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散文教学的活力之源

2018-03-07李志宏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散文文本

李志宏

散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比很大的部分。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走进文本,在鉴赏散文中收获知识,提高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让学生领悟散文之美。那么,如何有效开展散文教学呢?

一、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从宇宙自然到人类社会,大至时代风云、国家大事、社会变革、壮丽山河,小至市井琐闻、花草树木、家庭细故等皆可取材。越是广泛自由,在取材上越要求精严。篇幅短小且文字有限,作者需要在短小的篇幅中傾注全部感情,明确写作思想,用有限的文字将丰富复杂的内容写出来。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万事万物,分析各种人事;要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洞察其中蕴含着的真谛;要能够从万象之中捕捉一物,从一物之中凸现一微,再触通人生,在此基础上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做人做事的道理,使学生在散文阅读中受到熏陶。

二、重视学生审美认知的发展特点

散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了解审美的发展特点。但是,让学生在一次散文学习中就能获得强烈的审美感悟显然是不现实的。万事万物的发展或是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遵循发展性的特征——从初步认识到逐渐熟练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时,教师需要做的是不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建立审美标准体系。当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审美标准时,在散阅读文的过程中情感也才能真正获得发展,审美能力也才能逐渐得到提高。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真咀嚼、推敲,在学习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教师要将其潜力挖掘出来,使其得到愉快的精神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三、在阅读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仿写

中国散文历史悠久,佳作纷呈,文化内涵十分深厚。散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形式,自然也具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散文阅读的基础上加以仿写,以读促写,最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同时获得发展。

例如,在学习完《荷塘月色》一文后,我为学生留下课后作业:利用休息时间主动走入大自然去观察,借鉴《荷塘月色》中的优美文字和表现手法,写一篇富有感情色彩的记叙性散文来。大家在接到任务后,为了高效完成任务,都积极投入到大自然中,留心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在观察的基础上,还将在《荷塘月色》一课中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迁移,加以仿写,写出了《校园月色》等记叙性强的好散文。而且这些散文大多是以写景、写物的形式反映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校园、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我将《荷塘月色》与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进行对比,最后总结这篇散文中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是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这有利于学生认清旧社会的丑恶,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鼓励学生努力将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仔细品读文本的语言

语言是文本的承载者。散文的语言以优美著称,通过对散文语言的解读,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本主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让学生去体会散文的情感,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语言的反讽、悖论、矛盾等手法,利于他们更深层次地把控语言的意蕴。

散文语言具有含蓄蕴藉之特点,作者通常会在特定的语境中赋予字词特别的含义,使写出来的文章中一些普通字词都富有生命,富有活力,且带有强烈的张力。因此,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语言,要先感知语言的张力,这有利于学生将文章中的深层含义挖掘出来,窥视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说:“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其中的“养”字,表层含义是养育、饲养之意,有主动、主观的意义,形容秋蝉之多。但是,需要注重语言的矛盾,表现出来的是人、事物间的矛盾冲突,学生一旦掌握这些矛盾处的语言,也就能快速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比如,《囚绿记》的作者就充分运用“囚绿”与“放绿”将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出来。

散文是集文采与品质于一体的优秀文体,散文的魅力犹如葡萄酒般醇美。学生鉴赏散文当如品味美酒,陶冶情操的同时,又能提升他们的文学审美能力,提升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能力。品读散文还能增强学生的语料输入,为写作积累素材。可见散文阅读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在践行新课标之时,教师不要只追求形式,不追求内容,要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散文阅读,真正去感受散文之魅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第八中学(362402)endprint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散文文本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荷塘月色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