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晓球:新时期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重点与发展目标

2018-03-06

财经界·上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业态资本监管

金融的竞争以一个国家实体经济的强盛为基础,而金融的强盛则是以实体经济富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为前提的。金融监管则要能够推动金融的变革,监管的目的不是消灭风险,而是让风险收敛,不要让风险扩散、发散。

金融竞争以实体经济的强盛为基础

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国社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整个经济发展的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发展政策、发展理念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正在慢慢成长为一个大国,正在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把一个国家称作大国,除了硬标准,还需要一些软标准。软标准包括价值理念、道德的坚守,甚至包括契约精神、民主和法治的程度,这些都是作为大国非常重要的软性指标。

从经济意义上说,一个全球性大国的指标却因人而宜,有些人认为是国际贸易规模排在全球第一;有些人认为是经济规模、GDP的规模;有些人认为是经济的福利水平;还有些人可能认为是人均水平或者制造业水平等。

但是,从经济角度来看,以上提到的种种指标最后都会表现为金融的竞争。我认为,金融的竞争以一个国家实体经济的强盛为基础,而金融的强盛则是以实体经济富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为前提。

党的十八大以后,供给侧改革开始展开,中国实体经济的大规模转型,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成效正在显现。基于这样一种状况,中国的金融业正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

从银行业的资产盈利能力、流动性和资本充足来看,整个风险覆盖是比较强的。虽然利润增长在下降,但是对风险的覆盖没有问题,所以中国金融业的现状总体上是偏乐观,或者说谨慎乐观的。从各项指标来看,它处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我认为,我国的金融业至少最近十年没有太大的问题,是可期待的。

顺周期对于国家金融的市场化是不利的

2015年我国出现了股市的大波动,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教训。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总结这些教训,把它转变为政策。近年来,我们对于资本市场的规律也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和把握,特别是对资本市場杠杆的运用。

在金融市场运行方面,我国长时间是顺周期的应用,但是顺周期对于一个国家金融的市场化是不利的,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逆周期的概念,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杠杆应用的逆周期性非常重要。这个概念在资本市场中已经得到了深入的贯彻,所以我认为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正在迈向常态化,重点正在发生转移。

要在传统金融体系里植入高科技基因

我们的金融业态正在蓬勃发展,新的金融业态是对传统金融DNA的更迭,在传统金融体系里面植入了一个强大的芯片,从而使整个金融的功能和效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金融的功能发生了结构性的调整。

新的金融业态破除传统时空的约束,使得整个金融业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果没有这个变化,中国的金融就不会像今天这么富有时代感和高科技感。而高科技对于金融的渗透是中国金融未来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的金融只有和科技紧密结合,才能以比较快的速度达到发展的目标。

当下,对金融的推动力量无非是两个:

一是来自于市场的力量,我们称之为传统的脱媒力量,它是整个中国金融结构发生变革的基础力量,离开了传统的市场脱媒,完成不了中国金融的现代化。

二是科技对于金融的渗透以及颠覆性的影响,这一新的力量世界各国都还没有完全达到。

现代科技对于金融颠覆性的影响,一般指的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影响,例如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一起构成了现代技术、现代科技对金融的交叉式影响。

当这些新的基因介入之后,中国的金融风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高科技,风险就越难识别,而且越高科技,往往正确和错误的东西之间只有一步之遥。高科技时代,穿着马甲的东西很多,识别风险对于我们是一个挑战。

金融创新的目标是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科技因素的介入,使得新金融业态的风险把握更为重要,我们不能做过度的解读,虽然科技会带来新的风险,但是它带来了新的金融功能、更大的效率,这些效率和功能完全可以覆盖所带来的风险,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第三方支付现在90%的人都会用,无论是微信还是支付宝,都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金融支付的基本业态和方式,而且它的确非常好,既便捷、方便,也安全且成本低。

这些都是金融创新的标准,一种金融创新如果能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那就是好的创新。虽然它可能增加某些新的风险,但如果这个创新没有增加成本,同时又便捷有效,它就克服了传统风险,超过了新的风险的延伸。因此,对于金融风险的精准理解和把握十分重要。

金融监管最重要的目标是让风险收敛

近年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到资本市场监管的重点和监管者的职责:监管者是对市场透明度的监管,它不参与、至少不主要参与市场所谓指数的成长、市值的成长、上市数量的增加等。

金融监管要能够推动中国金融的变革。金融监管的目的不是消灭风险,金融存在的那一天风险就存在,除非你把金融消灭掉,风险就没有了。金融监管最重要的目标是让风险收敛,不要让风险扩散、发散。

各种监管制度的设计、监管指标的核心都是使风险收敛,央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设计,核心都是要收敛货币扩张,是要使单个的风险不至于蔓延开来变成系统性的风险。

我们说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实际上是指金融监管要设计更多的科学指标,让风险收敛起来。风险不可能被消灭掉,这一基本认识是首要的,新时期金融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离不开这一重要理念。

《证券法》监管的标准要重新制定

中国的债券市场是中国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狭义的说,把资本市场只看作是股票市场,实际上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资本市场一定内含着一个发达的债券市场。

中国的债券市场有五六个部门在管,实际上这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债券市场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同一个企业发行的不同债券,实际上都是公司债,它们在不同的市场发行、不同的市场流通,这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麻烦,成本非常高,这都是问题所在。

我主张修改《证券法》,监管的标准要重新制定。比如证券化的金融产品该由谁来进行批准和监管?我们现在实行的是谁批准谁监管,但这样会形成无穷的山头,这些山头严重阻碍了市场的一体化。

实际上,我们应该按照产品的性质来设计监管主体。证券化的金融产品的风险来自于透明度,所以应主要由证监会来监管,在过渡期由央行来辅助。这就是我们说的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是最大的放管服。

未来,如果把债券市场、资本市场的发行标准做了改革,我们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就为期不远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业态资本监管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VR 资本之路
监管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
监管和扶持并行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新业态 新模式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