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中“酷”起来

2018-03-03辽宁省大连市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训部毕野青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文化

辽宁省大连市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训部 刘 丹 毕野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支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源头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刻感悟和理解这一点,切实增强文化自信,投身文化自觉,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中去。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帮助大家提高认识。

一、面对当今文化现实的沉痛反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因为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文化自信。但面对一些青少年心目中的“酷”文化,我们能不能自信得起来?

1.让人哭泣的“酷”文化

你看,在一些青少年心中,穿名牌、住豪宅、开豪车被认为“酷”;热衷街舞、纹身、极限运动被认为是“酷”;车展上,女模特公然赤身裸体招摇过市,被认为“酷”;袒胸露背的女子搔首弄姿在孔子庙前进行人体彩绘的表演,被认为是“酷”;象外国那样过起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光棍节、情人节被认为是“酷”;甚至通过变性手术实现男变女,也被我们一些青少年认为是“酷”……这些贴上时尚、时髦、有品位的“酷”标签,逐渐在青少年心中形成一种可怕的“酷”文化。

2.“酷”文化的可怕影响

物质文明越发达,而人类的灾难,苦恼却反而有增无减,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于解决。丰厚的物质生活,反而使很多人逐渐迷失了方向:很有钱,但活得并不快乐:有地位,没安全感; 社会拜金横行,充满浮躁、苦闷、不满、失望、不平、怨恨。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国与国之间也是这样!变态的“酷”文化变得越发可怕了。2005年“皮革奶”事件,彻底摧毁公众对于国产奶的信任; 2006年苏丹红鸭蛋;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0年“地沟油”事件,引发社会震荡; 2011年“瘦肉精”事件,致使公众对肉制品需求的减少;2012年老酸奶“工业明胶”事件;2013年硫磺熏制“毒生姜” ……人们不禁忧心:这样的“酷”文化,我们能自信得起来吗?这样下去,不是“酷”, 人类只能“哭”了。

3.“酷”文化的实质

其实,“酷”来源于英文“cool”的汉语译音,“cool”本来是“冷”的意思,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成为美国青少年的街头流行语,初期是指一种冷峻的、反主流的行为或态度。后来发生变态,成为泛指可赞美的一切人、事、物!“cool”,冷就是冷!怎么可能变成“炽热”的“赞美”来!这就是可怕的、变态的美国西方文化!而这种“变态”文化却得到我国一些不明就里的青少年的推崇,侵蚀和毒害了我国青少年心灵!

4.对“酷”文化的反省

早在1988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参会的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最后联合发表声明: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2500年)以前,去汲取中国文化尤其是孔子的智慧。诺贝尔奖获得者30年前的呼吁并没有引起国人民和全世界的足够重视和反省,仍然我行我素,愈演愈烈直到衣食住行都威协着每一个人生存,这时人们才想起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呼吁,还带着怀疑的心态逐磨:封建、腐朽、过时的中华传统文化有这么重要吗,如果真像诺贝尔奖获得者说的那样,那么,中华传统文化不是真正的“酷”文化了吗?

二、用心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传统文化到底“酷”不“酷”?能不能解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很多青少年看不懂,理解不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帮助青年大学生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我们就从浩瀚的中华文化的海洋里采撷几朵浪花来说明这个问题。

1.重识一两个汉字

我们先重新认识几个“汉字”吧。先从“仁”字说起:“二”“人”才会有“仁”(仁慈,宽厚,不自私自利),一个人不存在“仁”,两个人互助、互爱、互存方为“仁”。孟子讲:“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又讲:“仁,人心也”。 孔子讲:“克已复礼为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古圣先贤揭示了“仁”的本质。

我们常听一个女孩子责怪男朋友:“你怎么不爱我了?”答案在哪里?还是认一个繁体 “愛” 字吧:一个“心”加一个“受”,告诉人们“愛”是用心去感受对方的需求,并力求提供。我很冷,你送我一件暖衣,我感受到你的爱。那位女孩子不懂得爱一定要用“心”感受并成全对方,而不是自私地索取,只有这样:爱的感觉是温暖的,爱的言语是诚至的,爱的心地是无私的,爱的行为是成全的。而这样的爱才是智慧的,这种智慧一定是从中华文化中学来的。现在有的年青人挂在嘴边:“我爱你”,可往往这份“爱”是无“心”的,经不起考验。我经常讲,最不应该简化的字就是爱,弄得大家都不知道用“心”去“爱”了。再说,腐败离不开“贪婪”二字。“贪”字是当今拥有的“贝”,也就是“钱”财越多越好;“婪”字是拥有的美女像树“林”子似的,“酷”吧!“贪婪”为什么在一起,贪那么多“钱”,必然想着“婪”:“林”立的美女呀,结果必然身败名声裂……

据统计中国的汉字共有九万多个,每一个汉字拿出来都有相当深邃的智慧和含义,都是对后人的一种教育。中华民族的每个汉字又是一幅画,蕴含丰富的内容、独特的神韵和高远的意境,方正之间彰显做人智慧。这在人类的文明史中只有中国的汉字能够达到如此登峰造极的境地。汉字拥有超过1200多种声音,而英语不超过400种。时代在变,中国人绝没有随便再造汉字,只需运用常用的2500个汉字,通过文言文就能读懂几千年前先祖文献里的智慧。西方根据时代需要通过26个字母的排列组合出超百万量的词汇。现今,如果没有30000个英语词汇量,《时代周刊》就无法读顺。400多年前莎士比亚的原著,当代西方人读起来已感觉困难重重。你看,五千多年前,黄帝手下造字的史官仓颉有多伟大!难怪有人说,使用汉字的中国人普遍比外国人聪明智慧,思考问题更全面深入。我们能够在短短六十多年时间从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跟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化不无关系吧。

2.读懂一两句经典

前面讲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合发表声明: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以前,去汲取中国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集中在《论语》里。也就是说,解决人类生存发展问题的金钥匙藏在《论语》里,您信吗?我信!其实中国古人早就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不用学完,半部就能治天下,但我们后人却把它当耳旁风!我学懂了《论语》里的一句话,感到终身受益,有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觉。那就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呀,不就是“学习要经常温习,温故而知新,当然高兴啦”。如果这是孔子的意思,诺贝尔奖获得者绝不会让人们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你把《论语》看完会发现:《论语》中有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不是仅指书本知识,它告诫我们:主要是指学做人做事!怎么学做人呢?先学会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就是说,孩童在家第一位要学会孝顺父母亲,友爱兄弟姐妹;进入社会要尊敬理解他人,办事谨慎,讲求信用,有爱心,以优秀人物为榜样。如果这些都做好了,没有空闲时间就算了,如果还有空闲时间、精力和财力,抓紧学习书本知识。你可能说,不见得是你这样理解的吧?请看《论语》:“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不是有力的证明吗?

为什么今天我们的大学生、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给小学文化的老板打工?为什么现在一些大学培养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什么原因?倒过来了,学文第一,其他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统统靠边站,违背了人与社会的自然规律,违背了老祖宗做人为本,修身为先的教诲,怎能不出现问题!所以说,一个人的学识和能力,是不能简单地用文凭来衡量的。

3.吟诵一两首诗词

上面说得大家心情都比较沉重,那么我们换一点轻松的内容,欣赏一首诗吧。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冲,到五十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学校围墙内,便河环绕,树木青葱。当春天来了以后,蛙声四起,激发了毛泽东那颗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童心。挥笔写下了《咏蛙》这首七言绝句:“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诗人毛泽东用轻松而充满情趣的笔墨,通过一只小小的青蛙,却表现了感人心魄的英雄情怀和壮怀激烈的宏大抱负,小中见大,举重若轻。然而,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贴切,丝毫看不出“故作惊人之笔”的做作。把青蛙下蹲姿态写成“如虎踞”,是非常传神的,因为蛙蹲和虎踞这两种姿态确实酷似。而“虎踞”却把青蛙身上的“虎气”凸现出来了,诗人给它赋予了“虎”的气质,这种联想的确是神来之笔。把其它“虫儿”作为陪衬的对象,合乎青蛙的活动规律,这既让青蛙的“万虫之王”形象跃然纸上,又是少年毛泽东英雄情怀的绝妙写照,让人陡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叹。

再来欣赏一下郭熙的《林泉高致·山水训》:“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你能感觉春天的山峦都在微笑吗?这一簇一簇桃红柳绿的花开,那不就是春天的表情吗?夏山如露,露气也漂亮,蓊蓊郁郁、满眼翠绿,那种蓬勃就像遏制不住的露气一样,喷薄而升。秋山如妆,那些斑斓的颜色,跌宕成一山的妆容,那是何等的一种艳妆美人的容仪。冬天万物凋零,冬山如睡,这座山川睡去了,睡着睡着还会在梦中绽开来年新春的第一缕笑容。这种因景而生情与四时有紧密的关系,就是中国人跟山往往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情感,人跟山川是可以相看两不厌的。你有吗?为什么没有?因为中国古人讲“天人合一”,万事万物与人融为一体,你就我,我就你呀! 中国古人诗词写得好,不仅是他们的文采好,更多的是因为他们那种“天人合一”的人格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博大胸怀成就了毛泽东!成就了中华民族!今天的一些独生子女,心里往往只有自己,怎么会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情感,他们把父母对他们的爱如同呼吸空气一般。如果你吃每粒米饭时,都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农民伯伯的辛劳,还会乱剩饭吗?因为缺少“天人合一”这种博大胸怀,今天的青少年即使高考状元也成不了大才。

4.请老中医看一两回病

在适当的时机,可以创造机会让青年大学生带拜访一下名中医,请老中医看一两回病,以切身感受中医的神奇。我曾亲眼见过一个祖传中医,只是24岁的姑娘,她在给一位军人把脉不到一分钟,腰间盘突出就诊断出来,而且精确到锥骨头的第几节。病人大为惊奇:“和X光机拍的片子一样,太神奇了”。青年大学生如有这种经历,将大大激发他敬畏中华文化,探索中医的奥秘:懂得中医追求“天人合一”、“天人相应”、阴阳平衡,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以此彻底改变一些青年大学生心中固有的从受病局部施治,“头疼医头,脚痛治脚”医疗观,自觉光大中华医学文化,造福人类。

5.练一回中华武术

当下一些青少年喜欢看拳击、格斗,以最简单最痛快的方式打败对手而受到喝彩!但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这一竞技项目的出发点是把人作为攻击对象,但攻击对手的力量同时会直接反作用在自己身上,结果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时间一长对身体产生的损伤会逐渐显现。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在运动项目上体现。我们可以找准机会,让青年大学生练一回中华武术,感受一下中国功夫让人从身到心、由魂而魄得到提升的和谐满足感,以及“外动内静、动中求静、有刚有柔、刚柔并济”,只为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不为战争掠夺的中国功夫精髓。尽管传统武术在流传中散失严重,但核心理念仍在流传,在太极、咏春等拳法中均有体现。这些拳法出拳时讲究卸力,不以直线攻击,而是以画圆的方式击打,有效攻击的同时,反弹力也被圆切线卸去,使自己身体免受损伤。从而认识到中华武术是一种止戈为武,以强身健体为主、搏击为辅的和谐健身方式,感悟到中华武术是一种学识,一种防守,一种由外化内,经历代沉淀而成的华夏民族法宝。

6.读点《易经》懂一点阴阳

中华传统文化源头在《易经》。在有一定传统文化根基的基础上,引导青年大学生读点《易经》,懂得这个世界是由阴阳构成的,阴阳无处不在:有白天就有黑夜,有男人就有女人,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善就有恶,有大就有小,有多就有少。现实与虚幻同在,物质与精神同在。就人体来说,也是由“阴阳”构成的!骨头是“硬”的,皮肤是“软”的,一硬一软,一阴一阳;人的血管是“静止”的,血液是“流动”的,一动一静,一阴一阳;身体的胸前与后背,一前一后,一阴一阳;人的血压时 “高”时 “低”,一高一低,一阴一阳;人张嘴吃饭,随后排泄,一进一出,一阴一阳……

这种阴阳观的形成,对于青少年增强辩证思维,不偏不斜,易于守中是十分有用的。

三、增强文化自信投身文化自觉

不用多说,中华传统文化“酷”不“酷”?我们从认识的一两个汉字,读懂的一两句经典及诗词,用中医看一两回病中已大彻大悟,原来中华文化是最“酷”的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因为她是一种利他文化,一种修身文化,一种知行合一的文化。

1.文化自信的源泉在于中华文化是一种利他文化

我们从上面介绍的“仁”、“爱”这两个字,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基因具有利他性,注重以人为本,以和为贵,是仁爱→友爱→互助→大同的文化。“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们的祖先讲同一片蓝天下,同一个地球上的人都要相互关爱。而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毫不隐饰地说:“中国领导人会立刻认同,如果超过10亿的中国居民,现在过着和澳大利亚和美国人一样的生活模式,那我们将会陷入十分悲惨的状况,这个地球无法承受。”多么自私!这就是西方文化!它的基因是以物为本、以斗(竞争)为贵,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丛林法则,是一种竞争→斗争→战争→毁灭的文化。可能你会说,古人也说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不自私自利,天地不容。这真是天大的误会!错就错在一些人把“为己”念成第4声,其实应念第2声,“为” 是修为、修养修炼的意思,古人告诫后人:一个人如果不注重修身,使自己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很难在天地间立足。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就发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只适合野兽,不适合人类。人类的进化发展是靠仁:相互帮助,共生共存共进化,共发展的目的。这也是中华民族绵延5000年的奥秘之所在。

2.文化自觉的践行在于中华文化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文化

经过5000年实践检验,5000年传承,万古常新的中华传统文化不是古圣先贤发明创造的,不是他们想象出来的,也不是他们自己的思想,而是他们发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和规律,违背这些规律,必然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所以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都自觉谨遵古圣先贤的教导,做到知行合一,才出现了诸如周朝的成康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使中华文化至今仍熠熠生辉,光芒万丈!而人类文明史上出现的包括古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在内的26种文化形态,无一例外地消失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离不开知行合一。古人讲三日不读圣贤书便觉面目可憎。现代人不读圣贤书,不懂中华传统文化不是三天而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已经一百多年了,造成了空前的、无数的灾难,教训极为深刻!我们要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解决一个“知”字。中华传统文化就像大地里秋天的庄稼,五谷丰登、灿烂辉煌,非常美好。要“知”就离不开背,背得越多收获得越多,背得少收获得就少,不背就像地里的庄稼,永远灿烂耀眼,与你却毫不相干。解决“知”后,必须自觉于“行”。我们要勇于担当,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人生目标,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愿景,在知行合一的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3.文化使命的落实在于中华文化是一种修身文化

十九大报告提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一定要明白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修身!通过“修身”以实现人本身的和谐,克服自私自利思想,培树利他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所在。什么是修身?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通过自己做好了来影响带动他人,而不是眼睛盯着他人。我在初学《弟子规》时,喜欢拿着《弟子规》当“警察”,把身边人“管“得叽哇乱叫,效果极差。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基本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大学》里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如何修身?《大学》揭示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并进一步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惟有此,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将担负的文化使命落到实处,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来报效中华民族,报效中国和世界人民!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谁远谁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