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孙子兵法》看企业用人之道

2018-02-26张钟元

人力资源 2018年9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用人人才

张钟元

有一则寓言故事:一群老鼠,深为一只凶狠无比、善于捕鼠的猫所困。于是,老鼠们齐聚一堂,商讨如何解决这只讨厌的猫。一只老鼠的提议立刻引来满场的叫好声——它建议在猫的身上挂个铃铛。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只老鼠突然问道:“派谁去挂铃铛呢?”

是啊,办法虽是好办法,但用人却是大问题。反观企业管理中的诸多问题:企业愿景为什么不能如愿转变为现实?企业战略为什么达不到预期效果?同样的计划、策略由不同人来执行,为什么业绩和效果却千差万别?尽管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极其复杂,但其中隐含着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那就是用人无方。企业用人与军队用兵的道理相似,笔者通过分析《孙子兵法》中的用兵之道,来一探企业人事管理中的奥秘。

打造制度体系——“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狭义的兵法是指用兵的方法。为将者,无须冲锋陷阵,但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为用兵之法。广义的兵法则包含了战争哲学,比如建军思想、建军方略、军队组建以后如何进行纪律约束等等,这就是所谓的“道”。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就是指一个企业的目标方向和经营理念,企业为何存在,有哪些发展规划,要建立何种制度体系,如何构建制度体系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动性。上述种种,都可以从《孙子兵法》中找到答案。

企业在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时,要得到公司上下的认同。《孙子兵法》在《始计篇》“经五事”中首先提到“道”的作用:“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又在《谋攻篇》中论述知胜之道时提出“上下同欲者胜”。都说明企业在用人时,要得到对方的认同,只有“道”相同,才能进一步与之“谋”。选用新员工时,一定要看他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是否契合。

达成共识是企业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笔者认为,需要通过高层、中层、基层三个阶层上下互动来逐步形成共识,而不是硬性地强加给员工。三阶层中的高层,通过顶层设计,明确企业的方针战略,然后根据政治气候和外部环境调整战略;中层管理者通过承上启下起到上下调和的作用,要了解高层为什么这么做,还要让基层明确干什么、怎么干,将高层的战略转化成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基层是相对不变的,需要厚德载物,将高层的意志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物”。要在认同企业战略和文化的基础上坚定执行中、高层交办的工作,扎实根基。

企业建立健全制度要明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人力资源配置。《孙子兵法》在《始计篇》中提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这里的“算”既是谋划,又是计算。谋划的是企业战略,包括企业的用人方略,所谓“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企业在制定大政方针时要认清形势,审慎而定;计算的是敌我双方的情况。企业在制定大政方针时还要认清自己的优点和劣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非常重要,通过自我分析做好“排兵布阵”的工作,使人力资源达到优化配置。

激励和赏罚机制是企业制度体系的重要环节。吴王阖闾令孙武训练姬妃宫女。孙武挑选百名宫女分列两队,且令吴王的两名爱姬担任队长。列队训练时,三令五申,宫女们还是满不在乎,两名担任队长的爱姬更是笑弯了腰。孙武为了规范军纪,下令斩首两名屡次带头违反军规的愛姬。再集训时,无一宫女嬉笑喧哗。孙武通过亲身经验告诉大家,赏罚分明的机制可以严肃“军纪”,将集体组织培养成一支遵守原则的“铁军”。

《孙子兵法》在《行军篇》中有云,“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企业在制定制度规范时要通过培训宣贯,教育员工按照操作规程办事,也要通过赏优罚劣来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笔者建议,成熟期的企业在奖励时,通过明盘奖励苦劳,奖励短期内看得到效果的员工;暗盘奖励功劳,奖励长期发展中才能显现效果的员工,以此稳定军心。通过赏罚、绩效、股权、绩效股等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打造命运共同体,让员工的工作态度和热情从尽力而为转变为全力以赴。

强化人才选用——“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古往今来,用人之道是企业乃至国家治理的关键要素。《资治通鉴》中“唐太宗论举贤”的故事最为著名: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人力资源管理要在制度体系中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动态管控大浪淘沙,为企业储备充足的后续力量,为合适的岗位输送适合的人才。《孙子兵法》在《始计篇》中对领导人才有着十分明确的描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企业在辨识人才时也要从这五个维度分析,要看候选人是否具有专业智慧,待人接物是否诚信,对待上下级能否做到仁爱友善,是否具有勇气、担当和判断力,以及是否具有坚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孙子兵法》在《谋略篇》中又言,“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将帅是国家的辅助,辅助之谋缜密周详,则国家必然强大;辅助之谋疏漏失当,则国家必然衰弱。这说明人才除了要具备上述五种基本素质外,还要有大局意识,纵向要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即上文讲的三阶层关系;横向要发挥补位的作用,让员工从人人尽责的本位主义转变为同心协力的协同关系,提高企业整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就要求企业在事前的选人过程中慧眼识珠;在育人过程中,通过为人才发展铺平道路,为其做好发展规划,建立激励机制和选树典型,让人才有盼头、有奔头;在事后要及时总结经验,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透过竞聘、淘汰等机制,切实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

巩固组织建设——“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企业进入成熟期后,不能忘记初创时的激情和热血。《孙子兵法》在《地形篇》中对“六败”进行了具体描述:“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企业在选用人才时要时刻提防“六败”,做到责、权、利相匹配,使吏卒相和,管理层和执行层恰如其分。

企业要“兵有选锋”,做到典型引路。无论企业如何发展,都要坚持适合自己的管理体系。《孙子兵法》在《兵势篇》中有句名言:“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原意是指治理人数众多的军队可以通过管理各级组织的头目来达到目的。作为管理者,应该充分放权,发挥下属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这样,只需管好极少的几个人就能达到管好整个企业或团队的目的。“治众如治寡”的传统智慧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这实际上是一种层级管理的思路。企业无论发展到何种规模,都要自成一套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管理体系,这种体系本质上和企业规模关系不大,很多大型集团型企业也讲究协同管理、扁平化管理,其实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之道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同规模、同类型公司的优秀经验,可以借鉴,但绝不能生搬硬套。

《孙子兵法》在《用间篇》中写道:“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意思是说军队人事中,没有比间谍再亲信的,奖赏没有比间谍更优厚的,事情没有比用間更机密的。企业“用间”,主要是指拓宽信息渠道,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一来让员工无法摸透企业管理的规律,二来让企业多方面了解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当然,虽说“莫亲于间”,但这一点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好不要表现出来,《孙子兵法》在《始计篇》中也提到,“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这样是对员工和信息渠道的保护,所以对于员工的奖励也要通过暗盘进行。通过用间可以从各个渠道了解企业的运行状况,但需要去伪存真,全面还原出企业的本来面貌。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多以“识人”为基础,无论选人、育人、留人,皆以“用人”为核心。这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中国古代先贤们的智慧不谋而合。在用人方面,企业急需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也需企业建立公平、合理的平台。没有“道”的企业,就不会按照对的方向管理员工,就不会注重方式方法,这种企业就好像在大海上漫无目的地航行,看似开足马力,却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有效的用人可以指引员工前进的方向,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用兵如此,用人亦是如此。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用人人才
人才云
《孙子兵法》组歌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燕昭王的用人智慧
用人还需讲原则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大全》开始编纂
成吉思汗的聚才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