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园实现陶艺园本研究的方式与途径

2018-02-27孙柳琴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11期

孙柳琴

[摘要]儿童陶艺就是让孩子与陶泥亲密接触,充分感受陶泥的特性,表达自己的情绪,展现个性的自我。近几年来陶艺作为一门重要的美术课程深受孩子们的青睐。在陶艺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脸上时而流露出动人的表情,时而嘴里念念有词,时而开怀大笑,时而凝神思考,他们的双手在不停地摆弄,他们自由地摔、搓、揉、捏、压,一团团冰冷的泥团在孩子们的随心而遇中变得富有灵性,孩子们也就在这种思考、把玩、创造的过程中体验着玩泥的快乐。

[关键词]儿童陶艺 感受陶艺美 陶艺课程

陶瓷艺术是一种生生不息,永远在创新、变革、发展的艺术。更是一门集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创造性思维于一体,同时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为孩子们广泛接受和喜爱的综合艺术。我们幼儿园开展陶艺教学以来,逐步摸索出一套“陶艺园本教育模式”:从环境创设、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确定了主要构成部分。

一、创设环境,激发意欲

幼儿陶艺活动的环境创设至关重要。为孩子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的陶艺环境,是激发孩子对陶艺活动产生强烈兴趣的前提。我们尝试大环境、小环境相结合的方法,让幼儿园环境创设突显陶艺氛围,让孩子自由观察,自由想象,尽情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创意。

(一)注重让孩子在大环境中感受陶艺美的熏陶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当然也是我们陶艺课程的活教材,我们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于是我们在户外创设了大环境——“陶瓷工艺列车”“青花亭”“画瓷瓶”“玩泥站”。陶艺是根据泥的可塑性,经过“成型”“上釉”“烧制”几道工序,将柔软的瓷泥制成赋予思想的瓷器的一种艺术形式。“陶瓷工艺列车”正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做了很好的诠释。“青花亭”以亲子青花吊饰与教师自制青花花朵上下呼应,相得益彰。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白瓷瓶,让孩子用毛笔和色彩体验描红、画瓷工艺。教师们常常带孩子走出教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使孩子们对周围的事物有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并在与大自然相融合,以大片瓷砖为背景的“玩泥站”尽情创作、想象。

(二)注重让孩子在小环境中获得感知体验

我们为孩子创设了“陶吧”“敞开式晾坯架”“作品烧制区”“通透式陶艺作品欣赏区”。“陶吧”内展示了各式陶瓷工艺品。墙壁上设计了勺子、碟子拼的图案加上烟囱式的射灯给孩子们以创作遐想。围合式的桌椅,便于孩子们合作、相互观摩。在这里,孩子们按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单纯与泥互动。穿上倒背衫,孩子们更是肆无忌惮地与泥交流。这样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了孩子通过直接感知、实际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会爆发出许多创造的火花,教师们及时发现和捕捉,并以支持者的角色鼓励他们勇敢地用自己的双手、语言表达出他们的所看、所想,所爱。使他们的想法得以实现,完成作品。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自由、轻松、愉悦、成功!刚做好的作品称为坯,孩子把坯放到“敞开式晾坯架”上晾干,补水,上釉,然后放到“窑炉”烧制,最后取出放到“通透式陶艺作品欣赏区”。小环境形成了一条操作链,孩子体验着作品由散泥到成型、由湿变干、由软变硬,由无色彩到色泽鲜艳、光亮。

二、丰富内容,整合课程

我园自从开展陶艺活动以来,主要是让孩子们通过自主体验用瓷泥塑造各种各样的作品,并从中感受可变性的形态美,为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和动手能力奠定基础。

(一)以天马行空为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孩子们最初接触泥的时候,教师安排大量时间让他们自由、随意地摆弄瓷泥,让他们充分与泥亲热,激发他们对泥的兴趣和满足孩子们对泥的新鲜感。

(二)以主题活动为支点

陶瓷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吃饭的碗,喝茶的杯,插花的花瓶等,每一个中国人自小就摸着各种不同风格和样式的瓷器长大,在无意识中形成了对瓷器的直接观感。于是在陶艺教学内容上,教师们从幼儿身边常见的物体中提取。除了设计“生活中的瓷器”外还进行了创新,例如,“我们的动物朋友”“美味甜点”“玩具大动员”“海底世界”等。由于幼儿对喜欢或熟悉的物体已经有了明显的特征认识,因此,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想象,捏塑出了他们认为的物体形象或造型,另外孩子们还尝试运用陶艺创作的辅助材料,例如,小刺猬的刺用牙签插上去;好吃的糖葫芦用一次性筷子把好玩的圆穿起来;鱼的身体用小亮片贴鱼鳞……孩子们正是这样拓展了陶艺创作的空间。

(三)以节日为契机

在“三八”妇女节中,为了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体验亲子玩泥的快乐。孩子们设计了各式各样的项链、挂件作为礼物送给妈妈。“中秋节”制作广式月饼,蛋黄月饼,感受民俗。

(四)以时事新闻为背景

爱国教育、环保教育是当今的热点、焦点。幼儿陶艺结合时事开展教育,顺应发展需要。新闻报道资溪某菜馆屠杀稀有动物做菜肴,引起世人的一片关注,孩子们发起倡议“爱护国家保护动物,从身边做起”,因此老师们让孩子们通过用陶土制作穿山甲、鳄鱼、熊猫、金丝猴……渗透环保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此次“钓鱼岛”事件更是一个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契机,小班开展拓印国旗;中班自主制作国旗;大班开展保卫钓鱼岛陶艺创意……

三、方式多样,促进发展

(一)照镜法

即教师示范制作步骤及技法,让孩子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制作,实现经验的内化,从而获得知识。例如,在《小金鱼》陶艺活动中,教师提供实物金鱼和有关金鱼的图书,让幼儿观察、比较实物金鱼与图书上所画金鱼的不同之处,并示范金鱼的制作步骤。接着提出要求,让每位幼儿自己制作一条金鱼。

(二)启发探索法

教师指出探索的方向,让幼儿先尝试。启发在前,指导在后,引导幼儿自己动脑动手。例如,陶艺活动中,教师将一个包了报纸的泥球掰开,启发孩子们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报纸)怎样让报纸裹进泥球里?”先让孩子们自己尝试,然后教师示范“包报纸”这一技能,通过与教师的对比,孩子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再进一步解决问题。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孩子们的自主创造热情,提高创作兴趣。

(三)场景补充法

即教师通过部分场景布置吸引孩子们主动、愉快地用陶泥完成剩余场景。例如,以“小猪过生日”为创作背景,即教师展示布置了一部分的小场景,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启发孩子们联想:“你想用泥团做一个什么?”通过故事、场景让孩子产生联想,从而支配陶艺创作。孩子们把泥团变成“生日蛋糕”“生日礼物”“小猪的好朋友”“刀”“碗”一件件陶艺作品都成为故事中的“主角”,使场景得以完善。

三年的努力,感受是深刻的。我們想到了一句名言:“我听到的,我忘记了;我看到的,我知道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我们在经历中收获了许多,理解了许多。然而在陶艺园本教研的探索中,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需要我们进一步贯彻新纲要的精神,把新纲要的精神转化为教育实践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