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流·碰撞

2018-02-24韩涛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韩涛

【摘要】数学课堂之中通过展示交流,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赋予学生交流碰撞的机会,给出一方施展才华的舞台,实现了知识的增厚,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生成,交流与碰撞使数学课堂真正达到灵动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 交流碰撞 灵动高效

托尔斯泰说过:与人交流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交流是人类传递信息、融洽情感、碰撞思想的途径,正是因为有了交流,才使得社会变得开放,得以不断发展。小学数学课堂离不开交流与碰撞,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实现信息的传输与思维的碰撞。然而,在数学课堂中仍然有少数教师专注于开展单向传授教学,师生之间缺乏一定的互动交流,课堂气氛沉闷,缺少活力与生机。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让交流与碰撞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主旋律,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提供展示的舞台,促进碰撞的力度,使数学课堂在交流碰撞中灵动高效。

一、营造氛围——激交流之情

教学应当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交往,而不是单向的信息传输,有效的课堂要求学生主动交流,积极踊跃地与他人交往,或眉目传情,或言语交谈,或肢体合作。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交流,必须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提高学生交流的热情,促使学生乐于交流。

良好的交流氛围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心情舒畅,行动自由。为激发学生主动交流的欲望和激情,我们要创设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诱发学生思考,催生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一吐为快的迫切愿望。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中,在复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后,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个圆柱体说:“这个圆柱体与刚才的长方体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你们猜测一下它们的体积有可能相等吗?”“它们的体积可能相等。”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体积相等。“你们谁有办法验证给大家看呢?”我继续追问,以激发学生交流,“圆能够转化为长方形,我想圆柱也能够转化为长方体。”学生在讨论中发现可以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我在表扬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后,给学生提供了学具,同时对学生说:“请同学们亲手操作,看看谁能发现圆柱和长方体之间的变化关系?”学生亲手操作,将圆柱切分拼成长方体,在学生充分操作观察之后,我组织他们交流:“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一定有许多发现,谁愿意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分享?”我话音刚落,学生一个个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急于将自己的发现与大家交流。宽松的对话空间,自由的操作环境,营造出良好的交流氛围。

交流是一种情感的交往与碰撞,良好的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互动的情绪,促进学生交流的主动意识,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乐于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激情飞扬。

二、搭建舞台——增交流之机

展示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就要主动让出位置,给足时空,赋予学生交流碰撞的机会,给出一方施展才华的舞台。少数教师喜欢唱独角戏,把课堂当作自己一个人的舞台,不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不为学生搭建交流的舞台,这样做的后果是束缚了学生,抑制了学生发展。睿智的教师懂得退居幕后,善于拓宽交流渠道,给学生增加交流机会,让学生成为舞台主角。

笔者在数学课堂中经常为学生搭建展示舞台,创设交流机会,从小组交流到大组交流,再到全班交流,让他们充分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交流自己的思想观点,从而在交流中实现互补共生。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一课中,以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的方式教学,是组织好学生的交流活动,笔者首先让学生分组合作:用若干个l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观察比较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操作、观察、交流,在小组交流后,我又邀请小组代表给大家汇报发现。在整堂课中,笔者以学生为主体,除了操作就是交流,也很少打断他们的交流,把交流的时间留给学生,笔者只是为他们的有效交流铺路搭桥,在一旁耐心倾听他们的陈述,共同分享他們的成功与喜悦。

交流是两个心灵之间的碰撞,交流可以让双方实现分享,获得共赢,教师在课堂中要努力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提供互通有无的机会,在丰富的交流中得以共同成长。

三、激励碰撞——促交流之效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钢钎与顽石碰撞会奏出一首力的歌曲,人与人的碰撞会擦出思想的火花。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关注学生交流的外在形式,更要关心学生交流的质效。课堂交流不在于交流的频率,而在于交流的效度,我们不能光看外在的热闹,更要看学生思维是否发生碰撞,审视学生内在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笔者在数学课堂中不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同时引导激励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在激烈碰撞中高效交流,在个性张扬中实现情感的共鸣,心灵的交汇,思想的交融,快乐的分享。例如,在教学《树叶的比》一课中,在学生对各种树叶充分观察之后,笔者让他们畅谈观察后的想法,有的说:“树叶形状不同。”有的说:“树叶大小不一样。”还有的说:“树叶颜色不同。”看到多数学生仅能从表面做出阐述,笔者对学生说:“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树叶,看看能否用数学的方法研究、比较树叶的形状?”经过点拨,有的学生说:“可以量出树叶的长和宽进行比较。”有的学生说:“可以算出每片树叶长和宽的比值来比较。”就这样,学生被引入“树叶中的比”这一主题的探究,学生经历了充分的实践操作后,笔者再次引领学生展开数据分析,在激烈的碰撞交流中,学生从各组比值中发现树叶的形状与比值的关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交流使得学生借助他人力量补足自己短板,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激励学生交流,促进学生碰撞,可以通过自己的抛砖引玉,或者适当进行“煽风点火”,扩散交流范围,提高交流温度,让学生畅快淋漓的交流,兴致盎然的碰撞。

四、引导反思——提交流之境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认为:“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反思是学生提升学习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自己的交流过程,总结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得与失,可以不断积累交流经验,提升交流的境界,为以后的有效交流奠定基石。

在每堂课教学结束前,笔者还引导学生回顾、交流整个研究过程,反思探究中的得与失,学生在交流中获得经验与思想的提升,懂得交流中既要善于观察又要善于思考,这样才可以收获更多。在教学《解决问题的测量——假设》一课中,笔者在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假设法解决问题后,组织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畅谈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合作交流的经验,反省自己在交流中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固执己见,只知道强烈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对别人的观点置之不理,甚至与他人出现激烈的争执,导致交流中断,出现不欢而散的结局。也有学生在回顾中说道:“交流中自己缺乏主动性,只知道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观点,不善于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缺少和他人的有效辩论。”学生通过反思性交流,懂得在交流中既要尊重他人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又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勇于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质疑,这样才会获得更多的发现,如此交流才是最为深刻而有效的,才会不断完善与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交流的艺术是听和被听的艺术。”交流的最高境界是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既做一个耐心的听众,又当一名勇敢的演说家。反思可以让学生掌握交流的方法,提高交流的艺术,真正在交流中实现心与心的交融。

新课程呼唤交流与碰撞,交流如同师生之间架构起的桥梁,使得师生彼此走得更进,交流让师生互动,碰撞使思想深刻,交流让数学课堂更具活力,交流与碰撞实现了知识的增厚,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生成。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