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空间修复的岛屿型传统村落旅游规划探究

2018-02-24江晨昊洪子臻

绿色科技 2018年3期

江晨昊 洪子臻

摘要:以广西来宾市象州县运江古镇为例,从景观空间、历史人文、自然生境三个视角探讨了传统村落旅游区景观空间的激活和历史风貌的恢复,并从“环岛生境修复”、“地域文化修复”和“社会机能修复”三个层面建立了基于空间修复理念的岛屿型旅游地旅游规划策略,试图探索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并能付诸实践的方法。

关键词:岛屿型村落;空间修复;运江古镇;旅游规划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3-0217-03

1 引言

传统村落作为人类在一定地理空间和一段历史时期的聚居地,其景观空间不仅反应了物质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还映射出聚落空间形态、区域传统文化、经济社会关系和建筑艺术风貌等特点。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现代人类思想的转变,中国传统村落在近几十年的历史时期内经历了断崖式的消亡过程。对于国内许多历史古镇的衰退现状,应意识到这一类古镇的衰退往往伴随着不可逆的产业变革,文章案例运江古镇便是其中之一。

运江古镇因其便利的水运地理区位兴盛千年,也因传统航运的龙头地位被陆上交通所取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外移等各种历史因素而日渐颓败。近年来,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化、多路径化发展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在全民旅游时代背景下的传统村落常常借由旅游开发使其历史文化资源转变成旅游品牌产品而得以保护、发展和传承。因此,本文基于空间重构理念.探讨岛屿型传统村落旅游地的发展策略,提出通过系统开发的模式激活古镇景观空间、恢复古镇历史风貌的方法,旨在为当下的相关类型村镇旅游规划提供参考。

2 基本概况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岛屿是散布在海洋、江河或湖泊中四面环水,高潮时露出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并能维持人类居住或者经济生活的区域。本文所指的岛屿型传统村落,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维持人类居住和经济生产生活,同时具有开发利用条件的村落聚集区域。运江古镇位于广西来宾市象州县北部,地处柳江河与罗秀河交汇处下游,是国内外罕见的水上孤岛古镇。该镇始建于汉代,因地处古代水路节点而出名,是广西有名的商贸重镇,是史上著名的桂中商埠,亦有“柳江名埠”之称,名扬华南的“粤东会馆”坐落于镇中。运江古镇因其相对封闭的岛屿型地理区位,保持着清末、民国初期的商埠建设格局,尚存千年老街,宋代古码头、粤东会馆、壮族始祖甘王祠等景观建筑实体。

古镇环水而立,周边水域生态环境优良,风景优美。古镇中心为一条南北走向的石板老街,长约300m、宽约4m,曲折古朴布局合理,并通过丰富的支巷连接分古镇内的其他景观节点。老街两侧的房屋以骑楼式岭南建筑为主,多为二層,一楼为铺,二楼为居,前店后厨。笔者实地调研发现,古镇内多数景观建筑虽有陈旧凋敝的趋势,但是依旧可清晰辨认出许多店铺商号字样,仅从使用功能角度对镇内建筑进行归类就有客栈、饭馆、百货、酒肆、衙门、学堂等多种类型。几十栋典型南洋风格的骑楼古建筑整齐排列于古镇老街两侧,构成了古镇中心最为重要的景观空间场所(图1)。

3 资源特色

3.1 资源独特,景观空间保存良好

运江古镇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其成为了国内外罕见的水上孤岛古镇,岛屿面积约8万m2。古镇的旅游景观空间虽有破坏的迹象但总体上依旧保有其原真性与完整性,周边水域视角广阔,内部古街空间连续。同时,地域特色鲜明,美学观赏价值高,具有明显的区域锁定效应,旅游开发程度较低,开发潜力大。

3.2 人文深厚,历史文化遗存丰富

运江古镇文化内涵深厚,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留存,保存较为完好,开发利用价值较高。客家文化、壮族文化、船人文化、石刻文化、木雕文化等为古镇的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切人点。

3.3 生境优良,自然人文相得益彰

沿江两岸自然生态环境优良,田园风光、峰丛、历史古建筑以及各种植被分布错落有致,自然、文化、生态均保持完整,三者共同构成岛屿型古镇旅游区的景观空间。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媒介相互交融,互补性强,环岛分布,点缀相得益彰。

4 规划目标与思路

4.1 规划目标

以防洪、生态、旅游、文化等多功能统一为规划目标,通过环岛环境整治和生态堤岸建设,解决当前河堤防洪能力低下、古镇风貌陈旧、环境卫生倒退的不良现状。通过旅游环境开发,净化生态环境、打造水岛旅游区,焕发千年古镇新的魅力(图2)。

4.2 规划思路

4.2.1 “生态保护”与“景观营建”相结合

规划没计应保护生物多样性,强调景观原真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滨水生态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原生景观,展示本地的植物多样性,加强本地野生花卉的栽培,并运用天然材料进行建设,平易质朴,更能显示其地方特色。

4.2.2 “旅游休闲”与“文化创意”相结合

以古镇文化吸引旅游人潮为主题.进行整体设计,风格统一。将运江古镇打造成为具有标志性,地域性的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山水与古镇,相依相偎,有机融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旅游氛围。

4.2.3 “环境重塑”与“记忆传承”相结合

中轴古街及环岛岸线旅游景观带是运江古镇历史、人文、风俗、文明展示的最佳舞台,是古镇发展的见证者。通过对地域历史文化的重新演绎,唤起当地人民对历史文化的记忆和心里的自豪感,通过对环境内的重塑,满足游客及当地人对生活环境的活动空间需求。

4.2.4 强化“岛屿”复合功能

独特的岛屿形态和历史过往印证了滨水区是运江古镇生命的所在这一结论,滨水的特性为古镇提供了灌溉、运输、排涝之利,从现代旅游开发角度亦能作为游泳、钓鱼、赛艇、滑水等水上活动的场地。此外,水道用于人和物的活动也能减缓道路交通的拥挤,成为运输系统的重要方面。因此,强化“岛屿的”滨水区的复合开发特质对于旅游景观规划是决策的关键.也是古镇更新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5 岛屿型旅游地规划策略

5.1 生态互补的“环岛生境修复”

岛屿旅游地不仅具有自然景观、古建民居、地域人文等旅游资源优势,还拥有一般传统村落稀缺的滨水景观资源。对于岛屿型旅游区应注重可持续开发模式的建立,开发中着力避免当地原生生境和本土文化破坏,强调滨水特质的潜力挖掘,合理规划滨水驳岸的类型与功能。同时,实践中强化关于驳岸的规划引导,应以保护村镇原真性,保持河道良好的防洪调蓄能力为出发点。建立多样的驳岸断面形式,将休闲游憩与河道生态环境的建设相结合,建立连续的慢行网络,创造更多的亲水空间。

5.2 文化联合的“地域文化修复”

传统村落因其能给游客带来远离城市喧嚣和回归自然的心理感受,近年来备受人们青睐。究其根本.除了传统建筑景观的物质空间氛围营造之外,传统文化在精神空间的体验才是使人脑思维与场地文化碰撞出场所依恋感的来源。因此规划的建立应从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向强化文化整合及内涵挖掘转变,以各地极具特色的景观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等资源为导向,与自然生态和社会技能相融合,规划完善的多元化产品体系。

5.3 区域联动的“社会机能修复”

加强联动、优化游线,突出打造旅游区对外的空间门户,改变传统观光型旅游市场的“高基本旅游消费、低非基本旅游消费”的消费结构。对内拓宽景区产业价值链、适度多元化,丰富旅游产品、服务的类型,提高景区旅游产品与服务档次,增加景区的综合收益。旅游区在产品设计时应突出古镇的特色性、体验性、文化性。对外实现与周边省市区域联动,构建跨区域大产品,形成区域规模优势,并利用资源优势将景区业务向关联行业发展。通过对景区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调节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关系。

6 结语

旅游规划在传统村落转型过程中的运用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知识活动。不同的旅游规划要有不同的思路、主題和模式,但以人为本的准则始终不变,为旅游者提供功利之外的体验和经历的目的不变。全民旅游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村落旅游规划研究变得丰富,研究和实践最终应引导传统村落建立一种不干扰、不破坏和不污染自然环境的负责的旅游方式,目的是享受自然、观赏自然和保护自然,并通过生态旅游使旅游地的居民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等方面获得一定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李 珩,李丹丹.城市型岛屿生态旅游规划探索一以襄阳市鱼梁洲 总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6(12):70~75.

[2]戴 军,陈 斌.城市湖泊型岛屿旅游生态化开发与规划——以四川 省遂宁圣莲岛为例[J].规划师,2011(8):46~51.

[3]郑文俊.旅游视角下乡村景观价值认知与功能重构——基于国内 外研究文献的梳理[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1):102~106.

[4]吕逸新.旅游生态化与生态旅游建设[J].南昌大学学报,2005(3): 57~62.

[5]李妮娜.广西运江镇“船上人”的身份研究[D].昆明:云南大 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