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2018-02-24杨爱萍

新课程(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教导实效性德育工作

杨爱萍

(晋源区教育局,山西 太原)

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施对中学生未来的全方位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这项工作的实施意在有目标、有策略地对中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水平以及心理素质等进行干预,发挥正面积极的引领作用,最终培养并发展中学生的优良品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育人为基本原则,探讨高效率、高水平的新型化德育教导方式。

一、中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1.中学德育工作缺乏可操作性,组织不健全

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施开展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为部分学校在进行德育教导工作的同时,未根据中学生所具有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相应心理素质所能接受的教育水平等因素予以综合性考虑,导致中学德育工作整体计划不能真正意义上落实于实际教学工作中,反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中学生部分群体的德育教导水平。德育工作组织的不健全也是德育工作开展时的首要制约因素,不能实现德育教导工作与实际生活步伐的有效结合,中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中德育相关的实际问题时,导致中学生的德育素质得不到有效调整。

2.中学德育工作缺乏层次性,工作经验不足

部分中学生在面对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时,看待问题缺乏全面性,不能实现点与面的有效结合,分析事物带有片面性。对于这一现象,中学教育工作因缺乏层次性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对德育素质的掌握不够深,中学生生活历练不足,其理解能力以及感受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德育工作需要重新定位于整体形势下,在学生个体与学校整体的工作中确立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中学德育教导在工作经验方面也受到一定阻滞,并且伴随个性品质的发展,对传统知识文化、品德素质的学习不够全面系统,在学生工作中也不能发挥正确的引领作用。

3.中学德育工作缺乏合力,职责落实不明确

受到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大家普遍认为中学德育工作就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品德素质的教导工作,而忽略中学生德育的培养是受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部分学校对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缺乏合力,仅仅把其作为一项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工作交给学生管理部门处理,而学生管理部门则把这项任务交给与学生学校日常接触最多的班主任以及思想品德课程授课老师处理,缺乏共同重视。最终在这一流程中,中学德育工作实际的职责落实则不明确,并且不能实现齐抓共管。

二、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德育工作的内容也随之更新,若依旧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则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因此,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实现学校德育工作与思想内涵双方面的统一认识。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并且这一项目的有效性也不能在短期内凸显出来,工作的好坏难以体现,效果也并非立竿见影,故而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至关重要。在新教育理念下的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中学德育素质教导需进一步深入。

2.增强育人效应,扩大主渠道阵地

增强育人效应作为该项工作的重点应不局限于学生本身,更应强调的是学生所处的环境。部分家长始终不重视德育工作,只认为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在学校取得优秀成绩是重中之重,德育是可以自然而然形成的,不需要加以干预,好与坏的程度相差一点也无大碍。因此,德育工作虽然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仍有待增强。扩大主渠道阵地需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多层次共同努力,从而更好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

3.建设师德教风,形成多方面互促

中学德育教导工作长期以来相对于其他方面的工作岗位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德育工作队伍的稳定性较弱,部分队伍成员的个体素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德育工作管理人员只是兼职教导学生思想品德,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等其他琐碎事务上。并且部分新进教师对于传统师德教风的领悟不够透彻,加之经验不足,很难在实际问题中给出正确合适的引导,因此,提高认知,多方面促进,高理论学习德育知识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任务。

总之,中学生的德育教导工作以开设思想品德课程为主,使得德育渐渐成为一项远离实际生活而仅仅停留于课本文字层面的内容,课程化、格式化的德育灌输,中学生缺乏实际生活中对德育意义的真实体验。因此,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要切实深入地做到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增强育人效应,并建设师德教风,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家校结合、生活渗透等多元化教育方式,充分挖掘实际意义上加强德育观念的有效途径,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教导实效性德育工作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我想要的教导
撒谎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老少互动 提升关工委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