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空间特征分析

2018-03-03张秀芳马婷洁边翠兰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4期

张秀芳+马婷洁+边翠兰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2000-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并构建流通产业发展的空间面板模型,进行空间特征相关性检验。

关键词:流通产业 空间特征 空间面板模型 省级面板数据

流通产业发展中的 “流通”属性决定了该产业发展中的空间区域异质性和依赖性(于斌斌等,2014)。相邻地理空间的流通产业发展存在集聚倾向的空间正相关性或者分散倾向的空间负相关,因此对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空间特征分析有助于促进地区流通产业发展、加强区域流通产业合作、缩小区域流通产业发展差距和建设统一开放的流通产业市场体系。

流通产业发展空间差异化体现

从全国范围看,2015年底我国流通产业(包括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的总产值高达108733.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685505.8亿)比例高达15.9%,占第三产业总值(344075亿)31.6%,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产业产值在全国三大区域中的比重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的流通产业总产值占经济总量比重高达23.8%,中部地区的比重为16.9%,而西部地区的流通产业比重仅为12.4%,相当于东部流通产业比重的一半。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流通产业发展及产值比重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总水平存在一致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密切相关,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一体化发展机制。从发展进程来看,东部地区流通产业产值自2000年至今稳步增长,保持了良好的持续上升态势;中部地区流通产业从2000年至2011年保持了低速的增长,2012年和2013年有所回落,2014年和2015年增速较快;西部地区2011年之前的流通产业增长十分缓慢,自2012年开始出现了快速增长,追赶效应突出。

从各省份流通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全国31个省市地區的流通产业出现了稳步增长的态势,但在总量和增量上差异十分明显。截止到2015年底,流通产业产值最高的山东省高达12221.14亿元,同期全国流通产业产值最低省份西藏产值为131.54亿元,仅为山东省的1.07%;山东省流通产业产值在2000年为1338.85亿,15年增长了913.4%, 西藏同期产值为16.27亿元,15年增长了808%。从流通产业产值和增速在省际数据上的体现可以看出东、中、西部的省份差距明显,2015年山东流通产业产值是西藏的近100倍,GDP却是西藏的60倍,因此流通产业发展的空间特征问题值得深究。

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度遴选

通过梳理国内外实证分析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因子文献发现,经济意义上的备选影响变量包括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批发零售行业总额、城乡居民收入总额、货物周转量及进出口总额等因素,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份自2000年-2015年的数据来构建指标体系。鉴于备选指标体系在影响流通产业各个子行业产值的程度不同及不同变量间可能存在的重复计算等原因,本文采取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二次筛选流通产业的影响因子(刘思峰等,2013)。

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的流通产业影响指标来自《2016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级地方政府统计局网站,其中公路里程及货物周转量部分数据来自于《中国交通年鉴》。由于本文研究选取的数据是基于时间序列的2000-2015年数据,因此无量纲化采取了初值化处理方法,指标处理后的时间序列如下:

(四)结果分析

从全国范围上看,流通产业发展的空间强度参数在样本范围内都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全国总体的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系数均显著,除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导致的空间强度参数为负值外,其他年份均反映了流通产业发展的正向扩散效应。2000-2008年的δt 值总体上保持了稳定趋势,空间溢出效应较弱,2008年在国家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投资影响下,经历了两年的政策效果时滞,交通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的增加促进了流通产业的发展,体现在从2009年开始流通产业空间强度系数逐渐上升,尤其是2010年之后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流通产业对外溢出效应更为明显。

从分省份的估计结果看,除了江西和湖南未通过检验外,其他地区的空间强度参数均显著,总体上验证了构建的空间面板模型的稳定性,表明了某区域流通产业的发展确实受到周边区域直接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在δt 数值上,新疆、青海、陕西、西藏、重庆、广西、广东、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山西等省份的空间强度系数为负值,其中广西的流通产业溢出效应最弱,值得注意的是东北三省的流通产业溢出效应均为负值,四川和重庆同时为负值,新疆、甘肃、青海和西藏同为负值,而经济高度发达的广东省在流通产业溢出效应上与广西近似,基本处于全国最末端,以上现象充分验证了流通产业在发展中的地理空间效应十分显著,相邻地区的流通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从空间强度系数排名看,内蒙古的流通产业溢出效应最高,表明了内蒙古周边省份的流通产业发展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为该地区的流通产业发展提高0.63个百分点;其次溢出效应较为明显的省份分别是内蒙古、山东、海南、宁夏、江苏和上海,可以看出在流通产业发展的空间强度上不完全是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的省份也存在较大的流通产业发展潜力;湖北、河南、安徽、河北等中部地区的流通产业溢出效应多为正值,但强度偏弱,从侧面反映出中部地区在衔接东、西地区发展中的流通和纽带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党晶晶,孙斌.我国长江经济带流通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

2.于斌斌,金刚.中国城市结构调整与模式选择的空间溢出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14(2)

3.刘思峰,蔡华杨,英杰,曹颖.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进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8)

4.夏伟华.商贸流通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5)

5.邓光耀,刘红梅,王克强.中国农产品虚拟水消费的收敛性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