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前海老匠人王建芝已磨冰刀60年

2018-03-03

北广人物 2018年5期
关键词:冰鞋磨平冰刀

北京一到冬天,随着气温的降低,很多人都愿意猫在家里,户外玩的东西比较少,尤其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更是如此。对于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在什刹海有三个必做的事,滑冰、嗅蜜、碴架。滑冰,对于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怀。北京滑冰的辉煌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几乎每个北京家庭都有一双或几双冰鞋,那时也是什刹海冰场最辉煌的时期,一到冬季每天涌上几千人在此一秀技艺。滑冰的人多了,冰刀钝了自然而然就需要磨冰刀。

拐进前海南沿旁的一条胡同,一块“北京冰刀王”的招牌映入眼帘。72岁的王建芝坐在店铺门口的阳光里,正写着“租冰鞋”的招牌,随时准备为慕名而来的新老主顾磨冰刀。

从12岁跟着父亲王保舜学磨冰刀算起,转眼已过去60年。作为老北京有名的磨冰刀匠人,王保舜磨了60年刀,十多万把刀,技艺精湛,那时是北京大大小小的冰场无人不知的人物。年少时,王建芝给父亲打下手,备磨石递冰鞋。父亲的严厉曾让年少的王建芝有几分抵触。“他一呲儿,我就干脆不干咯。”半佝偻着背的王建芝咧开嘴笑着。后来,有滑冰健将听闻此处,千里迢迢赶来,请王保舜磨刀。当时,王建芝内心受到触动。“这么一来,不学也得学了”。

磨冰刀是份精细活儿,先磨平,后出沟。“这磨沟呢3年就学会了,磨平得5年。”王建芝说着,便拿起一双冰鞋,半眯着眼睛瞅着刀,评估着冰刀的磨损程度,琢磨如何入手。

冰鞋的刀有里外两个刃。磨冰刀前要先看里刃和外刃是不是一样平,“要是里刃不亏,直接走沟就成了。”初学者怕摔,经常用里刃接触冰面,时间一长,里刃就比外刃浅,这时就得先用磨平的砂轮让里外刃一般高,然后再用磨沟的砂轮在里外刃之间磨出一条沟来。这冰刀基本就磨好了。

磨刀挺费眼睛。“以前没有纱罩,戴眼镜吧老让沙子糊住,老换眼镜也不成。”但是为了保证冰刀刃面的平整,眼神必须紧跟着冰刀走,不然就磨坏了,“所以得耷拉着眼皮,不然沙子全溅到眼睛里。”刀磨得好不好,首先得看刀好不好。刀品好,能磨出火花来。其次,得看技术。磨好的冰刀,既能够吃住冰面,不容易侧滑,又能够保证必要的滑动速度。对于这一点,记者在旁边什刹海冰场里随机走访发现,很多业余爱好者并不知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溜冰不再是冬季运动的唯一主流选择。对于众多的只想尝新鲜的游客而言,租鞋更加划算。磨冰刀的需求不如以前。不过,现如今又逐渐有越来越多的退休老人带着孙辈走上冰场。老人磨冰刀的小店门前虽不如早数十年间热闹,但也在逐步回暖。节假日忙起来的时候,老人还会让当厨师的小儿子来帮忙。

1988年,几个在北京城的滑冰爱好者,特地制作了一块上书“冰刀王”三个大字的宽幅铜匾,赠给了王保舜,既暗含其姓氏,又夸赞其技艺。如今,他期望着下一辈能将这技艺传承下去。

王建芝老人笑着说:“磨刀的技术反正已经传给我儿子了,他爱干不干就是他的事儿了。”

猜你喜欢

冰鞋磨平冰刀
花样滑冰
Fun on Ice尽享冰上乐趣
“鞋匠” 王阳:冰鞋延续我的冬奥梦
序章 穿冰刀的少年3
冰刀的秘密
水声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