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集聚推动自主创新示范区专利成果转化研究

2018-02-28胡翠平

商业经济 2018年2期
关键词:产业集聚

胡翠平

[摘 要]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它们在创新活动和成果方面具有先发优势,但其专利成果转化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专利成果转化率,可以促进区域内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影响专利成果产业化效率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专利成果应用的行业、政策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及产业集聚。因此,除寻求转化政策支持及完善知识产权转化服务平台外,自主创新示范区更应该增强与区域专利优势相关的产业集聚,引导产业链配套企业的入驻支持,适当开展产业内部市场化竞争,增强专利的适用性,以提升专利成果转化效率。

[关键词] 产业集聚;专利转化;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2-0042-02

一、引言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经我国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的区域[1],它们依托区域实力较强的高新区建设而成,可以通过聚集领先的创新要素,在创新政策支持下,推动创新引领新经济发展,促进创新经济发展。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国家探索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工具,需要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在这些方面具有示范基础。[2]因此,实现关键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的突破,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的要义所在。[3]在政策推动下,创新成果优势突出已成為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特征,但是如何发挥其成果的商业成功转化示范作用,是未来较长时期的重要任务。

二、促进自主创新示范区专利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在各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中,专利最能体现技术创新的水平,也是最有可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果。我国专利申请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PCT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第三位,但我国整体专利转化率不到10%,更多的专利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从各地高新区优选组合而来的,本身是创新资源的集聚地,科技基础雄厚,具有相对成熟的创新体系。自主创新示范区入园企业规模实力较强,研发基础较好,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比重较高。而且园区已经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在前期高新区建设的基础上,国家和地方均已经提出了多项提升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的政策,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因此,自主创新示范区专利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处于所在省市的前列。作为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自主创新示范区更需要积极探索促进专利成果转化的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专利成果转化率,可以促进区域内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国家及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往往优先落户于示范区,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相关科研项目和计划也会向示范区倾斜,因此,示范区往往能够产生更多的具有较强前瞻性、引领性的高价值专利。同时,自主创新示范区往往集结了各省市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产业和领导企业,它们创新基础较好,有很强的创新学习吸收能力,生产基础也较好,具有很好的专利成果转化能力。利用这些企业积极促进自己及示范区其他创新主体的专利成果产业化,一方面可以很好的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生产工艺、产品的改进和革新,其中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性专利成果的使用本身就可以推动整个产业的革新,带动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专利成果的实施也为创新主体带来了经济利益,激发新的创新热情,由此带来创新-专利成果,专利成果转化-经济反哺创新的良性循环,促进产业创新力提升。

三、自主创新示范区专利成果转化效率影响因素

专利成果的转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产业化,二是通过市场化实现专利的商业价值,其中前者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直接方式。自主创新示范区专利成果及质量较好,专利转化意识也较好,因此影响专利成果产业化效率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利成果应用的行业

不同行业的进入门槛、对研发投入的需求、产品市场需求等差别较大,一般而言,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需求较大的行业专利成果转化效率较高,而产品研发难度大、周期长的行业如医药行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等专利成果转化较难,转化成功率也较低。根据这一规律,需要对自主创新示范区具有优势的专利成果进行剖析,分析其适用的产业范围,对于集中应用的行业通过政策支持、引导等方式,拉动相关的需求促进市场化程度,由此带动专利成果的产品化投产,实现产业化收益。

(二)政策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

现有较多的学者对创新示范区创新成果转移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客观的政府政策等会对专利成果转化产生影响。如多样化的转让许可策略、政府资助、加强科研人员奖励、纳入考核指标、配套完善的产业园区管理等均可促进专利成果的转化利用。而区域技术转移信息网络平台是对接专利成果和企业的重要中介,为专利需求双方牵线搭桥,缩减信息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如果有专业的专利信息服务机构进行连接,则可以更好的促成交易和合作,减少矛盾和纠纷,更好的提升专利转化效率。将专利成果转化应用纳入创新考核指标也可以起到直接关键的激励作用。

(三)产业集聚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定程度上是区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这些产业的领先企业及辅助支撑产业在区域周边高度集中,创新活动及创新成果带来知识的产业内溢出,配套的支撑、服务行业在为其提供配件、物流、服务的过程中也不断进行创新调整以与之匹配,由此带来专利转化的连锁效应。同样的,产业的高度聚集促使本行业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高度集聚和流通,在彼此的竞争和交流合作过程中,专利成果信息传播更为快捷活跃。另外,产业集聚可以扩大产业规模,产业影响力提升带来市场需求的增加,而产业市场潜力对技术成果转化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市场需求的增加引起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带来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热情的提升,在这种循环中积极促进产业化所需技术的研发,适销对路的专利转化效率更高。因此由于人才流动、技术交流、资源共享、物流便利、协作生产等因素,产业集聚极大地促进企业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4]。endprint

四、加强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势产业集聚,推动专利成果转化

基于开发区时期的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制度、创新体系、服务平台建设较完善,因此在促进专利成果转化方面,更需要从产业角度寻求解决之策。产业空间集聚与知识溢出、区域经济增长紧密联系在一起[5],尤其是在高度协同、高度专业化的产业集聚区,区域企业关系网络对创新促进作用明显,创新成果往往也得以有效利用。

(一)兼顾多样化的基础上促进产业专业化集聚

虽然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及经济增长影响显著,但对于区域产业集聚结构对创新乃至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影响上,一部分学者认为区域内产业专业化集聚程度越高越有利,也有学者认为产业多样化更有利于区域创新和经济增长。本文认为为促进专利成果转化,应在适当多样化的基础上坚持优势产业专业化聚集。但当前很多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过于分散,创新优势无法集聚。如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集中了河南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批产业,但从区位上看,三地并没有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三市三区多园”的空间布局,虽然实现了产业发展的差异化,但产业之间并没有形成专利协同,在创新资源及专利成果利用上并没有发挥整体最优功能。如郑州片区多个园区地理分布零散,园区发展的行业也有重叠,如航空港区、郑东新区、经开区均有电子商务和物流园,这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产业竞争力,专利成果的流通和应用也会受影响。另外,虽然各区域均有不同的重点行业产业园,但这些产业园园内行业众多且关联较小,各自发展,如航空港区电子商务、物流、精密机械、智能终端、生物医药等,这些行业之间并没有价值链上的联系,专利成果很难在行业间利用。这种问题上升至城市间更为明显。因此,为推动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集聚对专利产业化促进经济增长,需要从省级战略层面对各园区产业进行梳理和评估,对各园区产业进行规划组合,每个园区均应形成相对专业化的产业集聚,形成规模实力强的支柱产业集群,保证区域特色避免园区产业过于多样化,以培育区域优势主导产业。这样有利于集中各行业的创新资源,突出特色形成园区品牌,相应的专利成果也更容易寻求到需求方,供求关系明确,更容易促进专利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二)促进产业内市场竞争

根据产业集聚的Porter溢出观点,适当的市场竞争有利于知识溢出和成果转化。园区性质的产业集群在同一政策和管理制度下,交流更为频繁、文化氛围相近,创新知识更容易蔓延,但也更容易同质化,专利成果乃至产业化的成长方向趋于一致,创新容易遭遇瓶颈。因此在同一产业集群内也应根据产业内企业竞争优势的差异引导构建不同的细分产业群体,群体间形成竞争与合作的格局。利用市场竞争压力促进专利竞争与转化,彼此间又有协调合作共同维持产业竞争格局,共同构建产业的区域竞争优势。在同一产业细分战略群体中,在开展技术立项和专利竞赛中,也适当通过竞争的方式鼓励优先获得专利成果并进行转化。即使属于同一技术发展方向的产业集群内部,在基础专利、关键技术高度相关的企业之间,通过开展后续的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方面的竞争,可以在促进专利技术商品化过程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避免最终产品的同质竞争,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三)为产业集群构建配套支撑体系

现有的自主创新示范园区注意引导创新优势企业和产业入住,但往往忽略了彼此价值链上的联系,一项专利成果的应用不仅体现在转化企业的产品化上,在产品化的过程中需要原材料、零部件、生产设备及工艺等环节的配合与支持,同时在转化成功后,后续的物流、营销服务也可能受到影响。专利成果的转化体现在产品化的整个配套产业链条之中,有时需要其他环节的支持和配合,有时该专利则可能也会被应用到配套的产业价值链其他环节之中。专利的适用性需要配套供应链企业的检验,在技术立项、专利申请、专利评估等过程中,也需要与之相关的产业的评判,这样才能提升专利质量,提升专利成果的成功转化率。除了在园区优选入住产业价值链条相关产业外,也应根据产业需要,引驻产业发展技术需求相关的科研院所、高校研发团队、专利代理等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等,使产业所需的专利技术的研发、产业、服务及支撑平台集聚到一起,加强交流与合作,提升专利技术的适用性和转化成功率。

总之,在专利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产业才是需求的主体,自主创新示范区需要根据省市战略性产业发展规划,在不同的园区根据既定创新优势打造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加强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并适当打造差异化的细分产业群体;然后引导产业价值链支撑产业的入驻支持;在研发立项、专利竞赛及专利转化的过程中开展市场竞争,增强专利的适用性,提升专利转化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辜胜阻,马军伟.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安排[J].财政研究,2010(11):2-6.

[2]解佳龙,胡树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甄选体系设计与应用[J].中国软科学,2013(8):67-79.

[3]赵绘存.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对策研究[J].天津经济,2016(3):5-9.

[4]王斌,谭清美.产权、规模及产业集聚对专利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来自我国五个高技术产业的数据[J].经济管理,2013(8):153-161.

[5]吕宏芬,刘斯敖.R&D投入、产业集聚与浙江区域创新效应分析[J].浙江学刊,2011(5):196-201.

[責任编辑:赵磊]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视角下中部六省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浅析中国麻涌镇粮油产业集聚跨越式发展
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宿迁模式”探析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基于区位熵分析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集聚现状
FDI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的发展
FDI、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方式
浙江省金融集聚现状与形成因素研究
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地缘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