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己安人”管理模式在运动训练队中的应用

2018-03-05武国龙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23期
关键词:体教运动队高水平

□ 武国龙(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的需要,搜集整理了大量关于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国家政府纲领性文件、政策及会议讲话等,并通过对 CNKI和图书馆相关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方面资料和书籍进行查阅,同时也对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体育学等方面的理论进行学习、查阅,通过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1.2、研究方法

(1)访谈法。

主要通过走访访谈方式,以电话访谈作为辅助方式,针对性的对相关研究的学者、体育管理者、教授、体育教师访问调查,探讨目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2)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网站、中国知网、百度学术、以及谷歌学术等网站,进行中外文文献期刊搜索。

2、结果与分析

2.1、目前一些运动队的管理模式

(1)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理念。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作为体教结合的一种形式,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高校体教结合理念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随着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运动员文化水平成为他们参与社会竞争的绊脚石。很多运动员退役后只能从事对文化要求不高的体力工作,因此,生活只能勉强维持。多少年来,退役运动员就业也一直是体育管理部门试图解决的难题。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初衷就是让运动员不仅具有较高的竞技能力,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经过多年的摸索工作,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体教结合的道路一直走得非常艰难,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竞技体育体制的因素,众所周知,竞技能力高的运动员一直垄断在体育系统中,高校只能招到一些二三流水平的运动员;另一方面是我国提倡应试教育,学生的中心是学习,把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很多学生为了不影响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体育不重视,认为体育在学习生涯中可有可无,导致很多具有运动潜力的学生被埋没。因此,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招收文化水平低的退役运动员作为实现短期目标的一个途径,体育部门也视高校为解决退役运动员就业的渠道。高校的体教结合只是在形式上的结合,而非真正意义的结合。

(2)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理念。

美国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国家,但人们对体育的态度是一致的,始终把体育当作公民的义务和职责,并坚信体育可以培养人独立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和树立人的自信。通过体育不仅可以锻炼人的身体,还可以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满足美国人的公平竞争意识,实现人的价值并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成了美国年轻人自觉进行体育运动的动因之一。但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美国的教育体制,美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多元人才,考试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高中考大学主要通过申请制,学生无论是在学业上,体育上或者个人能力上有一处特长,都能得到国家的资助,顺利进入大学学习。美国这种独特的教育体制激发学生培养体育特长的热情,为巩固学校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提供制度保障。美国社会办高水平运动队一直没有取得成功,而高校拥有先进的训练条件,高素质的教练员,使那些具备体育天赋的学生只有通过大学的培养才能攀登世界竞技体育的顶峰,这进一步促进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理念的发展,使体育完全融入到教育之中,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理念的比较

(1)影响两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理念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不同。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理念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受竞技体育体制和教育体制的影响。从竞技体育体制来说,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属于政府管理型,也就是“举国体制”,人才培养采用单一的模式,选拔有体育特长的学生直接进入体校培养,与学校的基础教育完全脱离,很多运动员退役以后因为文化知识严重缺乏很难到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高校开始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这就是我国体教结合理念产生的体育体制背景;而美国竞技体育体制和我国截然相反,竞技体育一直以学校为中心,竞技体育人才的核心在学校,国家不直接管理竞技体育,也就不存在举国体制的管理制度。

(2)两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的结合方式不同。

我国的竞技体育和教育是两个独立的系统,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体育系统中,运动员从小就脱离基础教育的学习,这种模式虽然培养了很多奥运冠军,但与人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虽有竞技能力,而无生存之本。体育系统为了解决这种模式带来的后遗症,把退役运动员送到高校继续深造,目的是解决退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缓解就业压力等问题。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为了尽快提高竞技实力,实现短期的目标,乐意招收这些文化水平低的运动员,这种体教的结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结合,只有淡化金牌,把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放到学校,才能实现体育与教育的完全融合,让体育回归教育。而美国的体育一直是教育的一部分,体育系统包含于教育系统之中,采用小—中—大一条龙的竞技人才培养模式,从基础教育开始,体育与教育就是结合在一起的,也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初级阶段,大学则是高级阶段,高校拥有先进的训练设施,完善的管理及高素质的教练员,在这些有利的条件下,高水平运动员的体育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在世界竞技场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的学生运动员不仅是明星运动员,更是优秀大学生。

(3)依据情感进行管理,这是中国式的管理。

我国高校采用学分制对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进行管理,所谓学分制就是指用学分来衡量运动员学习程度,只有完成规定学分才算符合标准的一种管理制度。学分制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社会需求选择课程进行学习,有利于构建最优化的知识结构,为运动员今后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提供保障。但由于高水平运动员进校时文化成绩和一般大学生相比普遍较低,加上进校以后,高强度的训练和紧张的比赛,使运动员正常的学习受到影响,很多运动员很难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高校针对学生运动员的特殊情况,对运动员采取降低学分的优待政策。

美国高校也采用学分制来管理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大学生体育联合会(NCAA)中正式录取的学生运动员在大学学习期间,对他们学分要求和其他普通学生完全一致,学校在制定学习标准上一视同仁,不会认为他们是运动员或者运动成绩优秀而对他们特殊照顾。大学生运动员与普通学生相比,唯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大学生运动员可以配备专门的文化学习指导教师,来解决运动员在学习上遇到的难题。文化学习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学生运动员进校时的自身情况来指导学生选择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这些学生运动员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喜欢的课程,必须在文化学习指导老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学习。正是由于美国高校对大学生运动员严格的学习管理,使得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成绩与普通学生没什么差异。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西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始终坚持体教结合的管理理念,把体育与教育真正融合在一起,这与美国竞技体育体制和教育体制密切相关;NCAA是管理高水平运动队最高的权力机构,通过设立各级委员会对运动队进行管理,机构设置明确,权责分明;大学生体育联盟是负责管理高水平运动队竞赛的机构,通过联盟的管理使得竞赛活动有序进行;严格的招生资格审查,学习第一、训练第二的文化教育管理,科学的训练方式和多形式的竞赛类型以及契约式的教练员聘用制等,这些都是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中的显著特点。

我国高校体教结合管理模式己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受国家竞技体育体制和教育体制的影响,体教结合一直在艰难中前行。我国管理高水平运动队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民政部,具有明显的行政集权,而大学生体育协会位于第二层,在管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缺乏自主管理的积极性;训练技术落后、训练方式粗放和竞赛类型单一,数量少以及教练员终身制的聘用形式,这些管理模式的各个环节都是制约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

3.2、建议

进一步改革竞技体育体制,把竞技人才的培养向学校靠拢,使学校发展成为竞技人才的主要基地,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让体育回归到教育之中,使体育和教育实现真正意义的结合。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以行政管理为主向宏观控制转变;健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组织管理机构,加大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直接管理权,通过规范的法律对运动队进行管理;构建大学生体育联盟,组织和管理高校校际竞技体育竞赛,推动竞赛的社会化,多样化和制度化。

充分发挥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优势,利用高校得天独厚的资源探索优秀体育人才养的规律,真正实现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加大训练经费的投入和拓宽经费的来源,提高学生运动员训练的技术水平;丰富比赛类型和数量,为学生运动员提供更多的比赛机会,尤其是参加世界大赛的机会,通过以赛代练来提高竞技能力。

打破高校教练员终身制,多渠道的聘用高水平的教练员,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激发教练员的竞争意识,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和使命感,鼓励教练员不断学习和深造,进而提高教练员的执教能力。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才能带出一批全面发展的学生运动员

猜你喜欢

体教运动队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