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茨威格短篇小说的风格变化探究

2018-02-24李言熙

青年时代 2018年35期
关键词:茨威格战争

李言熙

摘 要:奥地利文学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两篇名作《看不见的珍藏》和《象棋的故事》都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体现出战争中人的心灵或被动或主动地遭到无情的摧残,表达了对战争的强力批判和对人民的深厚同情。但两部作品在写作手法和情节设置上有着极大区别,前一篇小说充满讽喻,观点鲜明意味隽永;而后一篇大胆直白,犀利疯狂却徘徊不前。这种变化透露出了茨威格自身在战争中的痛苦和矛盾和其最终走向迷失的过程。

关键词:战争;茨威格;看不见的珍藏;象棋的故事

一、《看不见的珍藏》

小说中的林务官先生一生热爱收藏名画,晚年不幸失明。战争中无情的通货膨胀摧毁了这个普通的家庭,迫于生活的压力,他的家人不得不靠变卖画作来维持生活,林务官先生对此却毫不知情。R先生远道前去拜访,本想骗取林务官的藏品,却被他的痴迷所感动,转而心甘情愿地完成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林务官先生自豪地向来客展示他的每一幅看不见的珍藏,并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独自享受着他那虚妄的幸福。在这样一个短短的生活片段中,茨威格没有从正面极力渲染马革裹尸的残忍战争场面,也没有流于俗套地描写林务官先生一家因战争流离失所的艰苦生活。他勾勒出的是普通人在战争巨轮下被践踏的心灵。他的文字不追求场景环境的渲染,情节也并不复杂,却以对内心的发掘来映射现实社会的残酷。

当生活的现实出卖了他对理想的追求,他那执着的坚守就愈发显得苍白无力,而先生却并不自知。正是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美好在激烈碰撞之下显示出宛如云泥之别的反差,才使文章更具有独特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也是当时的欧洲在资本主义的长期侵蚀下人文情怀回归的一个侧影:视精神高于肉体,视独立自由高于物质财富。对人的心灵的摧残远比肉体的死亡要来得痛苦。当后期的垄断资本主义走向极端,人们在铜臭的包裹下显得愈发孤独,资本不仅剥削人们的劳动和体力,更是在精神上将人们压迫到窒息。在普通大众仍然醉心于追求无尽的财富以致发动战争之时,知识分子已经陷入了苦闷的境地。他们于是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人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小说中林务官先生的珍藏早已被变卖一空,他心中的财富不过是空想的虚幻,或者说,是我们认为的虚幻。当芸芸众生在街道上匆忙,我们所追求到的所谓物质财富难道就是真实的吗?快乐其实是主观享受,作者对于诸多沉湎于物欲而道德败坏心灵空虚的人们,感到悲哀和无奈。

在这则小说中,作者借用R先生这样一个狡猾无耻的商人视角详细记叙了林务官在无知中享受余生的悲慘画面,先生内心越是热情洋溢醉心收藏,他周围的世界便越是显得残酷。作者使用衬托渲染,隐射讽喻的手法极大提升了文章的艺术价值。但本文除了构思新颖,和传统的写作并无太大的区别,对读者的冲击力也欠佳。究其原因,还是要回到茨威格当时的人生阅历和心理状态。

茨威格出生在富裕的犹太家庭,受过良好教育并曾周游世界,长时间接受上流社会的文化熏染。直到大学期间,他才有意识地深入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苦难。并且茨威格少年得志,中学时便在报刊上发表诗歌小说,大学时便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可以说,在创作《看不见的珍藏》之前,茨威格一直浸润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并未经历过巨大的苦难。而他对社会的感知也许还仅仅停留在表面,仍局限于用社会上层的视角来窥探与自己毫不相干的社会底层。他醉心于对苦难的玩味,对资本和战争展现象征性的批判,对底层民众表达仪式性的同情。却始终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自己描绘的是怎样一种悲哀。这些更为深层次的情感,还要等到多年之后才会在其作品中充分展现出来。

二、《象棋的故事》

《象棋的故事》创作于1941年,是茨威格的绝笔小说。它讲述了在一艘由纽约开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远洋客轮上,名不见经传的B博士同世界象棋冠军琴多维奇对弈的故事,由此引出B博士惨受纳粹精神折磨并只能靠一本棋谱度日的经历,控诉了法西斯对人性的摧残。文中的B博士因掌握秘密文件被纳粹逮捕并关押在一个狭小的酒店房间里,他并未像集中营里的犹太人一样受到拷打和酷刑。恰恰相反,什么都不会在他身边发生。在一片虚无中,纳粹企图让B博士在思想上窒息,在精神上被腐蚀。后来,B博士意外偷得一本棋谱,他自己和自己对弈,只为保持神智的正常运转,但这反而加重了他精神的分裂与癫狂。

从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委婉的讽喻批判,而是波涛汹涌的正面抨击,力量与强度都远超以前的作品。作者极力塑造了B博士从一个精明的知识分子异化成一个神志不清的精神病的形象。在炉火纯青的心理现实主义运用之外,茨威格还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物的内心刻画成一种无理性的变态的激情,看似冗长却直达读者的心底。

值得注意的是,在故事高潮部分激烈的矛盾冲突后,文章末了却相对归于平和。甚至反而以琴多维奇的蔑视和自大作为结束。在B博士赢得一场激动人心的胜利之后,不可一世的琴多维奇并未像读者所想那样遭遇滑铁卢。最后一局对弈中,B博士恢复神智主动认输,他意识到自己不该继续下棋并悄然离去。为什么博士再也不下棋?为什么在先赢一局后要主动认输?为什么输掉一局的琴多维奇到最后仍然高高在上?作者如此设置其实别有用心。

如众多评论家所言,琴多维奇是专业化的怪才,代表了工业分工社会下的异化人格;而B博士则是受尽迫害怀揣人道主义精神的知识分子。他们分别代表着两种文明,两种不同的未来道路。在茨威格的精心设计下,知识分子看似占尽上风,却在末了败下阵来,就是说这场两种文明的对垒的胜负还未可知。知识分子式的文明道路在赢得众人的支持后还是未能成功,也许作者在极力批判现实的同时也倍感迷茫,来路到底该去向何方?

从茨威格的人生轨迹来看,他在1934年被希特勒驱逐,离开奥地利迁往英国,又先后到过法国,美国,阿根廷和乌拉圭,并最终在1941年定居于巴西。而在这期间,希特勒进行法西斯专政,西班牙内战爆发,二战愈演愈烈,同时茨威格的好友高尔基和弗洛伊德也先后辞世。一方面是流离失所,家国沦陷;另一方面是旧交逝去,知音难觅。茨威格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无可奈何地陷入了孤独和迷茫。法西斯在世界范围内横行,就连巴西似乎也免不了遭受荼毒,这种大势已去的无力感,更使茨威格的笔触变得犀利甚至疯狂,他只有借助笔头上的宣泄才能缓解内心浓烈的不安。而这种种焦躁的情绪,到晚期逐渐演变成对自身定位的迷失和对自己思想的怀疑。

茨威格的反抗精神是作为智者在感受到纳粹专制压迫下自然生发的人道主义精神本能,资本主义痴迷于金钱和物质,他便要提倡情怀和精神;法西斯主义主张集权和统一,他便要促进自由和开放。但作为时代的先觉者和先行者,没有先知能肯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一些我们在当今奉为圭臬的金科玉律,在百年前就可能只是稀奇古怪的痴心妄想。我们有理由认为,茨威格在文章结局的种种矛盾和悬念设置,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他自己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内心的挣扎。

文中几乎所有人都痛恨傲慢的琴多维奇,如果能够打败他简直是大快人心。但是在名誉的诱惑和旁人近乎狂热的激情的压力下,棋艺高超的B博士没有迎合围观群众的理想当然。现实中,作者作为时代的旗手也没有盲从世人的心理期待,而是在狂热中保有一丝警惕。这恰恰反应了茨威格作为智者对于自身甚至时代的怀疑和挑战:他不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也没有武断地做出定论,而是在抨击旧的社会方式的同时,保留了一份理性思考的余地。

智者走在时代的前列往往会更加痛苦,茨威格看到了人类社会的不幸,却又深陷于无法挽救的无力之中。随着他的思想日趋精致与成熟,他的迷惘与痛苦也达到了顶点。

三、结语

本文选取了茨威格两篇具有代表性的反战小说——《看不见的珍藏》和《象棋的故事》,通过对比探讨了茨威格心理的变化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茨威格混迹于上层社会,也从未经历过战争的苦痛。他站在高处俯瞰民众,一览无余却体会不深,只是受到了象征性的触动。而到后期自己成为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一员,他的认识便愈发深刻且犀利了。茨威格本来不愿参与政治,但内心的高尚情怀不允许他这样做。面对全世界战火的延绵,自己却在异国他乡孤立无援,他只好把内心的无力掩盖在激烈的文字之下,因此对战争的批判也变得异常凶猛。但同时法西斯正如日中天,以至于似乎主导了世界的潮流,茨威格心中的不安和怀疑也就愈发强烈,他不禁要问:这个世界到底该走向何方?他越是富有智慧就越是怀疑自己,就越是得不到答案。就这样,在疯狂,无力,疑惑的冲击下,他的思想变得矛盾并陷入了迷失。1942年,在自身的迷惘和时代的重压下,一位智者选择了自杀,这不能不让人发出沉痛的叹息。

参考文献:

[1]Hans, Arens. Der gro?er Europ?er Stefan Zweig. Frankfurt: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81.

[2]Richard, Friedensthal. Stefan Zweig, Briefe an Freunde. Frankfurt: Fischer Verlag.1978.

[3]斯蒂芬·茨威格:《斯·茨威格小說选》。张玉书。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年.

[4]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张玉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猜你喜欢

茨威格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谁是战争的幸运之子
他们的战争
国籍与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