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挖掘教材
——环境描写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2018-02-27

新课程 2018年8期
关键词:写作能力文本课文

郭 华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西桥镇二道营子小学,内蒙古 赤峰)

环境描写的概况研究重点阐释了环境描写的概念、分类、特点以及作用,较为全面地对环境描写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为语文环境描写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写作是表达人们思想活动和认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敞开心扉表达内心世界的桥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善于发现学生在写作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对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低年级语文教师对文本中个性化的、有价值的“言语形式”关注还不够深入,解读也不够到位,没有较好地运用文本这个例子来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和实践,致使大量附着于文本的"言语营养"的缺失。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言语营养”非常丰富。教师应注重课文词汇,捕捉典型句型,注意修辞手法,根据课程标准和具体的学习条件培养学生自觉积累和使用汉语的意识。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媒介。教师传授知识是否全面、准确、到位是教师挖掘教材的关键所在。今天,我就教材中几篇课文的环境描写对文本主旨的烘托作用有一点肤浅的认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以便对写作有效地促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实际作用,努力实现读与写的全面融合,着重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以求发现隐藏在教材深处的相关内容,通过阅读找到课文中的写作训练切入点,并将学生带入其中,让学生的写作空间得到有效的拓展,使学生变得敢于动笔、乐于动笔。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并深入挖掘后,就可以让学生将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取出来,运用到实际的写作训练中。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开头是这样写的:“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中最后的一天——大年夜。”这一环境描写既突出了天气的阴冷,又烘托出一种沉闷的气氛,预示着悲惨的事情即将发生。又如《穷人》中“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从这可以看出:自然环境衬托出社会环境,烘托出社会的黑暗,为事情的发展做铺垫。以上是坏环境烘托坏气氛,当然,也有好环境烘托出好气氛的。比如《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面对的是春光明媚、万里无云、水平如镜的好环境和好景色,也烘托出此时此刻,作者的好心情。因此作者说“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诸如此类,举不胜举,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小学语文的日常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相互影响。也就是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必会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而他们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伴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文本,帮助他们进行适当的训练,从而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使学生的行为产生有效的结果,形成有效率的循环。这样,才能真正引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激发和保持长久的写作热情。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要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朋友。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的写作内容产生相类似的情感体验,才能成为学生写作的忠实阅读者。

总之,教师要想把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孩子,就要深入挖掘教材,把握其内涵和精髓所在,把它完整地传授给孩子。这才是教师素养的最真实体现。

猜你喜欢

写作能力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