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的书”阅读实践探究
——以《追风筝的人》为例

2018-03-07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哈桑塞夫

王 静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江苏苏州 215000)

1 简述小说主要人物形象

阿米尔的母亲因难产而去世,父亲又经常忙于和政商界的人来往,疏于对阿米尔的关爱,所以阿米尔的性格中有因缺少父母的爱而产生的一种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导致了他性格中的软弱、敏感、甚至自私。所以当哈桑为了阿米尔去追那只最后被斗败的风筝,却遭到阿塞夫及其党羽三人的围堵,并被阿塞夫三人强暴,而随后赶到的阿米尔却未敢站出来,因为他的怯懦、自私和贪婪,如果风筝是他取回,他会得到更多父亲的赞赏。没有站出来救哈桑,阿米尔从此背负了沉重的负疚感。阿米尔之所以那么痛苦,是因为他本性是善良的,唯善良者才知愧疚与自责。然而阿米尔的软弱和不敢面对良心的负疚让他选择用更为卑劣的手段逼走哈桑和阿里。这种古怪复杂的内心,连他自己都觉得不齿,却无法摆脱和超越这种矛盾纠结带来的痛苦。在美国,阿米尔遇见了索拉雅,爱情的美好催生出阿米尔的再度反省与自责。阿米尔认为,他不在乎别人的过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自己有过去。他全都知道,但追悔莫及。婚后十五年,阿米尔和索拉雅琴瑟和鸣,心有灵犀,但索拉雅患有不孕症,这也是后来阿米尔决定领养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原因之一。阿米尔想起拉辛汗挂电话之前说的一句话:“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沉在内心深处的罪恶感再次萌生,他决定去巴基斯坦,去寻求灵魂的救赎。到了白沙瓦,阿米尔从拉辛汗的讲述中得知哈桑夫妇被塔利班射杀,他们的儿子索拉博成了孤儿。拉辛汗示意阿米尔找回索拉博,并告诉他一个事实:哈桑实际上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索拉博是他的亲侄子。阿米尔一开始难以接受这个事实,觉得这三十八年受到了可耻的欺骗,这让他原本愧疚的灵魂更加痛苦。当他冷静下来,茫然失措,只好重新审时度势,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终于决定去喀布尔,找回索拉博,抚养长大,为曾今给哈桑与阿里犯下的罪,寻求补偿,救赎自己的灵魂。一路上,触目皆是贫穷的迹象,战争、政治的动荡让阿富汗这个国度陷入了极度的贫困和萧条。当找到新的恤孤院时,阿米尔得知索拉博已被塔利班的人带走,失望同情与揪心一起涌上阿米尔的心头。为寻回索拉博,阿米尔和塔利班男子阿赛夫进行了决斗,胜了才能带走索拉博,一场恶斗,阿米尔体无完肤,但心病已愈,他大笑。对哈桑的愧疚,对自己懦弱、自私、卑劣的羞耻一直是他的心病,此时心病痊愈,如释重负,阿塞夫举起拳头,准备再次击落,多亏索拉博用弹弓将一颗硕大的铜珠打进了阿塞夫的左眼,他们得以跑出大房子,法里德在外开车接应。经过若干次手术,阿米尔终于恢复了意识,在病房里他读到了拉辛汗寄给他的一封信,信中提到他父亲跟他一样,也是个灵魂痛苦的人,他父亲的深切自责带来了善行,拉辛汗认为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阿米尔也深以为然。

2 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与效果

自然环境:

①交代事情发生地点或背景,增加真实性。

②推动情节发展(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

③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④渲染故事气氛。

⑤深化作品主题。

⑥暗示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

①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②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

④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⑤推动情节发展变化(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

⑥深化小说主题思想。

3 探究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写作技巧

①创造悬念,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比如从阿米尔接到拉辛汗的电话并决定去巴基斯坦看他到知道一个事实之后决定去阿富汗找索拉博,再到从阿塞夫那里通过决斗带走索拉博,作者处处设置悬念,每次在即将找到索拉博的时候,情节陡然一转,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②前后照应,结构紧凑,浑然一体。比如小说开始时,描写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说道:“为你,千千万万遍。”小说结尾时,阿米尔在为索拉博放风筝时,说道:“为你,千千万万遍。”同样的话前后照应,使小说结构紧凑,浑然一体,突出了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及阿米尔对哈桑及其儿子的愧疚和良心的救赎。

③侧面衬托,埋下伏笔。比如当阿米尔从拉辛汗口中得知哈桑和他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惊讶且难以接受,这个出人意料的答案实际上在小说前面就已经埋下伏笔,阿米尔在茶楼冷静下来,回忆起曾今那些熟视无睹的迹象,哈桑的生日父亲从来不会忘记,父亲对哈桑一直很好,还为他治疗兔唇,当阿米尔告诉父亲让哈桑离开时,父亲大发雷霆,哈桑和阿里走时,父亲大哭,等等这些细节描写侧面衬托,都为后文交待这个真相埋下了伏笔。

④起线索作用。阿米尔在这本小说里是线索人物,通过他,将小说人物哈桑、父亲、拉辛汗、索拉博、索拉雅等和相关情节贯穿起来。

⑤倒叙式开头,中间有插叙、补叙。小说开头写阿米尔在美国旧金山回忆故乡喀布尔,回忆过去的人与事,回忆那个追风筝的人哈桑。之后开始写阿米尔小时候与哈桑的友情,小说采用倒叙式开头,中间随着情节的发展做相应的插叙与补叙,如阿米尔几十年后重返阿富汗,看到眼前的破败景象,总会想起儿时和哈桑玩耍的情景,这里就是补叙与插叙。这样补充了情节,也通过今昔对比来突出了战争对阿富汗的破坏,表现了阿米尔对哈桑的愧疚之情。

⑥结尾戛然而止,留空白式。小说结尾处阿米尔为索拉博追风筝,自回美国后自闭不说话的索拉博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阿米尔奋力的去追那个风筝并喊道“为你,千千万万遍。”到此小说戛然而止,至于索拉博是否开口说话,阿米尔一家是否在美国幸福的生活,都未交待,这是留空白式的写法,给人遐想的空间,意犹未尽。

4 探究“风筝”的象征意义、“追”的内涵,探究小说主旨及意蕴

①风筝象征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的情感;也可以象征正直、善良、诚实等美好的人格,这些是完善的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可以象征人类的根本利益——和平:也可以象征美好生活、理想、生存价值等。

②“追”指的是对自身罪责的深刻反省和救赎,是一种积极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对世界和平、国家安定的由衷向往。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理想的追寻与实践。只有追到了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才能成为自我期许的人,才能获得幸福,获得真正的救赎。

③小说主旨和意蕴:从人物形象来看,通过阿米尔和父亲的关系表达父爱、亲情,两人性格迥异却也有着惊人的相似点。通过阿米尔和哈桑的关系表达友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性中的真善美。通过阿米尔和拉辛汗的关系表达友情,突出人生路上精神导师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通过阿米尔和索拉雅的关系表达爱情,突出美好的情感对人的积极影响。通过阿米尔和索拉博的关系,表现阿米尔寻到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并以实践最终获得了灵魂的救赎。从小说情节来看,表现亲情、爱情、友情,表达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故乡、故国的怀念、对战争的厌恶,对处战争苦难中的国民的深重的同情,并期望和平早日到来能给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带来福祉。表达当罪恶导致善行就获得了真正的救赎。从小说环境描写来看,战乱之前和之后的对比描写,突出战争的可怕,表达对和平安定的向往。对过去与哈桑放风筝、玩耍时的环境描写,表达友情,突显哈桑的纯洁、正直、忠诚、勇敢,反衬自己的怯懦与自私。

[1]毕飞宇《小说课》评析.《扬子江评论》, 2017(6):20-24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哈桑塞夫
感恩
借据丢失之后
难处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罗塞夫被推向“最终审判”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
为你,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