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角”遇见“华丽”
——《巨人的花园》(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2018-03-08执教汪燕宏评析特级教师杨明明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华丽巨人花园

◇执教/汪燕宏 评析/特级教师 杨明明

课堂教学的“转角”是指发现并挖掘具有核心教学价值的潜在内容,将其转化成鲜明的教学内容的过程。设计“转角”是重点,目标则是遇见“华丽”,“华丽”是文本不易发现却又真实存在的核心教学内容,即文本语言生动、华丽。“在‘转角’相遇,因为意外而顿生美好”,这样的教学境界与教者对课文深度解析后的觉醒完全一致。

《巨人的花园》的作者王尔德善于用华丽的笔法和生动的比喻造成机趣的描写风格。这篇课文采用了一种介于浪漫散文与无韵诗之间的文体,短短800多字中就有20多个四字词语,还有大量的新鲜、优美的二字词语,这正是第二学段学生语言学习的良好范本。

因此,本课以探究“花园的变幻”为实际任务,潜在用意是让学生触碰到文本的华彩篇章。教学目标为:①感受花园的漂亮和寒冷、荒凉,探究花园变幻的原因,品味王尔德童话生动、华丽的语言特色。②凭借语言展开想象,感受童话的神奇,感悟快乐要与人分享的哲理。

一 走进“巨人的漂亮花园”——初遇“华丽”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题目是——

生:巨人的花园。

师:打开课文看下面的注释,这篇童话的作者是——

生:王尔德。

师:(出示作者的照片和简介:王尔德是英国剧作家、诗人、散文家)剧作家、诗人和散文家写的童话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花园。课文第1自然段就描写了这座花园。谁来读?这是一座怎样的花园?

(生读第1自然段)

师:作者告诉我们这是一座漂亮的花园,那我们把这一段中间这句拿掉,只余开头和结尾两句话,可以吗?

(出示句子: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生读句子)

生:不能这样写,因为课文中间这句写出了花园怎样漂亮。

师:(板书:怎样漂亮)花园的一年四季都是漂亮的。

(师根据四季内容,依次呈现PPT画面,不同学生接读四季内容,师同步标红PPT中的四字词语: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白雪一片)

师:这些词语给你什么感受?

生:很生动、具体。

生:用上这些词,花园的漂亮就跃然纸上了。

生:我仿佛来到了这个美丽的花园。

师:生动、具体、形象、优美,你们说得都没错。然而,这么多生动、形象、具体、优美的词语集中在这短短的一段话中,这已经不是一般的生动、形象、具体、优美了,老师送给你们一个词语,叫——

(师板书:华丽。生读)

师:这一段写得生动、华丽,写出了花园怎样漂亮——

(师引读,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所以——

(出示第2自然段)

生:(接读)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评析:第一板块以“情境朗读”为主要学习方式,是综合考虑了教材文本的亮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课文第1自然段集中了表现花园漂亮的四字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画面和音韵的美感。对于词语的学习,第二学段的学生不仅要能理解词语意义,更要能体会其表达情意的作用。汪老师巧妙地结合了教材亮点和学情并转化成了积极的教学策略。《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汪老师通过比较读、轮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自然地走进 “巨人的漂亮花园”,在情境中初遇“华丽”,感知文本生动、华丽的语言。

二 探究“花园变幻的原因”——领略“华丽”

师:这仅仅是一座漂亮的花园吗?你们自由读一遍课文,想想:这还是一座怎样的花园?

(生自由读课文3分钟)

与此同时,结构性调整加速优胜劣汰。2017年,“新三板”整体退市率为6.1%,其中只有14.7%的企业达到首次公开募股(IPO)财务标准。[2]继2017年“世纪天鸿”登陆A股后,2018年6月,“中信出版”和“亿童文教”在“新三板”停牌并正式进入IPO审核阶段,如果成功则转板率大大高于其他细分行业。另外,30家“新三板”新闻和出版企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出现波动,负值企业从2015年的4家上升到2017年的8家,其中2家面临退市风险。

生:这还是一座荒凉的花园。

生:这座花园会变。

生:这还是一座神奇的花园。

师:花园里经常会变回到冬天,有时候明明是春天来临,可花园里还是一副严冬的荒凉模样,这真是太神奇了。你们知道这变化的原因吗?

生:是巨人把孩子们赶走了,春天就远去了。

师:每次巨人赶走孩子们,花园里就变成冬天,而当孩子们出现在花园里,花园里就变回春天了。这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多么神奇啊!现在请你们自己学习课文,找找:巨人几次赶跑孩子们?他都对孩子们说了什么?孩子们是什么反应?花园有什么变化?拿出“学习单”完成第1题,先自己独立学习和填写,再四人小组交流。

(出示)

题1:读第3~8自然段,先独自完成表格中的任务,再小组交流。

巨人几次赶跑孩子们?巨人怎么说?在文中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孩子们有什么反应?在文中圈出一个重点词语。花园怎么变?在文中用括号括出有关语句,读一读。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生独立阅读、填写。四人小组交流)

师:巨人几次赶跑孩子们?

生:三次。

师:谁来读这三句话?

(生分别朗读,师依次出示这三句话)

师:读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都说了“滚”。

生:巨人一次比一次凶。

师:孩子们是什么反应?用表演告诉大家你们圈了哪个词语。哪一组愿意来演一演巨人第一次赶跑孩子们时的样子?

(一组表演,评价巨人的“生气”和孩子们的“四处逃散”)

师:哪一组来演巨人第二次赶跑孩子们的情形?

(一组表演,评价巨人的“发脾气”和孩子们的“纷纷逃窜”)

师:这两次巨人赶跑孩子们,花园有什么变化?读出来。

(小组合作读“花园的变化”片段)

师:(出示两次“花园的变化”片段)当孩子们都被赶跑的时候,花园就变得寒冷和荒凉。作者用了好多词语来描写花园的冬天,请你圈出来再认真摘抄下来,完成“学习单”第2题。

(出示)

题2:摘录课文中的词语。

花园怎样寒冷、荒凉?

(生写词语,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纠正错字)

师:这些词语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写出了花园的寒冷。

生:这些词语让我感觉花园变得十分荒凉、可怕。

生:这些词语也是生动、形象的。

师:这么多生动、形象、具体、优美的词语汇聚在一起,共同写出了花园怎样寒冷和荒凉,这已经不是一般的生动、形象、具体、优美了,而是——(师指板书:华丽。生读)如果说用穿衣服来比写文章,有的人喜欢朴素简单,有的人则喜欢艳丽,王尔德这位剧作家和诗人写的文章就是艳丽的。(出示朴素服饰和华丽服饰的图片)他用华丽的语言写花园的漂亮,写得美到极致;他写冬天的寒冷和荒凉,也是冷到极致和荒凉到极致。咱们再读一读。

(生齐读相关内容)

评析:这一板块以“自主、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整体把握“花园的变幻”后,凭借表格,独立梳理出三次“变化”,再通过合作讨论、朗读、表演,沉浸于冬天的花园的情境。学生从感性的触及,到动笔摘录积累,最后借助穿衣服作比照,又一次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利用表格落实了学生的自学:画下来、圈出来、用括号表示等具体的指导促使学生有深度地自学,并“有准备地参与合作”。每一位学生都是课堂里真正的学习者和合作者,不仅理解了词语意思,更领会了较为深层次的表达效果,可谓在情与理的“转角”,领略了“华丽”的内涵。

三 抒写“小男孩眼神的内涵”——牵手“华丽”

师:(出示:四处逃散、纷纷逃窜)巨人第三次说“滚出去”后,发生的事情与前面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有一个小男孩没有逃跑,他凝视着巨人,小男孩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还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师:其他孩子都被吓跑了,可偏偏这个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这里能用“四处逃散”吗?能写“纷纷逃窜”吗?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他还凝视着巨人,这是神奇之一;小男孩一伸手居然桃树发芽又开花,这是神奇之二。这一段里还有其他神奇的地方吗?谁再读读这一段?

(生读第8自然段)

师:最神奇的地方在哪儿?

生:小男孩凝视着巨人,巨人看着他的眼神,竟然心里感到火辣辣的。以前巨人是很凶的,这个男孩好像有魔法,可以让巨人感到羞愧,我觉得特别神奇。

师:是啊,这个小男孩的眼睛会说话。请你展开想象:他的眼睛在对巨人说什么呢?完成“学习单”第3题。

(出示)

题3:展开想象写话。

小男孩的眼睛对巨人说了哪些话?

(生独立写话)

师:小男孩的眼睛对巨人说了些什么?

生:巨人,之所以你的花园只有冬天,是因为你太自私了!花园应该属于大家。

生:巨人,快把花园开放吧!春天的花园要跟大家分享,冬天的花园虽然寒冷,但只要大家在一起,每个人的内心也会温暖如春。

师:你已经写出巨人心里感到火辣辣的原因了,“温暖如春”这个词语很形象!

生:巨人伯伯,您的花园终年狂风大作、大雪纷飞、异常寒冷,您一个人在这样的花园里,多么可怜!您到外面的世界来看看吧,现在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了。

师:狂风大作、大雪纷飞、异常寒冷、春暖花开,你已经用上了一些华丽的语言。

生:巨人伯伯,您把大家都赶跑了,即使花园再美,也不能分享,这样您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所以您那么孤独,爱发脾气。快开放花园吧!春天就在您的身边。

师:快乐要与人分享,这就是这则童话告诉我们的哲理。

师:巨人从小男孩的眼神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自私,他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真是一座会变幻的神奇花园,现在,连巨人都发生改变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去读这则神奇的童话。

评析:王尔德童话“华美的衣裳下掩映着指向社会不公、人间不平、自私、卑鄙、残暴等人性弊端”。阅读他的童话,学生不仅要能知晓人性丑陋的一面,懂得童话所蕴藏的哲理,也要能感知华美的语言是怎样揭开人性的弊端和丑陋的。这一板块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华丽的词汇,抒写“小男孩的眼神内涵”,在领悟与表达的“转角”,学生与“华丽”牵手而行,感受童话想象的神奇,明白花园变幻的原因而悟得真理。

总评:

这节课的成功体现在三个方面:

1.关于教师教学境界的提升。从这节课可以看到,一位教师的教学境界往往取决于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虽然教材文本是经过翻译和改编的,但教师把握住了王尔德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所写童话的特质:具有超现实的美感,语言华丽,充满机趣。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还读懂了这一童话特质在这篇教材文本中的适切体现,和对于第二学段学生学习的适切性。可以说,课的最大成功就在于词语教学这一核心教学内容的确定,这是教师对文本深度价值的探求和对教学境界追寻的完美结合。

2.关于语言学习品质的提升。潘新和先生认为:“对词语的敏感和精准把握,体现了较高层次的语文能力。”词语是现代汉语中可独立运用的最基本单位,学生不仅要去积累和感受,还要有精准的把握和明晰的辨别,这能促进更高级别的语言学习和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教材文本出现了词语群,即丰富的词语都表现同一事物的特征,写“花园漂亮”的和写“冬天寒冷”的词语群,形成明显的反差,在这看似矛盾却又高度统一的语境中,学生明白了词语除了生动、具体、形象、优美可讲,还可以说华丽。这就是一种高质量感悟语言的过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萌生了对高品质语言学习的欢喜和期待。

3.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重点是语言的积累、建构和运用。王尔德的童话彰显着语言美,又因蕴含哲理而显现出哲思之美。这节课中能看到教师对学生审美情趣、鉴赏能力的影响。根据学情,教师设计了一些“转角”,这是语言学习和情感熏陶、思维启迪、审美体验的转换,即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了解童话内容,体会童话特点,体悟童话哲理等。比如,当教师出示朴素服饰和华丽服饰的照片,告诉学生生活中确实存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服饰风格时,学生就自主地完成了 “形式的华丽”和“语言的华丽”的转换。多次“转角”的设计和实施,成功地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在第二学段的要求。

猜你喜欢

华丽巨人花园
冬的华丽
流绚夏日
国内
可爱花园
夜晚的花园
“神经末梢”的华丽转身
直立的石巨人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