后”藏族音乐人热西·才让旦翻越山川,采集自然之声与传统民谣,吸收古老的“养分”创作世界音乐,并将它传播至全球;“80后”藏族骑行者牦牛和汉族姑娘在异国相遇相爱,又一同回到牦牛的故乡德格寻根,寻找家族记忆;“90后”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博士王正阳,则走得更远。

25岁的王正阳有一张陈丹青形容的“没有受过欺负的脸”。来自大凉山的父亲和湖北恩施的母亲,让他有了一颗热爱自然的心。追随着蝴蝶飞行的轨迹,他走出大凉山,走进哈佛大学,走遍全世界昆虫研究的热点区域。此番,正阳回到家乡研究冬虫夏草,碰巧就成为了《香巴拉深处》的被摄者之一。

王正阳总是天真、微笑的脸上,没有丝毫纠结的表情。他轻松地跨过了民族、地域乃至国与国之间的藩篱,呈现出健康的“世界公民”的心态。因为兴趣,他在美国跟随一位日本学者學会了藏语。在川西的探秘、科研过程中,他不仅发现了香巴拉又一个秘密——一种尚未被发现的新品种蛾,又从一句藏族谚语中领悟出了古老价值观与生物进化的内在关联,实现了传统民间智慧与当代科学的衔接与对话。

从微观生物到人类文明,万物皆在流动。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香巴拉深处》呈现出的真诚与开放性,让观众看到了文化更多的可能性,以及开放包容、多元丰富的时代。它不仅彰显出中国在大时代、大气象中的大国气度,也令我们重新审视生命本质,让我们最终拥有发现属于自己的“秘境”的无限可能……endprint

猜你喜欢

正阳秘境藏族
The Light Inside
夏日正阳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秘境
《演变》《藏族少女》
水果秘境
丛林秘境
秋风
丛林秘境
真假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