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计算机考级练习课中提升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索

2018-02-25吴支训

科技视界 2018年34期
关键词:练习课核心素养高职

吴支训

【摘 要】从高职计算机考级练习课的三个时间阶段,提出使用先学后教、学生演示、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提升职校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考级;练习课;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2;TP311.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34-0170-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4.069

A Tactical Exploration on Enhancing the Core Literacy in the Computer Test Level Practice Course

WU Zhi-xun

(Nanjing Financial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Nanjing Jiangsu 210046)

【Abstract】from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computer level training cours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teaching first,then teaching,student demonstration,group cooperation and exploration,so as to improve the core qualities such as self-exploration ability,teamwork ability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Computer test level;Practice classes;Core literacy

1 问题提出

自从2003年经合组织的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地生活和健全的社会》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一词以来,学术界提出了不同的框架,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在对核心素养的解读中尚未形成统一清晰的概念。但一般研究认为,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是指为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革,学生应具有的能促进自我发展、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1]。纵观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学生核心素养内容的选取情况,有一些共同素养得到普遍认可:创新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外语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

另一方面,自2001年起,国家启动了新世纪教育的课程改革,改革的浪潮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到现在接近20年,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及教学的研究逐步深入并细化,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系列的改变更多的指向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新授课,而作为与新授课相辅相成的练习课却少有人问津[2],笔者从教的高职校学生每年都有一個学期的计算机国家一级或二级考试的练习课,通过对几种练习课的教学策略的实施并调整,学生在交流中提高知识,提高了他们沟通交流能力及,小组合作完成汇报选题、汇报内容也让同学们提高了团队写作能力,最重要的,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提升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效果。原本比较枯燥的练习课同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阶段一、教师先讲调整为学生先做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采用统一讲解的方法,对每套试题中容易错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这样确实可以保证讲解的正确性,也能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扎实而又完整,但是这样的教学活动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学生主要接受现有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在练习初期,笔者就对这种教学策略进行了调整,从教师先讲,变成学生自己动手先做,做完以后老师再“教”,这里的“教”更准确的讲是“点拨”的意思。学生在先做的过程中,自然能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使得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真正的“主体”。他们遇到问题,通过思考、比较,从而解决问题,这样增强学生学好的信心,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先学后教”作为教学策略,就是把学生的个体行为提升为群体行为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学生做“教师”,当是掌握知识者,他们自然个个跃跃欲试[3]。

阶段二、教师点拨调整教师主持

按照学生先做教师后讲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第一轮的练习后,多数同学做题的准确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甚至有班级平均正确率已经能达到90%以上,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变得“更懒”,整个课堂可以交给学生,教师只要作为一个主持人主持一下课堂就行。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先完成练习,教师通过评分系统检测出错率最高的题目,然后请完全正确的同学进行演示,听完后如果还是无法弄清自己错误点的同学,再让他们演示给全班同学看,让其他同学们发现其错误之处。其他同学在同伴的讲解下,听课的认真程度比听教师的更高。让同学们做真正的小老师,为全班学生上课,学生互动非常活跃,在他们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在对本来枯燥的模拟练习也同样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又能不断地提出新问题、新思考。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学得扎实但不死板,学会自学、学会质疑、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从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日积月累,同学们的成绩提升便是“水到渠成”。

阶段三、小组合作,汇报研讨

在前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的效果确实提高了许多,但是同时也产生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同学们参与课堂的广度不够,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能有机会给同学们演示的同学毕竟是少数,特别是有很多同学在本身也全对的情况下,听别人的讲解的耐性就不是很强。另一方面,错误具有偶发性,没有机会演示的同学可能还是不清楚自己的错误之处,这样势必会打击部分同学上课的积极性。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如何让课堂的实性更强,经过思索,最后阶段,即进入考前的最后阶段,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分组

在分组之前有必要进行学生特征分析,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从学生平时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采用异质分组[4],使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沟通协调表达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具有互补性。据此,笔者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将全班同学等分成五个小组。

(二)完成练习

课前,学生可以在家中或者学校机房完成规定某套的模拟练习,然后进行自主评分,把评分结果提交给教师,教师可以提前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以方便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思索错误的原因,看能否自己纠正错误。

(三)小组合作探究

课堂上,按照之前的分组,同组同学坐在一起,方便交流,同学们把错误的题目拿出来进行重做,同组同学进行观摩研讨,教师可以参加一个或者两个小组,一起进行讨论探究,组内记录人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记录。充分讨论过后,组内同学商量汇报内容,指定一位同学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汇报。

(四)小组汇总探究结果

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学习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展示,汇报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包括小组各成员贡献的描述,具体内容应包括①小组成果展示②小组活动的计划任务安排③小组各成员是如何完成自己任务的④小组是怎样开展合作活动的[5]。请各小组指定的发言人代表本小组汇报探究学习的情况,展示研究成果,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其他组的成员有不理解或有疑问的也可以提问,可以争辩。不过还可能有一些疑难问题无法解决,或者极个别注意点没有被认识到,教师这时就需要引导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探讨解决。

在课堂交流讨论这一环节中,教师的调控不可缺失,不可让学生的交流讨论变成没有意义的争吵,同时也不能为节约时间,草草收场,使合作学习形同虚设。

(五)总结评价,提炼升华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研究结果需要教师和学生们一起进行反思与评价。适当的评价对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作法,实行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

(六)课后做题,反馈效果

学生通过课前的做题、课堂上的“激烈交锋”,对知识点或错题的认知肯定多了一个层次,但是到底是不是还停留在表面,到底效果如何,无论是是从教师层面——了解教学效果,还是从学生层面——了解进步情况,都需要有个效果的反馈环节,请同学们课后再次做题,自主评分,并提交评分结果给教师,教师对效果进行总结,对个别学生出现还不能掌握的情况,教师可进行单独谈话,了解情况,转化其思路。

2 结语

对于练习课的研究,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甚至成为“木桶效应”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如何设计练习课从而提高练习课的教学质量,是值得广大一线教师和学术理论界深入探讨的问题,在练习课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養是一个比较大胆的探索,本文是笔者从事练习课教学的经验总结,循序渐进分阶段地对计算机考级练习课的课堂策略进行了调整,从教学效果来看,近几年的计算机考级笔者所带班级过关率和优秀率都能居高不下,期望为“教师如何上好计算机考级练习课”这一实践性课题做出微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艳辉.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建构及培养路径 职业技术教育,2017.19.

[2]关秀玉.小学数学高年级练习课设计与实施研究 硕士论文2012年6月.

[3]先学后教 百度百科词条 from http://www.baidu.com.

[4]谢苏燕,合作学习的探索.

[5]王坦著《合作学习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第198页.

猜你喜欢

练习课核心素养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