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偏爱”不是“爱”

2018-02-25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29期
关键词:共育家园情绪

(济南铁路二七幼儿园 山东济南 250000)

小班幼儿初入园,比起3岁孩童的情绪失控,更让人忧心的是家长的分离焦虑。送孩子时的依依不舍、叮嘱老师特殊照顾,一整天的牵肠挂肚、惴惴不安,接孩子时的嘘寒问暖、“要什么给什么”的过度补偿。家长的焦虑情绪不仅不会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反而加剧幼儿的“入托难”现象。2017年5月份UC大数据调查剖析了中国“焦虑妈妈”这一群体,得出结果:80后妈妈超过90后与70后妈妈,成为最焦虑的人群。昂贵的学区房、子女入学难、老人赡养、二孩压力大等都是加重她们焦虑的因素。除去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近几年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疫苗安全、幼儿园虐童事件等不信任危机又成为焦虑疯长的温床。现行教育升学制度下,“焦虑妈妈”缓解情绪的出口即千方百计寻找老师的“偏爱”,“偏爱”才是“爱”。

幼儿园创始之初就非常重视儿童“自动发展”和“游戏”的作用,强调“教育适应自然发展”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蒙台梭利说过“儿童的自由应以集体的利益作为它的权限,以我们通常认为的良好教养作为它的行为规范。”老师绝不支持冒犯和打扰别人的行为,不允许粗暴和不文明的行为发生,也不是襁褓式的照顾,因为这样的“偏爱”不是“爱”。信任建立,家园共育,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角色的转变,鼓励家长做幼儿成长的“参与者”“促进者”。

首先,相信老师,“孩子,我只能参与你成长,不能代替你长大”。初为人母和幼儿入园的分离难免会关心则乱,反之究其原因:担心则焦虑。担心孩子自理能力差,交往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差,聪明的家长应知其所以然,而防患于未然。做好充分的入园准备,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学会寻求老师的帮助,伙伴之间发生冲突的应对。幼儿园应有必要针对小班新入园幼儿常见问题,通过家长会形式提前两个月给与家长正确的指导,缓解9月开学季家长和幼儿的双焦虑情绪。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个别幼儿的适园期会相对较长,对此情况,家长应该从态度上藐视,思想上重视。寻求科学方法放松幼儿的心情,倾听幼儿的糟糕心情,为其疏导情绪,同时又使幼儿不受家长焦虑情绪的影响,顺利过渡。家长和老师在参与幼儿成长的过程中的“爱”,应该是倾听并适时提出的建议,应该是自主探索失败后的鼓励,而不是一路为你披荆斩棘、遮风挡雨的“偏爱”,给予幼儿情感表达、经历挫折、自主选择的机会,才是最大的保护。

其次,相互信任,鼓励家长做幼儿成长的“促进者”。《指南》中指出“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老师和家长在尊重孩子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积极寻找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并给予恰当的补救才是最大的“爱”。比如某些家长的拒绝面对幼儿语言能力发展迟缓,一味强调客观因素并希望得到老师的特殊照顾,殊不知这样的“偏爱”不是“爱”。父母在其婴儿期家庭教育中的缺位,造成语言发展迟缓的现实。不追根溯源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家长应是促进幼儿好习惯养成的监督者,促进幼儿细腻情感发展的分享者,丰富幼儿语言表达的倾听者,促进幼儿探索发现的见证者。“爱”是老师和家长交流孩子的某些兴趣特长,建议家长为其创造学习的条件;“爱”是老师和家长针对某些孩子的特殊情况达成一致的应对策略,及时反馈效果。尊重差异,并不意味逃避差异,家园共育,相互信任,才能促进幼儿生命力的正常发展。

第三,秉持“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观,达成持久的信任度。家园共育要达到持久的信任度,使家长们摒弃信奉的“偏爱即是爱”的世俗观念,需要家长和老师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首先老师们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修养,关心前沿的教育理念、了解幼儿心理动态,在专业角度给予家长更多指导,从而赢得家长的信任。其次老师们要在细节上体现“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观,在教育行为上获得家长的认同。最后老师还要通过亲子活动、传统节日、家长进课堂、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寻求家长的支持,丰富幼儿的活动体验的同时展示了幼儿在园的学习成果。在教育实践中达到家园共育的目标。家长和老师们通过持久的配合,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

“偏爱”不是“爱”,老师和家长都不应成为孩子们成长的“设计者”,而应遵循其自然规律,刺激生命,引导其自由发展。老师和家长们达成家园共育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相互信任。

猜你喜欢

共育家园情绪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寻找失落的家园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