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段六式”: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小组评价新策略

2018-02-24张达福

新课程(中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组员名著内容

张达福

(杭州市袁浦中学,浙江 杭州)

一、“三段六式”评价的触发与含义

一次上《繁星·春水》的名著导读课,笔者尝试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作品中的经典语段进行诵读。惊讶的是,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整个过程学生不仅诵读的质量高,而且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到位。这让笔者心中一直存在“名著阅读怎么评价”的疑惑豁然开朗,也为笔者的名著阅读评价策略尝试打开了一扇窗。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三段六式”的评价策略逐步形成。

“三段”,即初中七、八、九三个学习年段。“六式”,就是根据学生语文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对初中必读名著进行分类整合,用“诵、演、述、赏、感、测”六种方式进行阅读评价。

二、“三段六式”评价的策略

(一)诵:就是根据著作内容有感情地诵读

七年级新生表现欲强烈,以口头表达为主的“诵”容易入手,深受欢迎。《繁星》《春水》大部分内容由简短的诗化语句组成,语言生动,意境优美,适合学生诵读。

1.评价策略

首先,每位学生在阅读完著作之后自由选择一节或多节进行有感情的诵读。然后,小组个人轮流诵读,组内推选出两位优秀的组员准备班级诵读比赛。接着,5个小组选出的10名同学进行诵读评比,裁判为语文老师和各小组推荐1名裁判,每位同学诵读完之后台下同学都可以自由点评。最后,5个小组分工合作,共同选择一篇或多篇诗歌进行集体朗诵,然后进行全班评比。比如班级“时之沙”小组成员节选了《晚祷》的几个小节作为诵读内容,然后协商出了独诵和合诵的诗句,并按照组员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工。试读几遍之后登台朗诵,最终获得了这次班级小组朗诵比赛的第一名。

2.预设目标

(1)熟知作品内容:学生在选择诵读材料和诵读过程中,相当于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又复习了著作的主要内容。

(2)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学生适时进行圈画和标注,明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语速。笔者为此制定了统一的个人和小组竞诵评分标准,既给学生以朗读指导,也为个人和小组评分提供了具体依据。

(3)激发名著阅读兴趣:每个步骤小组中个人的展示分数、点评分数和小组整体展示分数将计入小组总分,并纳入学校的月度评比,多样的“竞”和“评”,让学生阅读的动力和兴趣得以激发。

(二)演:在“诵”的基础上,“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热度,为更进一步把握作品的主题做好铺垫

《朝花夕拾》《伊索寓言》两部作品章节内容较短,适合把单篇内容改成表演的剧本。

1.评价策略

“演”主要以改编名著章节进行表演,表演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个过程伴随着师生的即时评价。“演”的前提是剧本改编,学生在仔细研读相关篇章之后,首先进行情节重组、编写剧本,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小组采取分块合作改编,有的采取集体改编。然后5个小组都根据组员特点分好角色进行了剧本展示,展示之后师生主要针对小说内容和人物形象塑造进行评价,以《朝花夕拾》为例:

在学生阅读原著的基础上,我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范爱农》分配到 5个小组,并要求尽量减少旁白的内容。由于这些作品叙事的连贯性不强,学生只有细读原著才能对作品情节进行加工组合。例如作品《无常》中主要是描述性的语言,不适合表演。领到任务的小组就制作形象的道具,安排了三位同学进行表演。他们采用“第一人称”方式进行自我介绍,并配上逼真的表演,把不同的“无常”表演得栩栩如生。

每个小组展示之后,台下同学按点评的重点进行了中肯的点评和评分,分数也同样计入个人和小组的总分纳入学校月度评比。

2.预设目标

(1)提升学生对作品信息的整合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把作品改编成剧本这一过程中。

(2)学会抓住作品主要情节品析人物形象:要把“戏”演好,首先得入“戏”,入“戏”就要入“文”,了解人物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背景才能把人物表演到位。

(3)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演”就得“说”,每部作品体现的都是一个立体的社会,人物的对话就是个性的体现和智慧的较量。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诵”和“演”是七年级孩子最喜欢的名著阅读评价方式。只要孩子们喜欢,名著阅读与孩子们的距离就近了。

(三)述:就是以概述、复述、创新复述等多种形式叙述著作主要内容

八年级学生叙事趋于条理,善于表述,喜于创新。《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这两部名著叙事性强,而且线索明确,情节紧凑,适合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按照记叙的要素,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1.评价策略

高效复述是我区“高效阅读”实验的重要部分,笔者也进行过尝试,所以在操作时轻车熟路,引领学生掌握了概括复述、原文复述、创新复述的一些基本技巧。在阅读名著之后,学生按小组自由选择复述的方式,进行有个性的“述”。

以《骆驼祥子》为例:小说《骆驼祥子》主要人物有祥子、虎妞、刘四爷、小福子等。在故事复述时,有小组选择了主角祥子进行概括复述或原文复述;有小组选择了虎妞、刘四爷、小福子其中一个从侧面来复述祥子一生的遭遇;还有小组不选择人物,而选择了“人力车”的角色来进行创新复述主人公的经历……为了很好地复述,学生会多次审视小说的主线和人物经历,小说的两个关键的要素“人物”和“情节”,也在这一过程更加明晰。

“述”的环节,小组活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选好复述任务之后,组员先理清思路,然后组员相互复述。第二阶段是小组推选出优秀组员参与班级的复述评比,展示时可以一人或多人合作复述,有个别小组还采取了“述”与“演”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作品情节。

2.预设目标

(1)学会抓“线索”理清作品脉络:“述”要完整就得明确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根据作者思路一贯而终;如果是游记就要抓住游踪按顺序分点概述。这也让学生领悟了阅读作品要有纵观全局的意识。

(2)提高联想和现象的能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在创新复述阶段,就得根据原著进行多角度再三品读作品,思维就此得以打开。

(四)赏:就是摘取著作重要情节、主要人物、生动语句等进行赏读和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方式日趋严谨,对于文学作品有较成熟的品析能力,适合阅读内容丰富、主题鲜明,个性独特的长篇小说。《水浒传》《简·爱》两部小说构思巧妙,人物个性鲜明,语言匠心独具,适合学生选择角度进行品析。

1.评价策略

“赏”是名著阅读层次开始深入的一个转折点,对学生的作品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熟知著作内容和中心,才能做出准确的赏,“赏”的内容多样,可以是个性鲜明的人物、独具特色的语言、新颖别致的结构、深刻感人的主题等。

以《水浒传》人物赏析为例:《水浒传》108将人物繁多。笔者就采取就繁入简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阅读完作品后列出5位印象深刻的英雄形象,然后全班一起选取了热度较高的30多位人物,接着每人认领了一位人物制作PPT,内容包括:概述人物主要事迹(标注章节、页码),分析人物性格,提供人物简图(以便同学直观辨认)等。在此基础上,小组每位成员把作品集中,制作出集体的人物志,最后每位学生依次登台讲述自己制作的作品,台下师生进行即时点评和补充。

2.预设目标

(1)通过制作PPT,抓住主要情节完整地分析人物形象。

(2)小组汇集“人物志”在全班交流,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结构、主题上去挖掘作品的文学价值。

(五)感:就是以读后感的形式对著作内容或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九年级这一年级段学生变得理性深刻,对于作品主题的把握和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更适合挖掘“感”的价值。《名人传》《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类人物传记和人物成长的著作对于成长迅速的中学生来说获益良多,作品中的人物经历往往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1.评价策略

“感”不能浮于表面,要理性地分析,静心地思考,才能有深刻的感触,而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以每个人的阅读感触和层次也不尽相同,为此,笔者设置了小组成员先一起来分享感触的环节,然后,小组推荐优秀的作品放到班级一起交流,那么思想的交流会让学生对著作中人物的认识得到升华。

2.预期目标

(1)梳理作品中人物的经历和精神品质,在小组感悟交流过程中掌握“感”的角度和深度。

(2)能熟练运用“读后感”的写作技巧,学会从作者的精神品质、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品质中找到与自身精神品质相通的结合点,抒发真情实感。

(六)测:就是以抽测、互测、统测等多种形式检测著作阅读情况

九年级学生喜欢挑战别人,也勇于接受别人的挑战;另外中考临近,所以考试指向明确。《昆虫记》《海底两万里》等科学性著作内容丰富,学生容易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一种别人所不知的优越感,这是“测”评的驱动力。

1.评价策略

笔者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以各种“测”的方式来检验阅读成效,“测”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参照模板拟名著检测卷。为了能让大家出卷有章可循,笔者事先向学生展示名著检测卷的模本,让每人参照模本拟出一份名著检测卷,板块包括选择、填空、简答和分析题,当然也包括拟定参考答案,以便评改。

第二阶段,择优选择定名著检测卷。组内每位组员呈现自己的样卷。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试题择优选择,共同形成一份试卷。试题一旦被采纳,相应的组员就可以增加个人的积分列入月度个人考核分值。

第三阶段,交叉检测做名著检测卷。各小组以抽签的方式得到另外小组的检测卷,然后进行交叉检测。检测后的评改也是由出题小组交叉评改,教师进行指导和小结。最后,按检测的结果评选出优秀的小组。

2.预设目标

(1)拾珠成串,培养梳理知识要点的能力:三个阶段循序渐进,由个人成果形成集体成果,作品的重要知识点经过了至少三次的重现和梳理,尤其是自主学习的过程让知识点更不易遗忘。

(2)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整个活动过程中出题、答题、解题都由学生完成,学生甄选出题内容时,就会把握相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拟定答案,思考得分要点时,答题思路就会明晰,解题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三、“三段六式”评价的成效

“三段六式”评价策略,尝试了近三年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再次激发,学生自主购买名著和从图书馆借阅名著的人数明显增多。在语文检测中,名著阅读题目得分率有所提升,识记类失分较少,人物评价题型分析更加全面,主题把握更加准确。

当然,“三段六式”评价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评价方式,比如辩论、演讲、读书交流会等,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摸索出适合不同年段学生的评价策略,从而让孩子真正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习惯,并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做一个会读书的人。

猜你喜欢

组员名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小组落幕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主要内容
还是不错的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