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月“三农”网络热点舆情监测分析

2018-02-27张祚本李婷婷王明辉

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化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三农舆论农民

张祚本+李婷婷+王明辉

【总体情况】

受国庆长假影响,10月新闻量较9月明显减少。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三农”话题引发舆论瞩目。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等一系列战略部署。10月是丰收季,各地“三秋”生产情况成为报道热点。农业部“预计2017年中国粮食产量1.2万亿斤以上”被转发报道500余次。湖南长沙巨型稻试种成功、河北邯郸超级杂交水稻单季亩产创新高等引发集中报道。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农业部韩长赋部长以及9位司局长进行全面解读,舆论称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此外,农业部就种业改革创新、农业产业扶贫召开新闻发布会,引发舆论积极关注。

社交媒体方面,“超级杂交稻亩产创世界纪录”等消息使得袁隆平继续成为焦点人物。截至10月31日,新浪微话题“世界粮食日致敬袁隆平”阅读量达到2265万。“@新华视点”帖文“和袁隆平一起关注十九大”,网民点赞量超过20万。10月20日,“超级稻启动收割”的搜索热度在搜狗微信平台居于首位。此外,“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在微信中具有较高关注度。“农民日报”公众号18日就此发文,数小时内阅读量就突破10万。

【本月聚焦】

>>> 十九大描绘乡村振兴蓝图 土地承包新政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

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決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十九大报告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引发国内外舆论聚焦。

据监测,截至10月31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网等国内新闻媒体共发布十九大“三农”话题相关报道72420篇,客户端12292篇,微信32940篇,微博9966条,论坛、博客7453篇;《大公报》《澳门日报》《旺报》《工商时报》等16家港澳台媒体,以及BBC、Asia Times Online、CNN、National Public Radio等27家国外媒体也予以积极报道。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媒体纷纷开设十九大专题,对有关情况予以积极报道。央视网等媒体纷纷以图解、视频等方式汇总相关亮点,《来,给你看看十九大报告的‘三农蓝图有多赞!》等报道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地描述了十九大报告勾画的“三农”蓝图。此外,媒体微信公众号在相关宣传报道中表现积极。《党的十九大今天开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民备受鼓舞》等多篇文章被广泛传播。微信公众号“农民日报”18日发文《刚刚,习近平说,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短短数小时内,该文的阅读量就突破10万。网民也积极留言,为过去五年“三农”辉煌成就“打call”(注:网络用语,意为应援和加油),对农业农村更加光明的未来满怀希望。从舆论关注内容看,“乡村振兴战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等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舆论盛赞乡村振兴战略是党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精神,绘就了“三农”发展的新宏图。相关热点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乡村振兴战略予以高度评价。舆论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继承和创新发展,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乡村振兴战略很好地继承了党对“三农”问题一以贯之的重视并进行了创新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向社会各界释放了一个信号:资源要素配置要继续向“三农”倾斜,补短板、强弱项,“三农”事业大有可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表示,农村政策落脚乡村振兴,反映了中央对农村定位的再认识,对过去重农业轻乡村的矫正,对乡村价值的重视。二是广泛肯定乡村振兴战略对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重要意义。舆论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这一战略对于提振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信心意义重大。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表示,农民生活好了,干劲足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才会一片生机勃勃。重庆潼南区田家镇佛镇村党支部书记王海燕代表说,国家的好政策那么多,让我们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信心更足,干劲更大。三是积极憧憬乡村美好未来。舆论称,“乡村振兴、明日可期”“乡村振兴、领跑中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将会闯出乡村振兴新天地。舆论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村民“口袋”和“脑袋”同步富裕,过上让城里人羡慕的生活,这种期待也许不再遥远。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成为重点讨论话题。舆论为土地承包新政广泛点赞,期待这一好政策落地,给人们更平等的发展机会,让大家更好地分享国家发展的收益。江西、安徽、山东、河北、黑龙江等地媒体深入农村一线反馈农民声音,作出“土地承包延期,可以放心大胆持续投入了”“土地承包期延长,我们大户敢干了”“二轮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乐了农民,喜了合作社”“江苏农民心稳了,种田更踏实了”“趁天抢播犁地忙 河南农民感谢党的惠农好政策”等大量报道。朱启臻、李国祥、郑风田等专家作出高度评价,认为“土地承包再延三十年”的表态切中了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切中了农业发展的根基性问题,是农民的福音,是农业经营者的福音,是农业和农村的福音,深得民心,意义重大。《经济日报》等媒体纷纷用“定心丸”“活络丹”等词作比,认为再延长三十年,稳定了农民在自己土地上深耕的心,稳定了农民安心外出务工的心。此外,新华社专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并发文《承包地到期再延三十年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引发百余家媒体转载报道。

此外,十九大新闻中心10月21日举行第五场集体采访,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等五位十九大代表介绍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情况并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对此,媒体围绕国农业科技发展成就等内容予以广泛报道。舆论评价,这是“最接地气的一场党代表记者会”,洋溢着“从地里长出来的自信”,这份自信来自过硬的研究能力,也来自扎实数据中所蕴含的实实在在的成绩。endprint

【热点分析】

>>> 绿色发展引发农业发展观深刻革命 中国水稻丰产给世界带来惊喜 <<<

9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引发舆论高度关注。韩长赋部长针对《意见》作出专门解读,成为报道热点。《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纷纷发文,“绘就农业绿色发展路线图”“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让农业更绿、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等成为报道重点。农业部网站接连发出12篇文章,9位司局负责人从各自业务角度对《意见》进行详细解读。对此,《经济日报》、人民网等以“农业部九位司局长解读首个农业绿色发展文件”为题进行汇总报道。从舆论反馈看,《意见》备受肯定,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深得民心。舆论指出,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绿色农业”让农业发展更有希望,《意见》将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增添政策动力。网民也展开广泛讨论。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近四成网民肯定《意见》对绿色农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积极引导作用;逾两成网民高度赞同《意见》中减少化肥使用量、全面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要求;另有两成网民期待《意见》能得到妥善落实;还有逾一成网民反映目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期待耕地保护等工作加大落实力度。

10月正值三秋农忙,媒体纷纷以航拍形式发出图片新闻,记录丰收景象,“金黄”“绿色”成为主题词。“山东农家院里遍地金黄”“福建稻浪金黄美如画”“黑土地秋收兴起绿色范儿”“大机械推进绿色秋收进程”等报道大量出现。中旬,农业部发布消息称,“全国秋粮收获已近七成,初步预计,粮食产量保持在12000亿斤以上,仍是一个丰收年”。新华社就此指出,粮食生产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绿色发展的导向更加清晰。13日,农业部就“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改革创新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的种植面积已达95%”等情况受到积极关注。舆论期待多方合力“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相信“种业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此外,三秋生产进入关键期,黄淮、江淮和西北部分地区因持续连阴雨天气出现的秋收秋播受阻情况,以及农业部和各地相关部门的应对举措也被报道。

丰收之际,水稻喜讯频传。9月末“海水稻”亩产超600公斤、水稻亲本去镉取得突破等相关消息在社交平台持续刷屏。10月中旬,湖南长沙巨型稻试种成功、河北邯郸超级杂交水稻单季亩产创新高等消息再次吸引舆论关注。@腾讯新闻“巨型稻”相关消息收获6.8万次点赞量。网易“超级稻”相关报道引发3.4万网民参与跟帖评论。舆论积极肯定我国水稻科技取得的长足进步,希望水稻产量和质量同步提升,能够“吃得饱也吃得好”。同时,中国水稻在“一带一路”中的出色表现也被关注,《中国杂交水稻让尼泊尔农民尝到了甜头》《“绿旱”水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引种成功》等消息被广泛转载。舆论指出,中国水稻不断给世界带来惊喜,稻香千里、硕果累累的景象是中国保障粮食安全、解决贫困饥饿问题不懈努力的缩影,见证了大国责任与担当。

>>> 产业扶贫成果广受肯定 十九大发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总攻令 <<<

10月,农业部先后就产业扶贫举办多项重要活动,产业扶贫成果受到舆论持续关注。10日,农业部举办“2017年农业产业扶贫论坛”,“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基本形成,产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等情况被重点关注。16日,农业部举行农业产业扶贫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2013-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实际增长10.7%”等数据,被媒体集中报道。洛川苹果、巴楚留香瓜等地方产业扶贫范例,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中大量传播。舆论表示,产业扶贫才是高效扶贫,扶产业是最大的“礼包”,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钱袋子,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正在通过产业带动实现脱贫,确实令人欣慰。希望各地践行落实好,让脱贫“永不反弹”、发展“永不止步”。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被舆论称为“总攻令”。新华社设置“十九大代表风采”专题,积极汇总报道各地参会代表晒出的家乡脱贫成绩单。福建、河北等多地媒体推出“十九大时光”专题报道,与公众分享了“种好小辣椒,走上脱贫大道”“种枣户脱贫致富开启新生活”“玛纳斯一红一白产业让农民乐开怀”等脱贫致富的生动事迹。

>>> “双创”潮涌乡土大地显现发展红利 农民工欠薪“黑名单”获点赞 <<<

10月,农村“双创”引发媒体关注。《农民日报》对十八大以来农村创业创新进行总结,并援引韩长赋部长讲话称,“双创”潮涌乡土大地,作用不可低估,规模还将壮大,是巨大的发展红利。《半月谈》发出系列报道,通过河南、贵州、江西等地鲜活案例,呈现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大势以及由此带来的乡村之变。报道指出,返乡创业创新,重估农村资源价值,更新农村产业业态,刷新农村经济地理,改善农村社会治理,“双创”浪潮正在不断推动乡土中国转型升级。《工人日报》以数据对比形式,关注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增收的积极效果。报道援引国家统计局呼和浩特调查队的监测数据指出,呼和浩特市家乡创业农民工月均收入由2014年的4329.8元稳步提高到2016年5070.9元,两年增长17.1%,收入遥遥领先于本地非农务工农民工、外出從业农民工,甚至高于呼和浩特市普通工薪阶层。《经济参考报》从政策保障的角度着眼,汇总了农业部等部门近期发布的《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列举了“陕西支持建设一批返乡创业示范园和孵化基地”“河南试点地区的返乡创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最高可获300万元贷款”等各地扶持举措,指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随着政策利好效应逐步放大,未来农民工主动选择返乡创业的比重有望大幅增加。

人社部印发《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克扣、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将被列入“黑名单”,并纳入当地和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由相关部门在在招投标、融资贷款、税收优惠等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惩戒。舆论对此广泛肯定,认为强化了多部门联动机制,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是“好办法”“好消息”。

【热帖解读】

>>> 资深基层公务员说说农村农业和农民 <<<

10月,网民“沮水布衣”连发4帖,以一个基层退休公务员的口吻,讲述了对湖北中西部“三农”问题的所见所感。

帖文主要观点如下:1.农业现代化需要土地集中化和农民职业化。目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能否达到土地集中的效果有待观察,且“三权分置”所带来的纠纷和矛盾如何平衡也需要智慧。农民职业化要求农民成为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产业工人。不符合现代化农业要求的农民应转移到小城镇就业、生活,最大可能提高耕地单位效益和农民的生产效益,要让职业农民的收入达到甚至超过二、三产业。2.农业补贴效果减弱。一方面存在弄虚作假,虚报冒领问题,一方面补贴的钱被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涨价抵消。建议将这种“洒胡椒面”式的农业补贴取消,资金用于村集体债务化解或者村集体经济投入。3.农村环境亟需重视。帖文指出,国家没有着重培养保护耕地质量的人才,基层没有设置保护耕地质量、改良耕地的机构。帖文称,秸杆回田需要粉碎,粉碎的费用增加了农民负担;秸杆回田会增加播种的难度,增加发生病虫害的基数。帖文表示,一些地方在养殖污染治理过程中简单粗暴,“承包期限还没到,政府就禁止投放饲料”,造成效益和环保的矛盾冲突。此外,帖文还提到了农村教育中的学校撤并、生源流失现象,农村文化中的非法、低俗文化入侵现象,以及征地拆迁矛盾增加、农民不养老人、个别贫困户“等靠要”等问题。

截至月末,该帖点击量共计10.7万次,网民跟帖评论540条。多数网民对帖文作者关注“三农”问题的态度表示肯定,希望更多的农村基层工作者发声,用一线的实际案例讨论“三农”,为解决“三农”问题添砖加瓦。网民针对帖文反映的问题积极建言,有的呼吁国家下大力气解决农民的基本保障问题,有的认为基层政府部门要严格执法、守信,不能“答应老百姓的补贴老是在等,答应实施的项目最后成了空话,后任官员不管前任的事情”。还有网民认为农业现代化必然会导致土地集中经营,这与土地承包制度并不矛盾,相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加速流转,会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是一个双赢局面。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农舆论农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