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质之质
——济南市市中区品质教育建设实践与思考

2018-03-07刘绍辉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局长

未来教育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市中区集团化办学

刘绍辉/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局长

近年来,济南市市中区围绕“品质之区”建设发展战略,提出打造“均衡为基、教师为魂、质量为本、特色为要”的品质教育发展目标。对于品质教育的内核聚焦于三方面:“有品位”,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追求回归教育本真,关注人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全面成长;“有质量”,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创建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有温度”,加大教育资源有效供给,不断完善保障体系,落实教育惠民,提升教育服务功能。在具体操作层面,宏观上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破解区域教育城乡二元化问题;中观上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路径,解决职业倦怠问题;微观上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实现素养培养与学科教育的落地。

宏观:以集团化办学提升区域教育“品质”

公平,是教育应当坚守的永恒主题。2013年,为促进区域教育公平,破解城乡二元化发展困局,探寻高位均衡发展路径,市中区启动集团化办学改革。四年来,累计投入4500万元,打造20大教育集团、4个特色联盟、4个集团链,由品牌学校带领新建学校、薄弱学校、城郊学校共同发展。

集团化办学拆除了学校之间的“资源墙”,让校际间大范围的人、财、物正向流动成为可能,集团理事长可以充分调配资源。其次,随着集团的逐渐壮大,理事长头脑中的“理念墙”被打破,站在全局的高度运营整个集团,从带领“一路人马”的掌旗手成长为掌控“兵团作战”的指挥官。最后,随着集团化办学整个体系日渐成熟,大家观念上保守的“思维墙”也被冲破,全系统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之风。2013年是市中区集团化办学元年;2014年,开始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在全国建立高校师训基地;2015年,力行简政放权,探索教育治理体系改革;2016年,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与北京十一学校开展深度合作;2017年,市中区公办集团化办学在全国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借助中国教育学会的力量建立鲁派教育家成长研究基地。整个区域教育从基本公平向更高层次的品质迈进。

破与立是改革的正反面。集团化办学“打破三堵墙”的另一面是“三个建立”:集团校区间建立了新关系——呵护与传承的母子关系、帮衬与学习的兄弟关系、竞争与合作的伙伴关系;干部教师间建立了新情感——朝夕相处的家人、身远心近的亲人和携手进步的友人;区域教育管理建立了新生态——从“学校管理”转变为“集团管理”、从“学校人”转变为“集团人”。改革后,区域教育生态也呈现出新面貌——2013年至2017年,市中区每年教师交流人数从153人增长到507人,教师外出培训3.1万人次,集团化覆盖面从40%增长到100%,全区6.8万名居民子女在家门口享受到了更有品质的教育。

教育品质的提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质量。像泉景中学等新建校,作为“子校”教育教学质量甚至超过了“母体”;而以陡沟小学为代表的城郊农村校,受益于龙头校从师资到管理的全方位“传帮带”,实现了整体办学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新的教育品牌。二是群众口碑。经过四年持续带动、输入、提升,家门口的高品质学校赢得了家长们的广泛认可,近三年全区校园开放日家长满意度均达95%以上。

集团化办学全覆盖是一个节点,也是一个起点。它标志着集团化办学从1.0时代向2.0时代迈进。1.0时代的重心在于校校组合、区域覆盖,完成机制组织形式的建构和校区间的初步融合,追求的是教育的基本公平;2.0时代的重点则是提升集团化的内涵和品质,实现集团内从小差别到无差别入学,让孩子们无论是在集团内的哪个校区,都能享受无差别的品质教育。

中观:以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队伍“品位”

职业会倦怠,但专业不会。市中区一直按照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致力于把教师引领到研究上来。从2014年开始,市中区践行“教育家办学”理念,提出将教师“逼近专业”。我们坚信,教育家一定是从课堂上、从学校里产生的,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做的是为教育家的成长培植沃土。

一方面是“打开”,为教师搭建学习与研究的平台。国内,与北京、上海、台湾、杭州等地市建立教育联系;国外,与美国、英国、芬兰、加拿大进行互访交流。在全国打造了浙大、北师大、华东师大、中央美院、中央音乐学院等近十所高校师训基地,安排教师团队高频次外出学习;邀请李希贵等教育名家指导校长办学,为干部教师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培训服务,让全区干部教师特别是城郊农村教师开拓眼界、更新理念、提升业务。

另一方面是“碰撞”,2017年全区举行首届品质教育学术节,以“品质教育下的学校变革与教学转型”为主题,围绕教师专业提升与学生健康成长两条主线,历时63天,组织了39场专题学术研讨活动,先后邀请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总编辑刘堂江等专家80余人,参与学术研讨与学习交流的教师总数达8100人次。引导校长和教师在不断论证中深入思考、交流碰撞,达成更多的共识。让教师们越来越明白怎样抓住课程这个关键核心,建构起可选择、生长性的课程体系,把“以人为本”落实到日常工作和思维方式中,让每一个孩子自由生长。

微观: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品牌

课程的核心是人,课程的实施过程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因此要培养社会人而非“学校人”,则必须让学生站到教育中央,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围绕如何使课程落地的问题,我们形成了“三个凡是”的共识:凡是不触动国家课程的改革都不是真改革;凡是没有教师参与的课程改革都不是真改革;凡是未赋予学生选择权的课程改革都不是真改革。我们把课程的要素包括目标、教材、资源、教师、学生等统整到专业视野下进行研究,明确了:教师可以提升、组合、激励;教材可以删减、扩充、打碎重编;目标可以整合、剔除;资源可以嫁接、应用。最终归于两个目标:实现学科教学到课程育人的转变;实现“轻负高质”、追求绿色质量。

在探索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选定济南十四中学作为改革试点,这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公办初中,也是一所外来务工子女定点校。学校在本土校长、原班教师、生源不变的情况下与北京十一学校深度合作,构建了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86门学科课程、28门综合实践课程,95%的课程学生可自主选择,初一初二年级共有686名学生、686张课表。在不同的学科教室里,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学科氛围,与“真问题”相遇,让学习真实发生。2017年12月,十四中学承办了国家基础教育创新成果特等奖经验分享——“育人模式创新与学校转型实践”现场推广会,来自北京、上海、台湾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千余名教育工作者现场观摩了学校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成果。

同时,在各类活动中,同样秉承“让学生站教育中央”的理念,致力于培养“身心两健、气质独特”的市中学子。艺术方面,连续四年推进全员参与的班级文化艺术节,保证每个班级的每位学生上台展示,人人是主角。体育方面,改革运动会的参与形式,承办第十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现场展示暨研讨会,展示体育课程项目25种,参加学校39所,参与学生8120人,首次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三大学段。实现全区学校全员运动会100%覆盖,每次运动会每名学生至少参加三至四项体育项目,彻底改变了过去“少数人跑,多数人看”的状态。

猜你喜欢

市中区集团化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甘南藏区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意料之外
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洁宣教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以乐山市中区为例
关于深入推进区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以乐山市中区为例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