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活化”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

2018-02-27钱雪娟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陶行知语文教学

钱雪娟

[摘要]我国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思想理论。本文立足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的思想,联系语文教学,从“巧设生活情景”“捕捉生活素材”“调动生活情感”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 语文教学

以“生活即教育”为核心的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它强调要把生活和教育结合起来,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亲近、简单,让学生把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语文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切实体会身边有语文,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能准确、快捷地解决生活的问题。

一、巧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好的教育也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也应该积极地从生活中汲取素材来进行教学。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都明白,想让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习得方法,那么就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的四十分钟上。而学生受年龄、性格等多方面的影响,注意力不能维持很久,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紧跟教师的教学就值得我们思考了。通过不断地观察与实践,我们发现,利用生活情境,对提高课堂的效率是很重要的,有趣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

例如,教学《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时,在课前我就要求学生观察现在学校附近的小河的情况,然后通过资料调查、人物采访等方式了解过去小河的情况。在课堂伊始,我让学生交流调查结果,学生们对比以前和现在的环境,指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的课堂交流,对于高年段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而言,其实心中已然有了一点触动,是因为环境遭到了破坏。接着,我就导入课文:“今天我们追随小云雀的足迹,去看看它到过了哪些地方,又有哪些变化。”这样的课堂谈话,为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作了一个情感的铺垫。

语文教学不是孤立的、空洞的,而是基于生活的理解,生活是文章的源泉,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材的学习,领略情感的表达,体会真、善、美。

二、捕捉生活素材。巧化学习方法

语文的学习并不是一味地去读、去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直白地讲解教材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们需要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多形式。

怎样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教材的趣味性,就需要教师积极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中快乐学习。

1.亲手做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语文课文的体验也是如此。如对苏教版四年级小学语文下册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的教学。课前,我已经要求学生自己带一个苹果,在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三、四两个自然段,理解“循规蹈矩”的切法——从顶部切到底部;“另一种方法”——拦腰切。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同桌两人,一个按照常规的切法切,另一个按照新方法切。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不仅让学生了解什么叫拦腰切,更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有了直接的体验。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懂得了一些常识性的知识,理解了一切需要解释的词语,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2.亲眼看

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说得再多,不如亲眼看一看。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实物演示,就能很好地解决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广玉兰》,要想学生走进这篇课文的文字,那么,首先就得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广玉兰。因此,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就把广玉兰带进了教室,实物一出示,学生马上就说:“老师,我见过广玉兰,我们小区里就有好多啊,原来这就是广玉兰啊!”小小的实物展示,把课堂氛围调动了起来,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了。尤其在教学《广玉兰》第二自然段广玉兰花的颜色和质地时,让学生结合着实物看一看,摸一摸,学生的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除了这类状物类的文章,我们可以把通过图片、实物等让学生调动起生活素材,对于像《卢沟桥事变》《大江保卫战》《虎门销烟》这样的课文,要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其中的情感是很不容易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影片,这样更具有画面感和震撼力。

3.亲自演

乌申斯基曾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学生学习课文不仅是要学习文字,更是要去体会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字环境,我们可以利用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字,理解文字背后的内容。

扮演角色通常有以下做法:(1)人物替代,进入角色。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朗读的对象,“如果你是×××,你会怎样来说这段话?”(2)同学配合,分角色朗读。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朗读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被朗读者的情感所带动,更好地进入文本。(3)放手学生,直接表演。在小学高年段的课文中,编者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戏剧,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放手学生,让学生去演。结果发现,学生在演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细节的刻画,这都是学生自己的理解,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4)创意解读,改编课本剧。这样的方法很适合对小说题材的课文进行改变,如苏教版第十册第九课《半截蜡烛》,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把课本文字转变为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面前,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4.亲耳听

音乐是一种具有无穷魅力的艺术。在语文课文中,不同的课文,根据需要加入不同类型的音乐,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二泉映月》时,在解读完第五自然段后播放《二泉映月》的二胡曲,随着音乐的起伏跌宕,更能让学生理解课文文字所表述的情感变化,更好地走进阿炳的内心。再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这两篇课文就是让歌詞成为诗歌,让学生学习优美的语言,体会动人的情感。

三、调动生活情感。引发学习共鸣

文字是情感的表达,语文课让是学生去通过不同题材的文章,体会到不同的情感,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草原》,在感受这篇文章所描绘的草原美景时,我紧扣住了“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这些描写草原美景的词语,让学生联系以前社会实践时去过的大山坡大草地,感受草原的美。

再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爱如茉莉》一文,学生感受到真爱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真爱就是生活中的种种小事,我让他们用自己的事例去理解什么是“真爱”,学生们用心回想,不禁感慨:原来,爱就是这样,不是豪言壮语,而是点点滴滴的小事。

语文教学从来不是单纯的认识文字、读懂文章,更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生活无处不语文,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正如陶行知先生倡导的那样,把生活融入教育,把学生的生活体验渗入语文课堂,让“生活之水”流进小学语文的课堂。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陶行知语文教学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