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头白发满坡绿

2018-03-02刘宪峰

当代工人·精品C 2018年1期
关键词:林业站核桃树核桃

刘宪峰

一位山区基层干部,为了让3000多农户、1.2万农民都栽上被人喻为“摇钱树”的核桃树,11年间穿破了二十几双胶鞋,走遍了村村户户,教他们栽致富树、学习科技,行程一万多公里,与走过一次长征路相当。

还是这位山区基层干部,拒绝高薪聘请,一头扎进核桃优良品种种植基地,埋头苦干,11年里在“基地”度过4个春节、3个端午节、7个中秋节,把核桃苗的嫁接愈合率、成活率提高到全国的最高水平,解决了核桃生产中世界性的两大难题。其研究成果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政府科技成果转化三等奖、葫芦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就是葫芦岛市雷家店乡林业站站长梁正喜,最近刚刚荣获全国绿化劳模荣誉称号。

攻艰克难的“倔站长”

1999年,示范推广薄皮核桃已达10多年的雷家店乡,核桃育苗成活率仍很低,嫁接的愈合率也只有30%。当时乡政府买进优质核桃砧木11万株,由于技术不行,只接活3万多株,死掉7万多株,损失10多万元。这件事,成为梁正喜心中永久的痛。同时,也让他痛下决心,学习技术,攻克难关。从此,他连家也不回,一头钻进催醒室、恒温室和温室大棚里,钻进老百姓的核桃园里。研究、试验、观察,试图从中找出核桃苗木嫁接、栽植的内在规律。从此,他成了“倔站长”,一干就是11整年。

梁正喜还破解了核桃生产中世界性的三大难题中的两个,一个是核桃单果重10克以上,另一个是果实的重量是单果重量的70%多,而第三个是“倒春寒冻树”的难题正在艰苦的研究、摸索之中。

农民种惯了高粱、玉米,改栽核桃,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思想上不接受,技术上不明白。针对这个情况,梁正喜利用150天的时间,精心编制了《核桃生产作业年历》和《雷家店乡核桃栽培手册》。并根据全乡核桃生产存在的问题,多次入村、入园、入户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现场答疑解惑。现在全乡已有110多名技术骨干,号称梁正喜的“得意弟子”,3000多核桃栽种农户,户户都有一个“明白人”。

现在,雷家店乡成了全国核桃第一乡,有3000多农户,9个村种核桃树,由当年的1万多株发展到1.2万亩、39万多株,年产量10万多公斤,收入800多万元,人均收入500元。核桃树有了绿色食品标识,又被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多次在农产品博览会上获金奖。

为民忘我的“傻子”

梁正喜用11年的时间只研究核桃生产这么一件事,达到了如痴如醉、公而忘私的境界,成为家里家外公认的“大傻子”。

1999年因为改制,梁正喜从谷杖子乡林业站下岗。不久,来到雷家店乡林业站当小工,那时他48岁,正是干工作的好时候。面對做小工这个差事,他痛并快乐着。他一个月只有四五百元的工资,除去伙食费、生活费、人情费,所剩无几。也曾经打过退堂鼓,想回家种地,看到乡领导对他那么好,群众那么信任他,他坚定了信心。

2001年,有专家看梁正喜人品好、有心劲儿、能吃苦、接受能力强、技术娴熟,介绍他到沈阳育苗基地当技术员,参与管理,也可以带妻子去,年薪三四万元。这对当时年薪只有六七千元而又贫困的家庭来说,很有吸引力。可是,梁正喜一点儿没有动心。他爱上了核桃产业,相信雷家店乡的核桃一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一定会进入科学发展的黄金期。

2010年的冬天,他83岁的岳父得病住院,因为有专家来授课讲嫁接苗木,他没去医院看一眼。后来岳父去世,他也没能及时赶回去,送最后一程,只好让妻子回家尽孝。妻子因为常年做农活和家务,再加上父亲去世悲伤和守灵劳累过度,得了腰脱病,梳不了头、走不了路,大女儿梁月华把她送进医院治疗。事后梁正喜回家,愧疚地对妻子说:“等我退了休,我天天守在你身边。”妻子无言,淡淡地笑了。

每到秋天和年底,农民对这个“傻子”用各种方式进行报答。有送核桃的,送烟酒的,有请吃饭的,都让他以各种理由回绝了。还有不少小贩子让他高价收购核桃,还有让他掺假给好处费的,可他从没干过。他说:“昧良心坑人的事不能干,钱是好的,但人不能为钱活着,那样没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林业站核桃树核桃
核桃树栽植技术要点
核桃树高接换优技术
小核桃变身“致富果”
走出核桃树不能冬剪的误区
核桃树育苗及嫁接技术
可赏可食可入药的核桃
黄龙核桃
基层林业站促进林业发展的策略探讨
多功能漏斗型核桃夹
林业站的建设与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