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硕士专业(MTI)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

2018-02-26佟敏强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12期
关键词:跨学科人才培养

佟敏强

摘要:新行业的产生、已有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细分都对某一领域中的专职翻译人员提出更多要求和挑战。如何整合种类繁多的翻译知识体系,以达到最好的翻译能力与需求的匹配,是MTI教育发展重点所在。跨学科的MTI人才培养创新确立学科异化的译者核心能力,确保译员的素养专业化,并打造译者核心竞争力,为专业领域提供更为优质的语言服务。

关键词:翻译专硕;跨学科;人才培养;路径

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外交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7年决定在我国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 Interpreting),简称MTI。这期间MTI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取得不小成绩,也为社会输送相当数量的翻译人才。但与此同时,由于专业设置时间短、人才培养经验不足等现实问题的存在,MTI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途径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以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在语言服务行业化、翻译职业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于过去的“翻译通才”的需求转变为如今对“翻译专才”的需求。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考为MTI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实践路径。

一、 MTI人才培养创新的必要性

任何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都确立于人才需求的基础之上,即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MTI的设置初衷也同样没有偏离这样的原则。在短暂的实施过程中,也可以发现一些有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MTI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

自设置MTI教育以来,各培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一定程度的雷同性,主要体现在招生对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大同小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专业设置的初衷。作为专业硕士,MTI教育应避免过于学术化,并有别于因遵循研究型硕士而确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各人才培养院校有必要确立相对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

(二)MTI教育与翻译人才需求矛盾现象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翻译市场也进入快车道,这不仅对翻译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对翻译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多领域的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增大,其中有某领域专业知识背景的翻译人才备受青睐。但现如今各院校课程设置的同质化现象和培养目标趋同化现象严重,加之与学术类硕士培养并无明显区分,导致MTI教育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特征不甚明显,通常缺乏一定程度的专业领域背景知识。而当今翻译人才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和细分化的特征,这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

(三)翻译职业化时代对MTI学生翻译能力内涵提出新要求

翻译职业化时代下MTI学生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高级翻译人才,使其在国际经贸、文化、政治、生产制造、法律、医疗、化工等专业行业领域熟练掌握交替传译技能,并为以后的同声传译工作或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具备相当高水平的笔译实践和翻译工具操作能力。MTI研究生的翻译职业能力应通过六个能力模块建设予以保证,分别是:双语转换能力、提供翻译服务能力、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操作能力、翻译研究能力、翻译实践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MTI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前提基础

(一)以专业知识为载体的翻译教学理念创新

翻译作为一种技能势必要与某一专业或者学科相结合。作为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来讲,这种结合体现在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复合,同时还包括专业领域思维的培养。特殊目的英语(ESP)这一概念就体现出英语的某些专业化。学界对ESP的认可自然让我们不能否认专业领域翻译个性化特征。因此MTI教育也应该建立于学习者的不同专业或者职业需求之上,应更加关注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科学整合、利用校内跨专业教学资源

目前,高校MTI任课教师大多毕业于传统英语专业、语言学专业、文学专业或者学术型翻译专业,尤其是教授、副教授这一年龄层的任教教师,这一现象更为明显。这导致师资队伍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组合都相对单一。真正在诸如法律、医疗、石油、工程等某些行业领域中从事过翻译工作的教师少之又少。但是这些专业在某些综合性大学中非常普遍。如若将这些专业的教学资源和MTI教学相结合,翻译学习者行业知识欠缺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三)多元化翻译实践体系的构建

为MTI专业学生搭建平台,多措并举,形成长效参与实践机制。首先,翻译是一门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专业应用面较广,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结合这一专业特色,教学单位应积极主动对接社会需求,不断拓宽学生可参与的活动渠道,来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其次,可以通过校地合作,设立基地,推动翻译实践常态化。教学单位应通过对外沟通,建立相关社会实践基地,定期输送学生开展相关志愿服务,借此推动实践活动常态化运行。与优秀企业合作,通过强化过程型翻译实践辅导机制,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翻译实践能力;第三,组织引领,分层分類设置实践活动。教学单位组织开展或组织学生参与系列竞赛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实践氛围。鼓励倡导学生将所思所想深入研究,形成相关课题,以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固化实践成果。

三、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基本方案

(一)MTI方向设置灵活化、实用化

MTI 的培养目标是不仅是对翻译理论的掌握和探究,更加注重在翻译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技能,不仅需要结合地方经济特色,更需要依托学校的理、工、法、管等其他学科的优势,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口语翻译技能和文字笔译技能的专门人才,并在专业翻译领域中体现人才培养的特色,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MTI方向设置过程中,避免过于刻板和僵化,而是强调结合本地域的特色产业和本校的优势专业,形成灵活化的、可实际操作的、有就业前景的方向设置。

(二)MTI课程设置职业化

职业化课程建设可以全面提高MTI研究生的综合翻译实践能力和职场竞争力。依据全球语言服务业迅猛发展所带来对高端语言服务人才的迫切需求,沿着语言服务“价值链”展开,MTI课程设置需要开设一批符合培养目标且具特色的职业化翻译课程,包括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本地化翻译技术与实践、翻译项目管理、技术写作、法律翻译、术语学翻译应用、模拟会议传译等。

(三)培养学习者跨学科意识

MTI研究生培養要求体现实务取向的要求,主要是以专业标准来训练学生。这样的设计除可丰富其翻译知识体系,更为研究生未来就业方向上提供更多选择。学生须具备相关的管理、产业等背景知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更具备跨学科整合的精神。在研究培养过程中,学习者跨学科意识的培养不可或缺。

MTI学生培养以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能力为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强调行业经验积累。为提高翻译硕士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到相关翻译实践基地参与翻译实践活动,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好铺垫,实现培养与就业有效对接。MTI研究生跨学科熟悉某一领域的业务,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成为具有熟练翻译技能和宽广知识面的应用型、专业性翻译人才。MTI培养院校在遵循翻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吸收国外高层次翻译专门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紧密结合翻译实践领域的实际情况以及培养院校的专业特点,研究和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并且凝炼成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创新特色。

参考文献:

[1]Bell,R.T.,&Candlin,C.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New York: Longman London,1991.

[2]穆雷.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翻译教育[J].中国翻译,2012(4):13-14.

[3]沈凝芬.论译学的跨学科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4):174-175.

[4]王正青.欧盟国家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的策略与经验[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58-62.

[5]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中国翻译,2011(3):146-50.

猜你喜欢

跨学科人才培养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