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测度及预测

2018-03-03孙雨露李正升曹洪华娄阳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咸宁市就业结构协调性

孙雨露+李正升+曹洪华+娄阳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构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评价指标、综合协调系数及产业结构匹配度等方法,对1991-2015年间湖北省咸宁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具体行业的从业人口需求进行测算,最后选取2006-2015年数据,基于GM(1,1)模型对咸宁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趋势作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二、三产业逐渐放缓对就业的吸纳作用,第三产业主导就业人口的吸纳,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偏高,成为其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此外,二、三产业的不对称性开始加剧,其产业、就业结构的协调性逐年降低,其中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口供大于求的状况最为严重。咸宁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状况短期内仍然存在,但将在未来10年内得到改善。

关键词: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协调性 GM(1,1) 咸宁市

引言

产业结构决定了就业结构,就业结构的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差异决定了区域产出效益,又对产业结构调整起能动的反作用,二者的协调适配不仅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是其稳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据Petty-Clark定理,劳动力转移路径受经济增长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的驱动而呈现“一、二、三”产业的一般模式,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动在方向上与就业人口比重变动趋于一致,但在欠发达国家,产值变动与就业变动错位现象突出。因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研究至关重要。

国内学者多从三次产业的大尺度对产业、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探讨,但立足于行业内部及未来变化的研究不多。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以咸宁市为例,进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测度与预测研究,为完成“四个咸宁”建设目标、促成咸宁市“十三五”机遇期的跨越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分析

从变动趋势看(见图1),一产产值比重显著下降,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长明显。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一、二、三”向“二、三、一”的跨越式转变,第二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主导。其中,三次产业产值增幅分别为12.27%、55.25%、43.70%;一产产值年均增长4.34%,其产值比重降幅达27.25个百分点;二产产值年均增长14.51%,其比重增幅为19.32个百分点;三产产值年均增长13.89%,其比重增幅为7.93个百分点。

同时,一产就业比重显著下降,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就业结构实现了从“一、三、二”向“三、一、二”的转变。其中在2004年以前,一产从业人口比重快速下降,近10年来农业从业人口无明显减少,说明近年来农业劳动力转移受阻;二产从业人口比重增长缓慢,增幅为7.21个百分点;三产从业人口比重增幅达29.7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测度分析

(一)协调系数分析

产业相似系数用于衡量产业同构程度。本文借用该方法用来计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协调系数表示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均衡程度。结果(见图2)表明咸宁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在测度时期内均强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1991-1998年的协调系数与全省平均差距不断缩小,其差值于1998年达到历史最小值0.04,同期系数波动变化;1999-2009年协调系数差距极为悬殊并不断扩大,于2009年达到历史最大值0.26,同期系数高位平稳运行;2010-2015年协调系数开始下滑,而全省平均系数开始逆转且快速增长,说明咸宁建市以来,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位次向“二、一、三”位次优化升级,大量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产业,三次产业产值与从业人口变化处于相对均衡状态。“十二五”期间,咸宁以森工产业集群为代表的绿色新产业集群和其余7个传统产业列入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4%,绿色崛起成效凸显。创新驱动和技术进步弱化了制造业等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进入阵痛期,短期内协调度下降不可避免。

(二)产业结构匹配度

产业结构匹配度用于衡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对称程度。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遵循市场规律,在市场和劳动力充分发挥作用并完全参与到经济运行环节时,二者趋于完全匹配,但受行政壁垒和贸易保护等因素影响,二者往往处于非匹配状态。

据测算结果(见表1),一产匹配度始终为负值,其值在-0.5~0間小幅波动。说明一产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劳动力过剩局面始终存在,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壁垒,一定程度造成非农产业劳动力短缺,阻碍了就业结构合理化。若该壁垒突然消除,将给非农产业带来就业压力,造成失业率上升。二产匹配度始终为正值,其变化分两个阶段:1991-2005年间,匹配度基本在0.5-1之间上下浮动,无剧烈变化;2006-2015年间增至1.04,表明二产产值比重始终高于其就业比重,是承接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自“十一五”以来,咸宁市工业化进程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朝着低碳特色方向优化升级,二产产值比重中资本和创新积累快速取代资源和低廉劳动力优势,剩余劳动力转入第二产业门槛提高,同时低层次从业人员与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形成错位,造成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二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对称性加剧。第三产业自1993年开始,匹配度始终在-0.5~0间低位运行,其绝对值呈增大趋势,但近十年来三产产值比重增幅极小且略有下滑,而剩余劳动力快速转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十年来增长15.44%,不匹配性加剧。

本文采用等级位差对行业-就业结构匹配程度进行分析。等级位差绝对值越大,反映该行业就业结构匹配度越弱,若位差>0,说明该行业从业人口过剩,若位差<0,说明存在就业缺口。具体评判标准为:若等级位差∈[0,2],则协调;若∈(2,4],则基本协调;若∈(4,6],则不协调;若∈(6,+∞],则严重不协调。

从正负值看(见表2),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通信业和房地产业的产值位次比从业人数位次靠后,等级位差为正值,说明这些行业从业人口供大于求,农林牧渔业分析结果与其所属的第一产业匹配度分析结果一致。第三产业下的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通信业和房地产业从业人口供大于求局面与第三产业匹配度恶化趋势一致。由于第二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速度不尽相同,建筑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产业整体劳动生产率,故其从业人口供大于求结果与第二产业匹配度分析结果不一致合理,而第二产业下的工业、采选业、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的行业-就业等级位差为负,说明这些行业存在劳动力缺口。endprint

从绝对值看,所有行业的产值与从业人口均为协调或基本协调。采选业、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位差绝对值为3,说明基本协调,其中以温泉为招牌的旅游业崛起带动了住宿餐饮等配套行业的发展,大量劳动力转向回报率高的住宿餐饮业,造成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行业从业人员过多。金融保险业产值和从业人数位次均为最大值,说明金融保险业产值与从业人口协调,当地经济整体欠发达,金融保险业发展滞后,所需门槛较高,而对应专业人才数量本身较少,其从业人口需求均衡。

结论

就产业、就业结构演化发展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受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外贸易的扩大等因素的影响,在劳动生产率驱使下遵循社会经济发展普遍规律,产业体系重心逐渐由农业部门向传统工业部门和现代服务部门转移,而就业结构的演进普遍滞后。咸宁市产业、就业结构演进符合一般规律,两者协调性不尽合理,工业化水平偏低,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而本身经济规模小、实力弱,继续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压力加大。

就产业、就业结构协调性来看,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均呈现不同程度非协调性,产业与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受到诸多壁垒限制。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释放了部分农业劳动力,但仍落后于二、三产业,且其就业人口比重偏大,现阶段第一产业的协调性最差。咸宁市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开始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和低碳产业开始快速扩展,在“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和“生态兴市”的发展战略基础上,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和传统低附加值产业,随着资本和技术的大量注入,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挤压,资本和技术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吸纳剩余廉价劳动力的作用减弱,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人力资本提高困境。第三产业特别是传统服务业的较低准入门槛加剧了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提高的不同步性,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并未改变现代服务业产值比重过低的整体现状,其不匹配性愈加显著。

就产业、就业结构预测趋势来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分别呈现“二、三、一”与“三、二、一”格局。虽然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但现代服务业产值比重停滞不前,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并没有支撑起现代服务业产值比重的提高,咸宁市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支柱产业多为价值链低端的传统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培育壮大,难以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就业结构日趋完善,现代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体,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错位的问题突出在二、三产业。咸宁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状况可期在未来10年内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1.徐孝昶,上官敬芝.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关系的演变及影响机制分析——基于江苏省区域内部差异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黄林秀,欧阳琳.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迁——美国经验与中国借鉴[J].经济地理,2015,35(3)

3.Colin Clark.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London[M].Macmillan&Co.Ltd,1940

4.彭继增,孙中美,黄昕.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证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5(8)

5.杨公仆.产业经济学(21世纪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于刃刚.配第-克拉克定理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6(8)

7.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人力资源服务需求及其新变化[A].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2013[C],2013

8.丁小强.2016年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R].2016

9.丁守海.中国就业弹性究竟有多大?——兼论金融危机对就业的滞后冲击[J].管理世界,2009(5)

10.方明月,聂辉华,江艇等.中国工业企业就业弹性估计[J].世界经济,2010(8)

11.UNIDO.World industry since 1960:progress and prospects[M].New York:United Nations,1989

12.陳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4(2)

13.秦琴,李长春.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测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5)

14.王庆丰.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15.张抗私,高东方.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6)

16.邓聚龙.灰色预测与决策[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

17.崔杰,党耀国,刘思峰.一种新的灰色预测模型及其建模机理[J].控制与决策,2009(11)

18.邓聚龙.社会经济灰色系统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84(6)

19.喻彦,蒙桂云,王恩超等.灰色系统理论在冬季强低温霜冻灾变年份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气象,2005(3)

20.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经信委办公室关于公布2016年度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名单的通知[EB/OL].http://cs.hbeitc.gov.cn/cyc/cyzc/73891.htm,2016/12/20

21.杨益民.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的指标及应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2.曾文宪,陶本藻.三维坐标转换的非线性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5)

23.徐梅,晏福,刘振忠,李高华等.灰色GM(1,1)-小波变换-GARCH组合模型预测松花江流域水质[J].农业工程学报,2016(10)

24.刘思峰,杨英杰.灰色系统研究进展(2004-2014)[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5(1)

25.张逸飞,张中旺,龚佑海.汉江中下游流域降水时空规律分析及干旱预测[J].环境工程,2016,34(2)endprint

猜你喜欢

咸宁市就业结构协调性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工友艺苑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简介
博物馆扩建设计的环境协调性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一种基于非协调性跳频通信的高效密钥协商方法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
中西医联合治疗头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