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肚菌人工培养料优化及田间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2018-02-24万涛吴道

绿色科技 2018年3期

万涛 吴道

摘要:指出了羊肚菌作为一类珍稀药食用菌,在人工栽培方面已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是成功栽培的重复性普遍不高,产量不稳定,一直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栽培。基于此,结合羊肚菌栽培种制种和田间栽培管理环节,针对栽培种培养料原料配比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了以小麦、木屑、麦麸、谷壳等为主的2种高效培养料,同时针对高山地区田间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羊肚菌;人工培养料;配方优化;田间栽培管理

中图分类号:S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3-080-02

1 引言

羊肚菌为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属(Morchella)的一类珍稀食用真菌,享有“世界上最珍贵的稀有食用菌”之名。野生羊肚菌子实体较小或中等,6~14.5cm,菌盖椭圆形至卵圆形,表面有许多小凹坑,小凹坑不规则形至近网形,蛋壳色.棱纹色较淡,不规则地相互交叉,因其菌盖似羊肚而得名。羊肚菌作为一种野生珍稀的药用菌,含丰富的人体必需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及20余种氨基酸,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口[1,2]。羊肚菌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市场上,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此,研究者针对羊肚菌制种环节及田间栽培管理技术开展了研究。

2 试验地点概况

本试验研究地点室内部分在重庆市九龙坡区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微生物室进行,田间栽培在重庆市城口县东安镇密水村高山栽培试验地进行。城口县年平均气温仅13.8℃,年日照时数1534h,年均降水量1261.4mm;高山栽培地区温度更低,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80%。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菌种

羊肚菌(Morchella sp.)YK164菌株,分离白城口县东安镇密水村采集的高山野生羊肚菌,室内控制条件下可产生少量子实体,菌株保存于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微生物室。

3.2 试验材料

试验仪器: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电子天平等。

供试原料:小麦、木屑(园林植物废弃枝干粉碎而成)、麦麸、谷壳、KH2 P04、尿素、田园种植土等。

3.3 试验方法

培养料配方优化:在查阅相关培养材料文献的基础上[3,4],结合羊肚菌自身的生长习性和前期试验总结,按照不同比例搭配供试原料,装瓶灭菌接种后在相同实验湿度( 23~25℃)和遮光条件下进行培养,对菌丝在菌种瓶里的生长速度、菌核密度进行统计和比较。

配方1:小麦70%,木屑20%,谷壳5%,田园种植土3%,KH2PO41%,尿素1%;配方2:小麦75%,木屑15%,谷壳5%,田园种植土3%,KH2PO41%,尿素1%;配方3:木屑70%,麦麸20%,谷壳5%,田园种植土3%,KH2P04 1%,尿素1%;配方4:木屑75%,麦麸15%,谷壳5%,田园种植土3%,KH2PO41%,尿素1%。田间栽培技术总结:查阅已有的羊肚菌人工栽培文献资料,同时结合城口高山试验地的具体情况特点,总结适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一套田间栽培管理技术。

2 结果与分析

3.1 人工培养料优化

室内栽培种培养期间,研究者定期测量羊肚菌人工培养料中菌丝的生长情况,菌丝长满全瓶后计算菌丝生长速度,并统计后期菌核密度,结果如表1。

结果表明,羊肚菌菌丝在4种配方的培养料中均可正常快速生长,且都能形成较多的菌核,说明这4种培养料均可作为试羊肚菌栽培种的优选培养料。其中在以75%小麦和15%木屑为主的配方2培养料中:羊肚菌菌丝生长最快,形成菌核密度大;以70%木屑和20%麦麸为主的配方3培养料中:羊肚菌菌丝生长次之,形成菌核密度大;以75%木屑和15%麦麸为主的配方4培养料中:羊肚菌菌丝生长最慢,形成菌核密度较大。根据实验结果,优化配制的配方2和配方3的两种栽培种培养料可作为的高效、经济的羊肚菌人工培养料。

3.2 田间栽培技术

研究者在查阅已有的羊肚菌人工栽培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城口高山试验地的具体情况,初步总结1套适用于当地羊肚菌栽培的田间栽培管理技术,主要包括整地、搭棚、下种、浇水、病虫害防治等。具体操作的时间及次数,内容如表2。

4 讨论

对于羊肚菌的人工栽培,其中不乏成功的实验.但是重复性普遍不高,产量不稳定。羊肚菌人工栽培受菌种退化、培养料差异、田间栽培管理技术及生产成本等方面的制约,一直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栽培[6-7]。近年来,四川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内容涉及栽培品种、菌种培育、场地选择准备、播种、水分管理等技术环节与技术要点[8]。

羊肚菌栽培种菌丝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碳源、氮源、pH值等。培养料对菌丝的生长速度、菌核形成时间与数量、大小有影响,而增加培养料的营养成分不一定促进菌丝生长,且促进羊肚菌菌丝生长的营养成分也不一定促进菌核的形成[3,4]。因此,本研究在考虑培养料养分组成的基础上,筛选了以小麦、木屑、麦麸、谷壳等为主的2种培养料;其中,试验使用园林植物废弃枝干粉碎而成的木屑,也可以达到很好的培养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培养料成本,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此外,由于在田间栽培中,温度、光照、水分、土壤条件等都会影响羊肚菌子实体的形成,因此本研究在参考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高山地区田间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总结,包括整地、搭棚、下种、浇水、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技术措施,为羊肚菌高山地区人工栽培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李 华,包海鹰,李 玉.羊肚菌研究进展[J].菌物研究,2004,2 (4):53~60.

[2]杜习慧,赵 琪,杨祝良.羊肚菌的多樣性、演化历史及研究进展 [J].菌物学报,2014,33(2):183~197.

[3]赵春燕,孙军德,李敏,等.培养条件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J].中国食用菌,2005,24(1):15~17.

[4]赵丹丹,李凌飞,赵永昌,等.尖顶羊肚菌人工栽培[J].食用菌学 报,2010,17(1):32~35.

[5]陈 杭,郑林用,赵艳妮.我国羊肚菌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应用[J]. 中国食用菌,2014,33 (2):7~9.

[6]才晓玲,何 伟,安福全,等.羊肚菌分子分类及人工培养研究现 状[J].大理学院学报,2013,12(4):44~47.

[7]熊 川,李小林,李 强,等.羊肚菌生活史周期、人工栽培及功效 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2015,34 (1):7~12.

[8]陈 影,唐 杰,彭卫红,等.四川羊肚菌高效栽培模式与技术 [J].食药用菌,2016,24(3):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