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物实验结果浅谈破解废弃农用薄膜白色污染的难题

2018-03-06夏梓桓孟扬

科技资讯 2018年29期
关键词:聚乙烯

夏梓桓 孟扬

摘 要:通过实验验证废弃农用薄膜对土壤的危害,分析废弃农用薄膜造成白色污染的现状与产生的原因,建设性地提出宣传先导、发动农民、积极作为、政策扶持与技术攻关等破解农用薄膜白色污染的五条建议,寻求治理白色污染的根本途径。近些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呈现加重趋势,尤其是废弃农用薄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严重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政府与全社会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白色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废弃农用薄膜 白色污染 聚乙烯 分类回收

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0(a)-0107-02

1 废弃农用薄膜造成白色污染的现状

(1)一般资料:准备实验物品:蒜头、泥土、农用塑料薄膜、塑料瓶和水。等到大蒜头开始发芽时,将其分成两瓣,再分成A、B两组。将废旧饮料瓶剪掉瓶颈部分,在底部打孔,分别将发芽的大蒜头种在20只饮料瓶里。为便于区别,每组10只瓶子,A组写上A1~A10,B组写上B1~B10。其中B组蒜的根部都包上了一张农用塑料薄膜。每组给它們装上同样的土壤、浇同样多的水和晒同样长时间的太阳,土壤均不施肥。

观察方法:观察A、B两组第1天、第5天、第10天、第20天各瓶中蒜叶株高和颜色,做好记录。

观察结果:第1天:A、B两组比较没有区别。第5天:两组蒜苗的生长呈现明显的不同,A组蒜株高平均6.56cm,颜色淡绿;B组蒜苗株高平均4.50cm,颜色淡绿。第10天:A组蒜株高平均9.52cm,颜色绿色;B组蒜苗株高平均6.70cm,颜色淡绿。第15天:A组蒜株高平均14.72cm,颜色深绿色;B组蒜苗株高平均10.35cm,颜色淡绿。

这次实验A、B两组结果明显,从中可以看出B组因塑料薄膜隔离植物与土壤的接触,使植物吸收不到必要的养分和水分。农田的农用薄膜对庄稼生长造成的危害,就是这个原理。

(2)从成分与结构上决定了农用薄膜导致污染的先天性与不可逆。一般农用薄膜原材料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聚丙烯(PP)、聚苯乙烯树脂(PS)。在加工成品的过程中还加入了增塑剂、发泡剂、稳定剂、抗氧化剂等。不经专业的回收处理,这些物质一般不具有自然降解与可逆性。相比而言,农用薄膜的需求量很大,市场较旺,成本越来越低,其原材料、添加剂与加工工艺呈流水线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塑料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破坏,在自然环境中长期不分离。会给农村土壤、水源和空气带来严重白色污染。

2 导致废弃农用薄膜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1) 从“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塑料制品的问世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塑料的普及被誉为“白色革命”。塑料制品具有诸多优点,取材容易,价格低廉,加工方便,质地轻巧。塑料薄膜的大批量生产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它使用于保护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尤其是反季节种植的需求。而它的副产品就是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农用残膜,进而造成白色污染。

(2)“不推自广”大批量使用使防治滞后。经过近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已居世界首位。2010年我国普通地膜的用量达到118.4万t,覆盖面积达3亿亩。2015年地膜用量达124.5万t,覆盖面积达3.5亿亩,而且以年均5%的速度持续增长。之所以出现如此巨大的农用地膜使用量与覆盖面积,正是因为广大农民自觉自愿使用,甚至是无节制使用,而对其负面效应的防治措施远远滞后。

(3)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尚未普及。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过度依赖资源与能源的农业,它避免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它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使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包括残膜在内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绿色发展。因为我国生态农业正在推广之中,原有的政策法律尚在完善与建立,对包括残膜在内的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无论是政策还是法律层面,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推进。因此,农民对白色污染的危害认识不足,生态环境意识亟待提升。

3 应对废弃农用薄膜白色污染的五点建议

3.1 宣传先导,使白色污染的危害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这是重大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农业工作的一系列思想,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从农村生态环境的难点热点问题入手,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使白色污染望而却步,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

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宣传部门应积极治理农村白色污染宣传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之责,融合生态环境、农村农业部门与地方文明办、共青团、工会、妇联、教育、司法等部门的资源,将农村与农民及其农用塑料产业作为宣传的落脚点,让他们耳闻目睹、亲身体验到包括废弃农用薄膜在内的白色污染对农业生态与振兴乡村的危害性。各地应做到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在治理农村白色污染宣传上有影、有声、有字,短信、网站、微信微博以及政府网站在治理白色污染推进过程中的实时动态更新。及时宣传环保新政策、新法律,宣传农业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

各地党政干部首先要有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的强烈紧迫感,强化创新意识,整合资源,自身带头当好宣传员,不断提升宣传教育的广度与深度,既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到治理废弃农用薄膜等白色污染的行列中来,发挥口口相传、亲邻传播的公众参与集群效应,使农民成为推动治理农村白色污染的生力军。

3.2 发动农民,从家前屋后的小事做起,对白色污染露头就捡

通过在农村大力推广垃圾分类,引导农民优先考虑综合利用垃圾,从点滴小事做起,减少垃圾丢弃量,在目前来说,仍然是减少废弃农用薄膜造成白色污染一个选项。笔者在老家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题为《种田35年,拒绝白色污染》。说的是有一位村妇,从1982起农田到户,分得4亩多土地,种植小麦、水稻和旱谷玉米、棉花等。她家为作物提时节,早春要覆盖塑膜。她认准一个死理,使用后塑膜,农药瓶子和袋子,每次都带回家。发现自家和邻近农田里有废弃农用薄膜,她都要不厌其烦地捡拾起来,然后作为废旧卖掉。到2016年9月她这一坚持就是35年。她说,旧塑膜、塑质、玻璃瓶收回,洗净后积少成多卖给废品站,可节约农本,增加收入,还利于农作物吸收营养。

笔者认为,这位农妇的做法值得提倡,至少她肉眼能看到废弃农用薄膜、农用塑料包装物等都捡拾起来卖掉,几十年如一日,做到真正的废弃物减量。当然,改动农民自觉捡拾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在农村地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只有垃圾分类制度常态化了,农用废弃薄膜才能真正做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 周琳.经济发展程度对农用地膜污染处理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9):6353-6355.

[2] 李志涛,王夏晖,陆军,等.国内外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的主要做法与经验[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5,37(2):89-92,99.

[3] 梁志宏,王勇.我国农田地膜残留危害及防治研究综述[J].中国棉花,2012,39(1):3-8.

猜你喜欢

聚乙烯
CJ/T 124—2016给水用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件
聚乙烯燃气管道系统的可靠性研究
阻燃聚乙烯电缆国内专利申请研究进展
聚乙烯/聚丙烯复合纤维定性方法研究
POE的性能及在聚烯烃树脂改性中的应用
反应性多面低聚倍半硅氧烷对聚烯烃的改性研究
新技术有望破解白色污染难题
聚乙烯管道接头的超声波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