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指导举要

2018-02-25

关键词:学困生读书文章

(吉林省集安市第一小学 吉林集安 134200)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通过阅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1]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就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学生有没有欣赏能力,这直接关系到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的理解、体会。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欣赏水平,那精彩的文章也不会读出味道。所以,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也是主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呢?第一,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品。联系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第二,要善于联系实际,许多知识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如在阅读教学中,能巧妙地组织这些联系,从知识的联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第三,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小学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属于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来读。通过想象,把话变为画,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的意境。这样,就能更好地拓宽思维空间。

二、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文,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

如《桂林山水》和《索溪峪的“野”》同是写景的文章,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祖国不同地方,不同风格的美,从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启发式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设置目的,是基于学生学会基本的生字拼音后,能够利用阅读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们的思维发展。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模式不固定,处于引导发展期,阅读这种在他们看来不算是学习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在心理上更容易主动地去接触而非惯性地排斥。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教师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辅以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引导,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疑问便会被学生表达出来,教师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引导他们更有效、更深入地阅读,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兴趣与学习相结合,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四、因材施教

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各不相同,有的理性思维强一些,不太喜欢阅读文字性的东西,有的小朋友生来有语感,喜欢阅读,喜欢涂涂写写。但总体而言,小学生毕竟是小学生,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必然被五颜六色的画面及活泼动人的小故事所吸引,只不过偏好度不一样。[2]

对于喜欢阅读能够安静地坐在那里看书的同学,要注意适时地引导他们将读后感表达出来,也可以通过复述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表达能力;对于耐不住性子、匆匆翻完读本囫囵吞枣的同学来说,教师可以采用同学互帮互助,分组交流讨论的形式抓住好动学生的兴趣,通过与同学的沟通达到了解故事、领会道理的阅读目的。同时,根据有的喜欢小动物角色的故事,有的喜欢历史类的故事,有的喜欢描述一幅画面或者一个事物等特点,给他们推荐不同的读物,符合他们的口味,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太注重偏好,要合理安排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毕竟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还处于基础的发展期,各项兴趣爱好都有机会纠正补充,因此,教师要兼顾整体与个体,分清主次,有重点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3]

五、激发读书兴趣,营造读书氛围,拓宽课内阅读渠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好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我认为要让书籍占据学生的心灵,就必须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1.大力营造“读书”氛围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大造阅读的声势,在班内建立“隐形图书角”,以确保学生阅读的图书源源不断;同时,在教室里还设置“读书园地”、“阅读指南”等,学生置身其中,天长日久自然会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对少数民族学生我要求他们大胆与同学交流,让说普通话好的学生教他们说话、读书,让他们真正融入这个集体中来,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2.开辟课内外阅读渠道,激发读书兴趣

在开展阅读课之初,一部分学困生对读书缺乏兴趣,他们觉得读书是一件很枯燥的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生生互动”的方法让学困生也动起来。同时,特别关注他们读后的感受,设法给他们借阅他们想读的书。这样按“需”阅读,学困生的读书兴趣自然就高起来。不少学困生摒弃了懒散、贪玩的坏习惯,走进了阅读的大家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之路。

六、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

阅读讲究的是数量和质量的结合,没有一定的数量作保证就没有质量可言。古人说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有些夸张,但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就将阅读的数量界定了。有了数量才能谈质量,正如诗圣杜甫在诗中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只求数量,不能保证阅读的质量,通过课内外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化、思想素养也是难以实现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样指导学生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掌握阅读方法,并将学到的阅读方法应用于以后的阅读实践中。

猜你喜欢

学困生读书文章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