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8-02-24宗菁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教学效果小学数学

宗菁

【摘要】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掘和运用,主张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将教师的教学落实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敢于质疑、善于提问上。通过学生个体活动、小组讨论、全体交流的交替协调,让学生能够直接参与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发展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尤其是对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 教学效果

随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深刻认识到:唯有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主动提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时候,学生的主体思维才是真正被启动了,才能够促进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营造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首先应当营造合力的课堂环境,可以把学生按照学习能力的强弱合理搭配,组成学习小组,教师尽量避免充当“裁判”的角色,而是应当以学生的伙伴、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学习小组当中参与讨论、交流,这样缩短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师生之间更加亲近,学生的胆子不断增大,敢于提出一些以往不敢提、不愿提、不会提的问题了。同时,还要注重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允许学生犯错、争论。教师要改变所谓“严师出高徒”的陈旧观念,要把微笑带入课堂,用富有感情魅力的教学语言、眼神、表情、手势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比如在教学圆锥相关知识的时候,先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自主探索,再让学生表达探索的结果。当学生汇报圆锥高的特征时,有的说“只有一条高”,有的说“有无数条高”。教师并不急于决定出谁说的对,而是各种标牌展示在校园里。

这就是“规则下自由”的力量,每个举手投足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每处的小小生命力都彰显它的独特魅力,花圃、草坪、小农庄、墙壁上、角落间……瞧!每面墙壁都会说话,每棵花草都能育人,就连洗手间也美丽花开。每一个江帆学子都将校园当作家园用心建设,用爱经营。

三、“教育‘养成记”的课程评价

我校制定并实施好习惯评价体系,围绕“教室里的自信心、餐厅里的优雅行、洗手间的公德心”等话题,诠释“学生如帆”江帆学子素养守则,具体围绕“会整理、懂礼貌、讲诚信、守规则、知感恩”五个核心词,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养”需要过程。我们采用全员评价,根据“学生好习惯评价微积分卡”所列的评价维度和要素表现采用星级评定;对学生的好习惯素养进行量化评价的同时,还结合好习惯综合评语对学生予以整体的好习惯素质描述。评语充满人文精神,既充分肯定学生现有的好习惯品质,又指出其成长过程中有待改进的好习惯素养,并指明努力的方向。学生期末的好习惯总评与日常的好习惯评价有机结合,校园“一帆”智慧果、“一帆”优雅果、“一帆”健康果……应运而生。

把学科的力量引入活动,伙伴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次次定格为生动、有趣。既有温暖的儿童“现场”,又有真实的儿童“在场”。瞧,春来了!新鲜的绿意里,似乎有香甜的味道快乐地传播着。伙伴课程就像花丛中的小精灵,每一处新鲜,灿烂明媚,如歌如画,都激发着江帆学子的欢乐。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提出相关的论据。赞成一条高的学生会说“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线段只有一条,所以只有一条高。”这时,教师也不进行肯定,而是笑着请学生继续。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拿出学具边演示边表达出不同的看法:经过圆心延长直径,再从顶点引出一条与直径平行的线,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所以认为有无数条高。教师不但不反对,反而指出他有独特见解。大家各抒己见,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正确。此时教师让学生们对课本中“高”的概念进行重新解读,并结合课件动态展示,随后统一思想。

二、夯实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学生有了较为扎实的数学知识基础,教师才能更为高效、快捷地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的认知水平,在新旧知识的关键处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密铺时,学生在建立了密铺的概念后,通过对平行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的拼铺,在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就会冒出“怎样的图形能密铺?”“密铺的条件是什么?”等一系列的问题。随着探索的层层深入,学生发现能密铺的图形和不能密铺的图形的关键处在于拼在一个顶点处的这些角能拼成360度。学生的脑海中又会冒出“这些图形的角跟360度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把四边形不同的四个角拼在一起就能满足密铺的条件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周角的概念、四边形的内角和、正五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都紧密联系,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就是能提问题,会提问题的基础。

夯实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能使学生熟练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观察、比较、辨析、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围绕新知识的核心内容和重点难点,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当然,问题的提出不仅要在教学过程的开头,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要不断提出新的问题,环环相扣,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深入发展。提问有很多技巧,要指导学生针对容易产生的模糊认识,由学生自己去辩证、思考、解惑,或者抓住理解有困难的难点形成提问的坡度,让学生掌握问题的精神实质。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提供学生问题意识的条件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天性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抓住学生在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疑问,加以启发引导,给学生提供问题意识的条件,启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比如在教学比例尺的时候,上课伊始就让学生动手画长9米、宽6米的教室平面图,学生们会纷纷陷入困惑,当学生都说纸不够大不能画的时候,教师出示标有比例尺1:18000000的旅游地图,让学生产生新的疑惑:祖国这么广阔的土地是如何画到地图上的?通过画平面图、观察旅游地图,学生产生疑问,也就形成了探究的心理意识,这种心理意识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1)这张地图究竟缩小到了原来的几分之几?(2)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有多少?(3)比例尺表達什么意思?(4)比例尺在地图上有什么用途?这样,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当中,运用数学的眼光进行观察、思考,增强了问题意识,把学生一步步引向学习目标,亲历探究过程。

研究表明,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必须有可供思维研究的材料或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条件让学生生疑,学生有了疑难问题,就能启迪学生分析问题,进入向未知境界探索或者将已有知识升华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其积极思维。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时候,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出示6只可爱的小白兔,吸引了学生,接着就要学生从左到右反复地数出6只小白兔,只要求学生报出你数到了几,教师就能够马上说出学生是数到了第几只小白兔,学生继续报数,教师不断猜中,学生产生了好奇心,这时,学生就会思考“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猜中的?”“我报的数和6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呢?”“我学会了是不是也能这么厉害呢?”等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在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创设的情境下,让学生具备条件去思考,并且层层问题贯穿了整个课程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问题意识是数学的核心意识,是教学思维的动力方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数学教学中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教师要抓住时机,采用恰当的方法,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展思维、提高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教学效果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