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斋志异》思想的时代价值

2018-02-23李隽瑶李汉举

蒲松龄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价值观

李隽瑶 李汉举

摘要:《聊斋志异》不仅包含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内容,还包含着许多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其中所倡导的以勤为本、以孝为先、劝人为善等思想,仍具有鲜明的价值意蕴,对于当代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和弘扬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聊斋志异;价值观;勤;孝;善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大凡传世之作,不仅自带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还兼备与时俱进的价值,对当代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聊斋志异》虽然以论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闻名于世,但是其作为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以其近500篇作品,显示了内容的博大精深和思想的多元意蕴,具有百科全书性质,不仅是蒲松龄那个年代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着优秀的传统价值观。郭沫若所写“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就明确指出其时代讽喻价值,肯定了其思想性。解读《聊斋志异》蕴含的优秀价值观,对于塑造和弘扬当代社会主流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社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以勤为本的思想理念

蒲松龄一生勤奋读书、著书。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贴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他一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并没有因此颓废,而是集中精力,勤奋著述。他一生博览群书,特别是利用毕家的万卷楼藏书,对中国的各种文化典籍——小说、杂记甚至民间的野史,都广泛涉猎。蒲松龄著述丰富,除巨著《聊斋志异》外,他还创作了一千多首诗歌、一百多首词、十五种俚曲、戏三出以及四百多篇杂文、散文、骄文等,选录了《省身语录》《怀刑录》《历字文》《日用俗字》《农桑经》杂著五种与《婚嫁全书》《帝京景物略选》《小学节要》《庄列选略》《宋七律诗选》《药祟书》《家政内、外编》《会天意》《观象玩占》等诸书,对于民间谚语、歌谣和故事、当地方言和俗字以及民间农业和医药等文献资料都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和保留工作。同时,为家族修成了《蒲氏族谱》。

蒲松龄身体力行,一生勤奋,并且积极宣扬以勤为本的思想,批判懒惰行为。《劳山道士》篇中的王七,就是享乐懒惰的典型代表。王七先是仰慕仙术而求道,但道人恐其“娇惰不能作苦”,他却信心百倍答言“能之”。初始,道人安排他随众采樵,他苦不堪言,“阴有归志”。傍晚见师傅与两人共酌,暮色渐浓,师傅剪纸作月,室内顿时亮如白昼;而众师徒陪客共饮一小壶酒,“往复挹注,竟不少减。心奇之”;又见师傅“以箸掷月中”,邀约嫦娥,“一美人自光中出”,纤腰秀颈,边歌边舞;而再见主宾三人“坐月中饮,须眉必见”等奇观,王七“归念遂息”。这样又过了一月,他又无法忍受劳作之苦,向师傅告辞,却不甘心一无所获,求师傅看在他这两三个月“早樵而暮归”的份上,教给他一个穿墙术,师傅告诫他“归宜洁持”,传授给了他。他却心术不正,师傅的告诫他完全抛于脑后,回家后穿墙不成,却碰了个鼻青脸肿,之前的“喜”和“谢”转而变成破口大骂,最终落得无信无义被人揶揄的下场。从中可知,每一项技艺的基本功都像砍柴,又脏又累又乏味,像王七这样不愿吃得苦中苦,怎能得道成仙人?蒲松龄说:“闻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为王生者,正复不少。”《雨钱》篇中,滨州秀才与狐仙翁相交,但秀才想借助狐翁的法术不劳而获,这让狐翁不以为然,用雨钱戏耍了他后愤然怒怼,“我本与君文字交,不谋与君作贼!”原以为可以久于善良、终于人品的友情瞬间崩塌。《魁星》篇,郓城张济宇,夜遇魁星而拜叩,并由此自负,以为元魁之先兆,后竟落拓无成。自以为命中夺魁,就坐等命运的恩赐,而不做主观上的争取和努力,这就是“彼魁星者,何以不为福而为祸也”的嘲讽式反问。《阿宝》篇,故事虽讲的是痴人孙子楚和阿宝穿越生死的感人爱情故事,蒲松龄却借此道破天机:“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无论从事哪一个门类或领域的研究,只有潜心耽溺,刻苦钻研,甚或达到魔怔的境地,才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宫梦弼》篇,柳和之父病逝,穷困潦倒的柳和“对宫忧贫”,宫梦弼说:“男子患不自立,何患贫?”此话在我们今天听来,也是如雷贯耳:身为大丈夫,愁的是不能发奋自立,愁什么穷呢?只要不怕苦,肯努力,就具备了赚取一切的资本。柳和后来在宫梦弼的暗助下,“门庭华好过昔日”,但他不忘宫梦弼“授汝千金,可立尽也”的劝诫,“因自奋曰:‘若不自立,负我宫叔。”从此拒绝社交,严苛自律,苦读三年,考中了举人。蒲松龄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勤奋努力和矢志不渝的专注精神,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贪图安逸享乐、投机取巧只能陷自己于更窘困的境地。个人、家庭、国家的兴衰成败都以人的勤惰为转移,人生在世,当“以勤为本”。

二、以孝为先的高尚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道理念已渗透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血脉之中,成为衡量人们行为伦理的核心,是中国传统伦理体系的始基与诸德之首。《孝经》开卷即讲:“夫孝,德之本也。”孝缘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而生发出来的亲密、真诚、自然的道德情感,是人的本性。孝的内涵表现在于对父母、长辈的亲情和敬爱。

蒲松龄重视孝道。他在《陈锡九》篇末说:“善莫大于孝,鬼神通之,理固宜然。”《考城隍》是《聊斋志异》的开篇之作,就树立了一个孝子形象,使之成为“孝”的完美践行者。邑廪生宋公病中梦见差役来叫他去考试,考完之后,各位考官对宋公大为赞赏,让他去河南就任城隍。但是,他七十多岁的母亲就没有人奉养,于是就向阎王说明了这一情况。阎王见他有如此孝心,就给了他九年的时间,让他回阳间侍奉老母直至寿终。何守奇点评说:“篇内推本仁孝,尤为善之首务。”这是蒲松齡在许多篇章中表达的主题。《耿十八》中,耿十八病死后,灵魂来到望乡台,想到家中老母无人奉养,不觉泪如雨下。最后在东海匠人的帮助下,竟然成功从冥界逃脱。《钟生》中,钟生至孝,认为“母死不见,且不可复为人,贵为卿相何加焉?”钟生之母因其子孝而延寿一纪,而钟生亦因祸得福,免了早死的命运。《陈锡九》中,陈锡九穷困潦倒,家徒四壁,但因其孝顺而使“里中共饭之”,还因为“孝行已达天帝”,得赐金万斤。《青梅》中,张介寿家境贫困,但是非常孝顺,自己吃糠咽菜,把肉等好东西都留给父母。父亲身染重病不能自理,他就抱着父亲方便,方便时给他弄湿了衣服,他怕父亲感到难堪,就急忙把污迹遮住并跑出去洗干净。《大男》则讲述了一个孝子丐行寻父的故事。大男为了寻找父亲,不惜沿途乞讨,历尽坎坷,最后终于一家团圆,安享富贵。《席方平》中,席方平为父伸冤进入冥界,在被滥用刑罚时,鬼因其“大孝无辜,锯令稍偏”,得以保全其心;一鬼还于腰间出丝带一条授之,以报其孝,席方平“受而束之,一身顿健,殊无少苦”;在宣判时,席父又因席方平之孝,被“再赐阳寿三纪”。《韩方》中,韩方因父母生病,哭于孤石大夫之庙,感动南县土地,授治病之法。“孝”的力量,感天动地,可彰可表。聊斋俚曲《墙头记》以大怪二怪因不孝遭到戏弄和惩罚的反面例子教化民众,《寒森曲》中子女为父申冤的故事,以正面例子宣扬孝道。

蒲松齡不仅在作品中提倡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他也身体力行。蒲松龄“以孝谨闻”(蒲箬《祭父文》),躬行孝道。他事母至孝。在饥荒年间,他最先想到的是孝亲:“沦亡何足道,老母在高堂。菽水将何如?念此心悲伤!”(《忧荒》)蒲箬在《柳泉公行述》中说:“庚申,我祖母病笃,气促逆不得眠,无昼夜皆叠枕瞑坐,转侧便溺,事事需人。我父扶持保抱,独任其劳,四十余日,衣不一解,目不一瞑;两伯一叔,唯晨昏定省而已。我祖母亦以独劳怜我父。一夕至午漏,灯光荧荧,启眸见我父独侍榻前,泪眼婆娑,凝神谛听,辄颦呻曰:‘累煞尔矣!自是不起。”他的朋友王鹿瞻,其妻凌虐公公,老人病死客店。写信予以痛责:“兄不能禁狮吼之逐翁,又不如孤犊之从母,以致云水茫茫,莫可问讯,此千人所共指!……请速备材木之资,戴星而往,扶榇来归,虽已不可以对衾影,尚冀可以掩耳目。不然,迟之又久,则骸骨无存,肉葬虎狼,魂迷乡井,兴思及此,俯仰何以为人?”(《与王鹿瞻》)《马介甫》篇就是以王鹿瞻为原型而创作。

三、劝人为善的精神内涵

善是人类永恒的美德。蒲松龄一生都在竭力劝善导善,致力于恢复世道人心。蒲松龄引用古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降之百殃”(《王如水问心集序》)来劝诫世人从善弃恶,要有向善之心。正如他在《画壁》中所说,“人有淫心,是生亵境;人有亵心,是生怖境”,“千幻并作,皆人心所自动耳”,来告诫人们,为善为恶皆在一念之间。

《汤公》篇与陆次云的《北墅奇书·汤聘》都写汤公出入冥间的神奇经历,但蒲松龄独出心裁,在文章的开头插入一段汤聘“抱病弥留”之际的人生反省:“如一善,则心中清净宁帖;一恶,则懊憹烦燥,似油沸鼎中,其难堪之状,口不能肖似之。”忆善,就心平意舒;念恶,则心恼意惨。这与蒲松龄的观点是一致的。就像但明伦在篇末所评:“人为善时,其心清净宁贴固已;即为恶之人,其始亦未有不懊憹烦躁者;清凉多,则虽死犹未死也;烦躁多,则自家心下已过不去,况更有许多烦躁罪孽,令其消受耶?”《丁前溪》中的杨某之妻,家境贫穷,却对丁前溪照顾周到,不收任何报酬。蒲松龄评论说:“最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其他如《雷曹》中的乐云鹤施饭于饥饿的雷曹、《大力将军》中的查伊磺救助乞讨为生的吴六一、《纫针》中的虞小思之妻夏氏替纫针偿还债务而不求回报,这样的施助行为并不以获得某种名利为目的,但是最后这些人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可见蒲松龄对这种“善”的行为是极力肯定和宣扬的。《王六郎》中的溺死鬼王六郎告诉酒友许生,明天将有人替自己死,幸喜从此可以转死为生。但当他看到替死鬼是一名怀抱婴儿的妇人时,他于心不忍,便放弃了自己求生的机会而保全了他人性命。许生再次见到他就很纳闷,王六郎曰:“女子已相代矣;仆怜其抱中儿,代弟一人,遂残二命,故舍之。”许生感叹说:“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王六郎的恻隐之心果然感动帝天,被授予招远县的土地爷。王六郎因其善良的本性,宁愿做鬼也不愿损人利己,他舍生取义的善行和魄力,使得他跨跃人世超生为神。《水莽草》中的凡夫俗子祝生是极接地气的,他因误食水莽草而死,虽深知“取人以自代”可以生还,但他却“深恨此等辈”,不屑用这种不仁不义的手段来换取生路;再就是祝生所言“儿地下闻母哭,甚怆于怀,故来奉晨昏耳”。他宁愿在黑暗的地下做鬼,也不愿投胎转世,唯恐来世错过此生孤苦的老母和遗子。“儿事母最乐,不愿生也。”他虽与王六郎遭遇不同,但舍生求死的善行义举却不谋而合,对亲情友情的眷顾也同样令天帝动容,从而也被晋升为神。《聊斋志异》中的花妖狐魅之所以让人感到和易可亲,就是因为她们大多具备了善的特质,《香玉》《黄英》《青凤》《婴宁》《莲香》《封三娘》《青梅》《红玉》诸多篇都是如此。

蒲松龄作《为人要则》,提出“正心、立身、劝善、徙义、急难、救过、重信、轻利、纳益、远损、释怨、戒戏”等十二题为人处世准则;写《省身语录》《怀刑录》等教人修身的书,晚年又热心为民众写作,一方面用当地民间曲调和方言土语创作出《妇姑曲》《翻魇殃》《禳妒咒》《墙头记》等反映家庭伦理问题的俚曲,寓教于乐;一方面又为方便民众识字、耕桑、医病,编写了《日用俗字》《农桑经》《药祟书》等文化普及读物。这些既是蒲松龄的劝善之举,也是蒲松龄的为善之举。

综上所述,在宣扬教化、匡正社会风气方面,蒲松龄尽到了一个儒者的责任。蒲松龄以其如椽大笔教化世人,《聊斋志异》诸多故事颂扬人性的真善美,鞭笞人性的邪恶丑,从那些闪耀着勤劳善良、仁孝知性等主人公身上,让我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

The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value of Liao Zhai Zhi Yi

Li Jun-yao1  Li Han-ju2

(1. Zibo NO.4 Middle School,Zibo 255100,China;

2. Pu Song-ling Memorial,Zibo 255100,China)

Abstract: Liao Zhai Zhi Yi not only contains the knowledge content of all asp?蛳ects of social life,but also contains many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values. Among them,the ideas of filial piety,industrious,and good deeds still have distinct value.It is an important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for the contemporary people to esta?蛳blish correct values,to shape and promote the mainstream value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and to guide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Key words: Liao Zhai Zhi Yi; Values; industrious; filial piety; good deeds

猜你喜欢

蒲松龄聊斋志异价值观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蒲松龄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