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人低碳消费的促进手段及其机理研究

2018-02-28尹龙

商业经济 2018年2期
关键词:机理消费行为

[摘 要] 低碳消费是减少碳排放,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个人消费在消费总量上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因此个人低碳消费是实现社会低碳消费的关键。基于低碳消费的内涵,分析了促进个人低碳消费实现的手段主要包括低碳消费教育、经济手段和碳标签制度。并分析三种低碳促进手段对个人低碳消费促进的机理与功效,进而建立合理的个人低碳消费促进机制。

[关键词] 低碳消费;消费偏好;消费行为;机理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2-0059-02

一、引言

目前,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不断出现在全球各地,给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英国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Nieolas Sterm指出“不断恶化的全球温室效应将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将不亚于世界大战和全球的经济大萧条。”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气候变化2013:自然科学基础》报告中明确指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毋庸置疑的事实,人类的经济活动,尤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导致这一全球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抑制全球气温变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碳排放也逐年增加。2007年中国的碳排放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从2013年开始全球碳排放量出逐年下滑的趋势,但是中国目前无论是碳排放总量还是人均碳排放量仍处于增长的态势。中国面临巨大的碳减排压力,因此在生产领域应降低能耗,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在消费领域应改变消费模式,进行低碳消费。

二、低碳消费及其促进手段

(一)低碳消费的内涵

低碳消费是指通过购买和消费低碳产品和服务以及减少碳排放的一种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或消费模式,即一定消费水平下低的碳排放量或者一定碳排放量下高的消费水平都是低碳消费。广义的低碳消费包括低碳生产消费和低碳生活消费,狭义的低碳消费仅指低碳生活消费,我们采取狭义的低碳消费范畴,后文涉及的低碳消费仅指低碳生活消费。低碳消费的关键在于消费是否是“低碳”的,低碳与低污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些属于低污染的消费,但是没有减少碳排放的水平,也不属于低碳消费。理解碳消费问题时,不应该泛化,合理的区分低碳消费和低污染消费。低碳消费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当下的科技水平而言的。某种消费可能在今天属于低碳消费,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开发的创新,出现新的更低碳排放的替代品,原有的消费反而变成了高碳消费。

(二)低碳消费的促进手段

低碳消费实现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未来环境的好坏,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成败。因此应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引导和鼓励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低碳消费的促进手段主要包括:低碳消费教育、经济手段和碳标签制度。

低碳消费教育就是对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理念、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让消费者了解全球变暖给社会和人们生活构成的严重危害,明确碳排放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关系,掌握低碳消费的途径和技能。低碳消费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要从各个层面加强对消费者低碳消费的宣传和引导,逐渐形成良好的低碳消费观念,改变消费模式促进消费低碳化。

经济手段是调整人们的消费行为,提升资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最行之有效的策略。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让消费者在实现自身最大收益的同时,主动进行低碳消费,也就是低碳消费的策略与消费者利益最大化的策略是统一的。具体的经济手段包括:收费制度、税收制度、补贴制度等。如果对环境资源有合理的价格描述,那么市场机制在环境资源匹配过程中的成效就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必将提升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碳标签制度是全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重要举措。碳标签又称碳标识,是将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以标签的形势予以表达,让消费者有一个量化、清晰的认识。清楚地告知产品或服务的碳排放量,使消费者清晰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碳排放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在进行产品或服务选择时选择低碳型产品或服务,实现低碳消费。

三、个人低碳消费促进手段的机理分析

(一)低碳教育的機理分析

低碳消费教育影响低碳消费的传导机制在于,低碳消费教育可以促进消费者生态价值观的形成和加强,进而导致消费者的偏好发生变化,影响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受生态价值观的影响,消费者消费商品的组合,发生了变化,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越强,消费组合中低碳消费品所占的比重越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越偏向于低碳消费。例如:消费者在进行小家电购买时,生态价值观的差异直接决定了不同的消费结构,良好生态价值观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节能减排的小型家电,而一般消费者则不然。

(二)经济手段的机理分析

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其经济学内涵是消费对环境的负外部性。外部性是指消费或生产过程中给他人带来了非自愿的成本或者收益,造成了效用的变化,但并没有为之进行赔偿或得到支付。外部性从经济活动内容来看,包括生产带来的外部性和消费带来的外部性。从对他人影响的情况来看,包括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对环境构成了不利影响,因此消费碳排放属于消费的负外部性。

经济手段促进个人低碳消费的机理在于经济手段实现消费外部性的内部化。市场经济下,消费者的行为受市场的调节和支配,市场配置资源是有效率的。但市场也存在失灵的时候,其中外部性就是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消费碳排放存在负的外部性,导致社会成本高于个人成本,如图2所示。由于消费过程中存下碳排放,所以消费者消费的个人边际成本MC和社会边际成本MSC是不一致的,社会边际成本高于个人边际成本,它俩的差值MEC=MSC-MC为消费的外部边际成本。存在消费负外部性的情况下,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均衡E无法实现,存在高碳商品过度消费的情况。为了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可以采取促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手段,例如对商品征收一定的税费T=MSC-MC,恰好使个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结果。

(三)碳标签的机理分析

碳标签将商品整个生命周期中涉及的碳排放进行有效的量化和标识,使消费者更清晰地掌握其消费商品的碳排放情况。碳标签制度促进低碳消费的机理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碳标识制度能够提升消费者的信息水平,了解商品碳排放的差异,进而影响消费者行为。低碳标识使得消费者掌握了相对充分的信息,可以有效的辨识和选择真正的低碳产品,实现低碳消费。

第二个层面碳标签制度能够促进生产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实施低碳生产。因为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购买具有碳标识的低碳产品,如果企业不及时公布自己商品的碳排放水平,消费者可能会“用脚投票”,不再选择此企业提供的商品。同样,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处于较高碳排放水平上,也不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消费者会去选择那些低碳的替代品。因此透明化的碳标签制度将实现低碳消费“倒逼”企业采取低碳生产,形成“低碳消费—低碳生产—低碳消费”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曲振涛,杨恺钧.规制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周宏春.低碳经济学:低碳经济理论与发展路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俞海山.低碳消费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4]俞海山.论低碳消费促进手段的“钻石模型”[J].浙江学刊,2015(5).

[5]尹龙.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8(1).

[责任编辑:葛译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机理消费行为
有机反应极性机理试剂分类的探索
TiN夹杂物形成机理研究与控制技术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近年化学反应机理图示题的考查例析
中国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金属切削中切屑的形成机理
金属切削中切屑的形成机理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