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策略探索

2018-03-07熊月佳万云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2期
关键词:职业大学生专业

熊月佳,万云涛

(湖南工学院,湖南衡阳 421002)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随着中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大幅增加,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连续走低,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不了解当前社会的经济形势、就业形势、用人要求,缺乏应有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降低了自身的求职竞争力,求职过程十分被动,有很大的盲目性。各高校应尽早使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指导其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形势已尤为迫切。

1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有必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对自身的认识,明确优势所在,实现人职匹配,从而实现顺利就业或创业。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成功就业和创业具有如下指导意义。

(1)能够实现专业与职业的完美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尽早进入职业角色,增强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合理安排学习方向和时间,充实地度过大学生活。

(2)有助于克服择业就业过程中的误区。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扭转择业过程中认识上的误区,避免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3)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明确人生的发展目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其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足、知识结构均衡,不断完善人格、谋求自身发展。

(4)能够促进学校发展。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学校会注意市场导向,并以此为依据,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促进教学。职业生涯规划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学校开展全面育人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减少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维护社会稳定,使社会更和谐的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际教学情况,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课时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反映出来的现状并不理想,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2.1 课时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2.1.1 课时设计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虽然教育部要求应达到36课时,但实际中有部分高校因为自身条件没有开够36课时,总课时较其他专业课或公共课要少很多,就算一些学校开足了36课时但大多也都将课安排在周末或晚上,效果差强人意[1]。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每课时时间45分钟,期间还需要进行开展活动互动和相关测试如霍兰德职业兴趣、MBTI人格测试、价值观想象等,为了在规定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只好压缩课程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2.1.2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在中国大多数学生未进入大学之前,大多以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为自己的全部目标而失去了对个人理想的思考,加之经历了高考之后的三个月放松和自身对生涯规划意识的淡薄,导致在他们进入大学后面对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变等会对未来感到迷茫,而这门课程安排在大一的第二学期进行开课,相对来说效果也会不如第一学期开课好。

2.2 大班制的授课形式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高校大多以院系为单位组织教学,以相同专业划分教学班,大多采用上百人的大班制授课,情况相对比较好的也至少都是2个小班合成的班,人数在80人左右。这样的情况下,很难保证知识能被每个学生吸收,也不便于教师去关注个体差异,还有一些互动环节、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内容也因为人数较多而无法完全进行。

2.3 教学手段和内容落后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极具时效性、实践应用性。但目前授课多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多采用统一标准化的内容且教材老旧。大多停留在理论、原理、方法讲授的层次,与极具个体独特性的课程目标相差甚远,缺乏对应不同专业不同内容的个性化、持续性、全程性质的指导,影响课程教学。

2.4 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

目前从事该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大多是高校各院系的辅导员,基本一毕业就应聘到学校参加工作的,基本上没有任何实际的工作经验,且之前所学专业和现授课专业不相关联,所以无法把握到最新的专业行业发展情况。此外还存在因为课时极少,教师大多是兼职授课,教学经验欠缺,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

3 改革策略

3.1 建设移动学习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平台

国内外对移动学习的研究和教育平台的设计概念里面有一类是基于学习活动的移动教育平台设计定义,“教”与“学”随时都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进行传递,打破传统空间教育的局限性,它在普通教育平台的基础上可以让师生之间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双向交流[2]。

3.1.1 设置具有高校自身专业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栏目

首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进行设计,目标明确,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逐渐形成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注重教育的阶段层次;第二模块设置上可以用这几种形式:群体论坛、网络微课、在线阅读、信息发布、离线学习等。让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都能通过此平台可以及时了解关于职业动态的最新情况,做好职业内容的实时更新,有效的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自身职业理论与实践应用进行有效融合和统一。

3.1.2 要及时丰富平台活动

一方面可以通过实施职业模拟比赛、创业创新比赛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等,让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及时了解到与自身专业或自身感兴趣的相关大众创业项目和信息,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项目实施,增加大学生实现职业梦想的可能。另一方面对大学生们进行职业能力测评,让学生充分认知自我、完善和发展自己,促进大学生全方面发展。

3.1.3 为高校学生提供个性化、便捷的在线咨询服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随时通过在线咨询服务获得帮助,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3.2 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市场需求

社会需求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变化,高校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要大学生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已的职业,因此在开设专业、安排课程的时候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跟紧市场发展的步伐,把握市场需求,指导学生做好相应的职业规划,为顺利就业铺平道路。

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就业形态呈现出就业形式灵活化、工作内容服务化、组织方式平台化、劳动供给自主化等特点[3]。高校需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并加强与用人单位和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的合作,设置实践性课程,并积极进行双创教育,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借助实践活动,发现自己的兴趣,验证自己的能力,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明确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时动态性和目标准确性。

3.3 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3.3.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首先职业生涯自我认知里很重要的一条是价值观与择业,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正确的择业心态,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其次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应积极引导他们自觉爱国守法,形成优秀的职业道德[4]。

结合途径:形成三大机制即思政教育指导机制、两者教育共识机制、师资专业机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3.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里面有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认知、环境探讨、生涯分析及行动方案,学生的职业选择受到其心理状况的影响;另一方面,完整的职业生涯教育方案对大学生从理想到现实的过渡起到导向作用,帮助他们缩小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之间的差距,同时还能起到激励作用。

结合途径:具体化且分阶段的着眼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健康目标、对大学生进行“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辅导模式[5]。

3.4 做好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1)建立选拔机制,构建一支能长期从事该课程教学研究工作的教师队伍。该队伍人员需具备丰富的职业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好还能结合有丰富经验的企事业单位人员,这样能使学生快速全面的了解如职业、创新创业等相关知识[6]。

(2)各大高校要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等实际情况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培训大纲和计划,定期组织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多方面提升教师素质。

(3)对创新创业就业教研室增加经费投入,鼓励任课教师进修,创造学习深造、学术交流和职业资格评定的机会,提供多种网络学习平台,便于教师能快速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及业务能力。

4 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完成和实践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动态过程,贯穿于大学四年,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上述的改革策略外,更需要学校、社会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猜你喜欢

职业大学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