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18-02-25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29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基础知识习题

( 大石桥市高坎镇初级中学 辽宁大石桥 115112)

一、分层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点

分层教学的主旨在于兼顾全体,通过优化教学环节和鼓励全体参与来保证每个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正面学习体验,最终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作用。分层教学来源于学生的实际课堂学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考虑了学生的基础水平多样性,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教学中的揠苗助长、形式主义等弊端,体现课堂教学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一面。引导学生在分层教学课堂中进行同层竞争和上下层交流,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了补差、促中以及保尖的教学效果。[1]

分层教学已经得到了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最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为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知识储备、理解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并在教学选择、教学方法设计和教学成绩评价等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差异化处理。比如,在初中数学课本中,“锐角三角函数值”这一章节,新课程标准中给出的最低标准是熟练默写和掌握特殊角的锐角计算函数,对中等偏上的学生要求是利用计算函数来求解不常见的三角度数,对于理解能力较好的同学则要求结合之前知识点进行复杂三角函数的综合计算。这种课程标准的设置,有利于教师进行分层教学课程设计,最大程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取知识。[2]

除了教学目标外,对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分层也是分层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点之一。简而言之,就是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科学有效地层次划分,充分体现教学的公平性和因材施教原则。对学生的层次划分,要从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自觉性等方面综合考量,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基础能力,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适得其反。一般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够自觉地投入课堂教学,一般都会导致基础知识的薄弱,要将这类学生设为C层次进行专门设计;学生由于家庭、升学等原因造成基础知识薄弱,但具有一积极进取的精神,能力中上但成绩一般,这类学生应设为B层次进行专门设计;学生综合素质较高,理解力和主动性都较强,这类学生应设为A层次进行专门设计。把握上述层次划分的原则,将学生按照层次分组开展课堂教学,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案。另外,在开展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对上进心较强的学生可以进行多层次培养,引导学生不断进取。

二、基于分层教学的数学课程准备

明确了教学目标和层次结构后,教师要基于分层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数学课程准备,并且体现层次性和个体差异。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要转变观念,摒弃传统的一刀切式教学形式,将课堂教学细化为多个连贯和有层次性的目标任务,具体原则如下:A类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理解能力和自觉性也足够满足自主学习的要求,可以为该层次学生设置较高的教学目标,并允许他们按照自己进度进行延伸和拓展,教师交出课堂主动性,仅仅起到引导和解惑的作用;B层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强,也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设置中等偏上的教学内容,并鼓励他们向A层次学生看齐,逐步提高基础知识掌握能力,最终达到A层次的成绩;C层次同学的基础薄弱,自觉性不强,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进行循序渐进式讲授。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习题的讲解和练习要求也应按照分层教学的原则展开,这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实施的具体体现。特别是涉及到课堂提问环节,基础问题应让C层学生思考和回答,难度较高的则由B层学生回答,部分问题交给A层学生进行拓展和思维发散。要尽量带动各层次的学生参与进课堂活动,激发课堂活跃要素,教师要起到引导和解答的作用。比如在初中数学课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讲授中,教师给C层学生布置的题目应为如下形式:

已知7>4,填空①7+4__4+4;②7+(-7)__4+(-7);③7×(+3)__4×(+3);④7×(-3)__4×(-3)。上述内容是不等式的基本形式,C层学生应明确不等号的作用,并计算两侧数字看是否会影响不等号的方向;

教师给B层学生布置的题目应为如下形式:

已知a>b,填空①a+4__b+4;②a-7__b-7;③a×3__b×3;④7×(-3)__b×(-3)。上述内容引入了变量,在不等号作用下进行多则运算后进行比较,B层学生可以通过这种练习总结规律,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描述出来;

教师给A层学生布置的题目应为如下形式:

已知a-b+4>4,填空①a+4__b+4;②a-7__ b-7;③a×3__b×3;④7×(-3)__ b×(-3)。上述内容不仅引入了变量,还加入了下节课才会讲授的不等号移项计算,进一步延展了教学内容,帮助A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维训练。

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除了课上内容外,对课后练习、作业的设计也要体现层次性。C层学生应完成课本上较为简单的习题;B层学生要完成课本上所有的习题并尽量给出多种计算方式;A层学生除了完成课本习题外,教师还应为其设计专门的拓展习题,进行综合性的训练。

这里以“勾股定理”课程的课后作业为例,C层学生要完成的题目:牢记勾股定理内容,能够默写出定理的内容,能够在知道三角形形状和1-2个边长的情况下使用勾股定理计算出所有的边长;

B层学生额外要完成的题目:已知矩形长是宽的二倍,周长为34,求矩形的对角线长度;

A层学生额外要完成的题目: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和点B的坐标为(-3,0)和(0,4),求由原点O、点A、点B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周长、斜边的高。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基础知识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清律的基础知识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掌握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