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CU转出患者家属迁移应激的研究进展

2018-02-25王秀利陈嘉赵洋徐宁张叶

科技视界 2018年34期

王秀利 陈嘉 赵洋 徐宁 张叶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法了解ICU转出患者家属迁移应激的研究现状,对迁移应激的概念、相关理念、测评工具、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调查,以期为后续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ICU;患者家属;迁移应激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34-0146-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4.060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location stress of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in ICU

WANG Xiu-li1 CHEN Jia2 ZHAO Yang1 XU Ning1 ZHANG Ye1

(1.Yanbian University of Nursing, Jilin Yanji 133002, China;

2.Affiliated Hospital of Yanbian university, Jilin Yanji 133000,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status of relocation stress of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in ICU is through by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investigated the concept of relocation stress, related theory, evaluation tool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subsequent formulation of corresponding nursing measures.

【Key words】ICU;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Relocation stress

随着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的不断进步与优化,ICU患者治疗好转率不断提高,因此从ICU治疗后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的患者不断增多,虽然患者从ICU转入普通病房治疗被认为是疾病好转的征兆,但是患者的疾病仍处在恢复初期,存在病情反复的可能,同时即将转入病房的护理环境及护理模式的改变,使患者及家属对转出这一过程产生较大的情感困扰和心理压力,这一现象被称为迁移应激(relocation stress)、迁移性焦虑(relocation anxiety)或转移性焦虑(transfer anxiety)[1]。

1 迁移应激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

迁移应激最开始被称为转科应激压力也被称为转科焦虑、迁移焦虑或移居焦虑。转科应激压力首次被提出是在1987年,用于解释患者从熟悉的护理环境转出时,可能会发生焦虑、恐慌、畏缩、抑郁、幻想等一系列心理紊乱综合征。国外学者Carpenito[2]将转科应激压力定义为:个体由于从一个环境转移到另一个环境而引起的身体和/或心理不适的症状,主要特征有不安全感、孤独、缺乏信任、情绪低落、需要过多的安慰以及排斥感。Mc Kinney和 Melby[3]也提出了相似的转科应激压力定义,同时增加了愤怒、恐惧、退缩和焦虑等特征,并表示个体可能会出现饮食和睡眠习惯的改变。1992年北美护理诊断协会(NANDA)将迁移应激纳入护理诊断体系,将其定义[4]为:个体从熟悉环境转到陌生环境而产生的生理或心理紊乱,主要症状为焦虑、抑郁和孤独。

迁移应激的相关理论研究从Leith[5]參考的弗洛伊德分离焦虑理论开始,主要用来解释患者从ICU转到普通病房时,失去了与ICU医护人员对其一对一的照顾而产生的焦虑,在1998年Leith提出迁移应激的3个理论:分离焦虑、应激评价和对疾病的应对。2002年Mckinney等[3]提出迁移应激由3个部分组成,主要包括:早期焦虑、恐惧和期待焦虑。而在2005年Chaboyer[6]则对迁移应激概括为4个内容:突然被抛弃、脆弱性、不重要性和矛盾情绪。其中矛盾情绪主要是患者家属所特有的复杂情绪,一般表现为患者家属对患者病情恢复,转到普通病房的高兴,同时又为患者的病情仍旧危重不适合转出,并且担心患者预后不良。

2 迁移应激的测评工具研究

对于迁移应激的测评,在早期研究者主要使用表面焦虑量表(FAS)[7]和住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8],但因量表主要用来测评患者焦虑与抑郁状况,对迁移应激的测评没有针对性,测评结果不能真实有效的反应患者及家属迁移应激水平。2008年韩国学者Son[9]研制出针对韩国ICU住院患者转科应激压力的评估量表(RSS量表)。该量表共有个5维度(转科对患者的意义、文化信仰和态度、社会经济地位、转科前的准备与宣教、疾病和环境的特点),包含23个条目。因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对意识存在障碍的患者,无法实施测评。2015年韩国学者Hyunsoo等[10]在Son RSS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研制出ICU转出患者家庭转科应激压力(Family relocation stress scale,FRSS)评估量表,该量表共4个维度(因转出ICU而产生的分离焦虑、感知到治疗条件和环境的改变、意识到患者仍然危重、对普通病房护理服务的担心),包含17 个条目,因而形成了专门测评转出患者家属迁移应激的量表。其后我国研究学者在对ICU转出患者家属迁移应激进行研究时,多采用对FRSS量表进行翻译,再根据中国的文化背景进行修订,然后检测量表信效度检测后使用,其中包括我国学者孙顺霞等[11]研制的ICU转出患者家属转科应激压力评估量表。

3 ICU转出患者家属迁移应激影响因素的研究

3.1 患者因素

3.1.1 患者年龄

在周松[12]的研究中发现,患者的年龄越小,患者家属迁移应激水平越高。对于年龄相对较小的患者,一般属于家庭的希望或经济主要提供者,在家庭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属往往会过度担心,并对其预后产生过高的期待,当得知患者即将转出患者要转到普通病房治疗时,对未来治疗的期待和不确定感会加重,从而导致家属的迁移应激水平比其他家属高。

3.1.2 患者ICU治疗时间

在Chaboyer[6]的研究中发现,患者的ICU治疗时间越长,家属越易发生迁移应激,这与周松[12]的研究结果一致。对于在ICU治疗时间长的患者来说,一般患病较重,家属的长时间等待的过程中,逐渐得到患者恢复的消息,使患者家属在心理上对ICU内部医疗技术及医护人员产生信赖,突然的转出消息,会对ICU治疗时间长的家属心理产生冲击。一方面是患者病情好转的欣喜,另一方面对于后续治疗的担忧,同时刺激患者家属。

3.2 家属因素

3.2.1 家属性别

在ICU转出患者家属迁移应激的研究[13]中发现,患者家属为女性时,家属迁移应激的水平较高。探寻其中的原因发现,一是当家属为女性时,住院的患者一般为丈夫或者父亲,而在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中,大部分男性承担着主要的经济支持与角色支持,当作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的男性住院后,女性家属承担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与心理压力,容易诱发消极的心理反应;二是女性在心理和情感上更加细腻敏感,但患者要转出ICU时,会表现出更多的担忧与顾虑。

3.2.2 患者家属的受教育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12],患者家属的受教育水平越低,遷移应激水平越高。首先当患者家属受教育水平低时,不能积极有效的从多种渠道获取医疗信息,无法详细的了解治疗方案,因此对疾病的认同感较差,对患者的治疗状况及预后更加担心。其次文化水平低的患者家属,感知和利用周围社会支持的能力差,对待应激事件时的应对方式较消极,应激水平较高。

3.2.3 患者家属的月收入

调查研究显示[13],家庭月收入越低,患者家属迁移应激水平越高。ICU的治疗相对于普通病房来说,花费的费用较高,在ICU内的治疗对于家庭收入低的家庭来说,经济压力较大。而转出ICU继续治疗会比一直在ICU内治疗花费较少,但是对于月收入较少的家庭来说,前期的ICU治疗已经把家庭收入花费殆尽,继续的治疗同样有很大的经济压力,因此转出的消息,对患者家属来说,既有可以减少花费的欣慰,同时也为缺少后续资金支持着急。

3.3 医院因素

3.3.1 患者转出计划

目前我国医院ICU床位现状普遍紧缺,在遇到意外事故和突发事故的患者增多时,病情趋于稳定的患者会被快速转到普通病房[14]。尤其是转出医嘱是在当天下达时,患者家属的迁移应激水平更高。其中的原因主要为突然的转科医嘱,对患者家属来说是一个应激事件,本来由医护人员照顾的患者现在要有家属自己进行照顾,家属对于自己是否可以胜任这一角色存在疑虑。

3.3.2 护患沟通

研究结果显示[15],护患沟通较差时,患者家属迁移应激水平较高。当医生下达患者转出医嘱后,ICU护士因缺乏时间,不能指定完整的转出计划,对于即将转入病房的环境、医疗、护理等方面不能对家属进行介绍,患者家属对于患者的后续治疗不甚了解,加重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从而增加迁移应激水平。

4 ICU转出患者家属迁移应激干预措施的研究

对于ICU转出患者家属迁移应激干预措施的研究,Lee[16]采用非等效对照的非同步实验法对韩国仁川大学的一家附属医院外科ICU患者家属进行干预与测评,结果显示实验组干预后的患者家属迁移应激水平明显下降。另外国外[17-18]还通过设立联络站护士、召开护理会议、分发护理手册对患者家属进行个性化教育。我国李婷[19]的研究中,则把应激的干预分为转科前预防和转科后应激干预两部分进行,结果显示转科前和转科后同时干预的患者家属迁移应激水平较低。

5 小结

对于ICU转出患者家属迁移应激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量表的研究多是对于国外量表的翻译及修改,并且因实验对象的例数较少,缺乏数据支持,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测评量表。但回顾以往的研究发现家属迁移应激水平主要与患者年龄、家属性别、家属受教育水平、家庭月收入、ICU治疗时间以及护患沟通有关,因此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当患者年龄较小、照顾的家属为女性、家属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收入低、ICU治疗时间长时多给予一定的社会支持,同时加强护患沟通,对于病情趋于稳定的患者制定出转科梯度,提前对患者家属进行告知,做好心理准备;同时制定相应的转科手册让患者家属提前了解转入科室的环境,对患者的后续治疗进行教育指导,增加其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来降低患者家属的迁移应激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亚楠, 李红. 危重症患者家属需求评估及护 理 干 预 的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 2012, 27(3): 92-95.

[2]Carpenito LJ. Nursing Diagnosis. Application to Clinical Practice[M].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2000: 55.

[3]Mc Kinney A , Melby V . Relocation stress in critical car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 Clin Nurs, 2002, 11(2): 149-157.

[4]Mallick MJ, Whipple T W. Validity of the nursing diagnosis of relocation stress Syndrome[J]. Nurse Res , 2000, 49(2): 97-100.

[5]Leith BA.Transfer anxiety in critical car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J].Critical Care Nurse,1998,18(4): 24-32.

[6]Chaboyer W,Kendall E,Kendall M,et al.Transfer out of intensive care: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patient and family perceptions[J].Aust Crit Care,2005,18(14):138-141,143-145.

[7]Gustad LT,Chaboyer W,Wallis M.Performance of the Faces Anxiety Scale in patient's transferred from the ICU[J]. Intensive Crit Care Nurs, 2005, 21(6):355-360.

[8]Cosco TD, Doyle F, Ward M, et al. Latent structure of 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A 10-year systemactic review[J]. Jour Psycho Research, 2012, 72(3):180-184.

[9]Son YJ. Development of relocation stress syndrome (RSS) scale for patients transferred from intensive care unit to general ward[J]. J Korean Clin Nurs Res, 2008, 14(4): 139-150.

[10]HyuSoo Oh, Lee S, Kim J S, et al. Clinical validity of a relocation stress scale for the families of patients transferred from intensive care unites[J]. J Clin Nurs , 2015, 24(13-14): 1805-1814.

[11]孫顺霞. ICU转出患者家属转科应激压力评估量表的构建及信效度检验[D]. 重庆: 重庆医科大学, 2017.

[12]周松, 王建宁, 王婧, 等. ICU转出患者家属迁移应激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17, 52(8): 911-915.

[13]Brodsky M, Dekeyser GF.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ransfer anxiety among patients transferring from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to the ward[J]. J Adv Nurs, 2011, 67(3): 510-518.

[14]王永华, 邵圣文, 韦秀霞, 等. ICU患者和家属迁移应激研究进展[J]. 中国护理管理, 2016, 16(5): 655-659.

[15]Linton S, Grant C, Pellegrini J. Supporting families through discharge from PICU to the ward: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discharge information brochure for famlies[J]. Intensive Criti Care Nurs, 2008, 24(6): 329-337.

[16]Lee S,Oh H,Suh Y,et al.A tailored relocation stress intervention programme for family caregivers of patients transferred from a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to a general ward[J].J Clin Nurs.2017,26(5-6):784-794.

[17]Park J H, Yoo M S, Son Y J,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relocation stress syndrome in patients following transfer from intensive care unit[J]. J Korean Acad Nurs , 2010, 40(3): 307-316.

[18]Brook J, Hasan N, Slark J, et al. Efficacy of information interventions in reducing transfer anxiety from a critical and meta-analysis[J]. J Crit Care, 2012, 27(4): 425-429.

[19]李婷, 董雪. ICU转出患者家属迁移应激的预防及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 2018, 53(3): 32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