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问题意识 提升思维品质

2018-02-27徐秀梅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数学教学

徐秀梅

[摘要]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数学课上有问怕问、无机可问和无问可问的现状,通过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问,思维更自由;选择有趣的情境内容,使学生想问,思维更全面;延展开放的问题空间,使学生会问,思维更深刻。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培养 思维品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们会提问,爱提问吗?他们的问题意识有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1.无机可问。过分关注应试教育,使我们很多教师养成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教学态度,忽略认识发生过程,用尽量快的速度授完新课,把概念和规律灌给学生,然后挤出大量时间进行解题训练;不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和交互,总喜欢用精彩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思考,重结果不重视过程。

2.无疑可问。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提出除了存在意识问題外,还存在内容范围狭窄、思维发散度不广、思维深刻度不够等通病。

3.无思不问。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个教学流程下来,教师问学生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教室里鸦雀无声。这个现象,可能正是由于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和课本造成的。究其原因,学生生疑的刺激源主要来自课本、参考资料以及教师的教学内容,学生如果提出超越应试范围内容的数学问题,往往会被教师否定。长此以往,学生不敢大胆质疑,当遇到困难时,就会首先怀疑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权威的崇拜心理往往削弱了学生质疑的胆识,这也与我国乃至国际上目前的数学教育模式有关。

如何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问”中长见识,“问”中出成果,以“问”助“教”,启迪学生的思维,“问”出一片数学课堂的崭新天地呢?

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营造氛围,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有机可问

[案例]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要求学生说出面积计算的方法:长×宽(a×b)。接着,在图旁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方格纸,让学生思考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教师的原意是让学生用数小方格的方法来算面积,谁知学生脱口而出:两边相乘(a×b)。显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但是却得到了大多数同学“拥护”,教师不急于评判对错,去讲解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而是肯定了这位同学运用了“类推”的数学思考方法,然后,从这位同学的错误想法展开。教师巧妙地将平行四边形左移至长方形图上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吗?(不一样大)哪个大?大多少?经过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得出长方形面积比平行四边形面积大。既然两个图形的面积不一样大,长×宽(a×b)能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从而让学生懂得了想法是错误的。接下来再质疑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怎样计算就水到渠成了。

[思考]提出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碰到有的学生的思路并没有顺着老师预设好的“学路”。但并不完全是坏事,它能激活思维、产生碰撞、启迪灵性、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教师巧妙地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有效资源,甚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让学生想得更有价值,学得更有效。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应该营造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条件,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让学生去释疑、解疑,以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素质的提高,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二)推迟判断,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让学生有疑可问

[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也能见到平行四边形,能说说你在哪里见到过平行四边形吗?

生1:我们小区的拉门上面有平行四边形。

生2:我的衣服上压的线有平行四边形。

生3:学校的传达室的屋顶是平行四边形。

几名同学同时喊起来:“不对,屋顶是长方形的!”另有同学反驳:“我看了,是平行四边形!”有个同学提议让教师评评。

师:“同学们,屋顶究竟是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第二天,我们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师:现在我们可以再来说说了吧?

生1:我看到的图形是长方形,可如果改变站的位置,就变得像平行四边形了。

师:明明是长方形,怎么看上去就不是了呢?

生2:我问过我妈妈,妈妈告诉我传达室的屋顶是长方形的,我们看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形状就不一样,这就叫透视。

师:我们知道长方体各个面都是长方形,这就是刚刚同学提到的透视。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形状不同。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到了结论。

[思考]学生整天围绕着书本、习题,见识和阅历都比较少,对数学的感悟不够,因此没有提出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教师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和时间,而不是急于给出答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内心深处,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恰当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知者”;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

(三)认知冲突,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会思会问

[案例]《分数应用题》教学片段:

(出示:某班有男生20人,比女生多1/3,女生有几人?)

师:谁能想办法利用已知求出女生人数?

生1:20-20×(1/3)=13(1/3)(人)(这种错误很普遍)

生2:人数不可能有分数!

师: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女生人数出现1/3的呢?

生3:可能是题目数据不对。

生4:也可能是算式错了。

1

生5:我是用方程解的:设女生人数为x,x+(1/3)x=20.x=15

师:现在出现了两个答案,你们认为哪个正确呢?(几乎所有人都认为15是正确的)接下来,学生自己就会想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围绕这个“错”来激发学生“思”。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设“错”质“疑”,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制造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在“错中生奇”“疑中生趣”。

[思考]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数学学习不仅需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丰富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提高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认识。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教师长期坚持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和乐于提问,不仅能使数学课堂精彩纷呈,教学效益得到提升,而且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思维品质也逐步得到提升。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数学教学
英语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初探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