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初探

2018-03-07徐敏华

新课程·中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

徐敏华

摘 要:以教学《奇文共欣赏》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从感知语言入手,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开展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语文核心素养;《答谢中书书》

2017年3月15日,学校陈书记为我们开设了一堂关于《借力学科核心素养 充益学校文化内涵》的讲座。我对“核心素养”开始有了朦胧的认识,初步知晓了什么是核心素养,是适应终身发展、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包含三个方面、六个核心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

2017年3月26日,通过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缪剑峰教授的培训课程《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革》,我对核心素养又有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正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教育趋势。20世纪80年代,夯实双基;90年代,实践素质教育;21世纪初,提倡三维目标;当前又提出核心素养。四个阶段,热词迭生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超越,核心素养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折射出教育之于全人培养的必然追求。几次的学习,让我对这一热词充满着期待与向往……

2017年7月,正逢暑假,坐在家中翻阅有关核心素养的书本和网络信息,学习奥鹏教师教育网李镗讲师《语文核心素养进入课堂的路径》的课程。对核心素养的认识逐渐聚焦至学科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中华文化辉煌灿烂,源远流长。学好文言文,就是掌握了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初中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如何将文本中蕴含的“文章”“文学”“文化”和“语言”,这“一语三文”在教学中展现,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就以教学《奇文共欣赏——<答谢中书书>》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浅薄的做法和体会。

一、精彩导入,熟读成诵,提升语言建构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中处于基础层面,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以及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且是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目标就六个字:学语言,用语言。”语文课本如同一个琳琅满目的语言商场,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充满艺术的课堂。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语言、建构语言的范例。教师的语言文采飞扬、抑扬顿挫,必能打动人心,使学生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所以语文教师更应该懂得运用语言的艺术,要努力锤炼自己的语言,力争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同时凭借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因此,每一节语文课,我特别在意课堂导入语。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课的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环节一:上课伊始,幻灯片上出示“奇文共欣赏”五个大字。课前未布置预习,我要求学生把课本放在桌子一侧,随即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开场: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崇高而美丽的。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当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篇。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再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还如……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一篇奇文,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畫”,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样的奇文呢?

这一导入,既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究竟是一篇怎样的奇文呢?

环节二:教师出示幻灯片《答谢中书书》的白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那么,课堂上怎样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语言呢?我从朗读入手,让学生读没有加标点的文章即白文,熟读成诵,提升语言建构素养。

师: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做“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做“读”。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1)请同学们挑战一下,这篇奇文如何断句读呢?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白文……

(2)个人展示读白文……(由于课前未布置预习,学生对白文陌生,有读错的现象。教师不急于出示答案,而是鼓励,让多个学生尝试,错误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中自行解决了。)

(3)教师再出示有句读的文章……(看到课文停顿处与自己的相同,学生喜形于色,有着满满的自豪感)再读白文……

(4)这么美的文章,不背下来实在可惜。现在,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

(5)不仅要会读、会背,还要读懂大意。请同学们选择你读懂的句子,说说大意……

(6)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因势利导,进入文本学习P193。

结合页下注解决刚才的疑难问题……教师强调重点字词,疏通文言。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7)理解了意思,强调节奏划分,再读文章……

(8)这篇文章题目是?作者是?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题目如何读?答—谢中书—书 為什么要这样停顿?

谢中书何许人也?陶弘景呢?(学生答)

教师补充:谢中书,即谢徵(征),字元度,南朝人。曾做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梁时人。他曾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后隐居句曲山。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弘景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头自在地吃草,一头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课前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打破了教师“文言文上课开始就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先让学生感性认识,用足够的时间自己去触摸文本,反复诵读,互相欣赏、切磋,兴趣盎然。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语言建构几近润物无声。

二、辨析文体,寻找脉络,提升思维发展素养

著名诗意语文创始人王崧舟先生说:“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了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环节三:读与辨——辨体寻脉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这篇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什么?

(3)这篇文章的思路即脉络是怎样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体裁:书,即书信。《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篇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这篇文章的思路即脉络……总领 写景 抒怀

师: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向我们概括了山川的美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共同赞叹的,然后具体描绘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最后作者自己也忍不住感慨,这么美好的地方真的是好比人间天堂啊!(板书:总领 写景 抒怀)

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读文章……

学生在这简练的语言中,寻求文章的起承转合、章法结构,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获得了思维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品析词句,探究内涵,提升审美鉴赏素养

余映潮老师曾说:“语文的教学,本质上是语言的教学,是语言的学用、品味、赏析的教学。”的确,引领学生学习语文必须从语言开始。一节语文课,无论何种文体的教学,都应落实到品词析句的语文能力上,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进而能够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意蕴。

环节四:读与品——细部揣摩

(1)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写景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先读有关写景的语句)

不同视角:仰视—俯视—平视

动静结合、色彩配合、晨夕变化……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中,你觉得哪两个字用得特别传神?(讨论,明确)

一个“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一个“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

“读与品——细部揣摩”环节很精彩,课堂的生成远远超过了教师的预设。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生成1:对仗句式,教师因势利导: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生成2:调动多种感官:听觉、视觉。

生成3:正侧面描写。从何体现?正面写“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侧面烘托林子大、水质好……山水之美,作者才沉醉于此。

教师导:为什么后人评价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呢?讲究色彩的配合(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课堂的生成,就在师、生、文本、作者、背景等多元要素的相互对话中展开,在对话中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理解、分析、运用,最终获得语文能力的增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品位,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学生的语言建构和审美鉴赏素养的提升水到渠成。

环节五:读与探——探究内涵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再读文章,读出愉悦之情和得意之感。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提升文化传承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布置课后作业:背诵并默写《答谢中书书》,积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文章。

结语:同学们,多读古文营底气!让我们课后多读文言文,提高我们的文言素养。让传统文化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成为有内涵的一代新人!

教师从这一篇短小的奇文中,让学生见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提出多读文言文,多角度、多方位地触摸先辈们的智慧和其所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让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上落地生根,绽放芬芳,可谓任重道远。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将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执着追求,为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彬福.怎样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3.

[2]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3]刘云生.语文有效教学与文学教育探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04.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