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津门“靴子张”

2018-02-23南方庞剑

人民周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武生张华靴子

南方庞剑

京剧的靴子,俗称“厚底儿”。一双戏靴,代表一个角色的身份。功底再深厚的艺术家,脚下若没一双好靴子,纵然有浑身的本事也难以施展。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直强调京剧演员演出要做到“三白”:护领白、水袖白、靴底白。

梨園兴盛至今,戏靴师傅也—直伴随,“靴子张”便是其中之一。只要是业内人,都知道天津传承了四代人的“靴子张”。“靴子张”以制作戏靴见长,从武生靴到花脸靴,从判官靴到虎头靴,他们擅长制作的戏靴多达几十种,又以造型别致的厚底靴闻名。

津门河东,老师傅

“靴子张”的前身是天津靴子,由宋英俊创始,经历了宋云城和张华的父亲张金有,传到张华手里已经是第四代。20世纪40年代末,在南市专营天津靴子的靴鞋铺就是张华的师爷宋云城经营的。“我和我父亲一样,也是16岁开始学习做靴子,没想到这一做就是近40年。”张华说。

他住在天津河东万新村,工作室就在自家小院。一间约15平方米的房间内,放置着一台缝纫机、一个木板搭成的剪裁台,台上摆着榔头、剪刀、锥子、钩针,案台上还有砧板、点水(海绵台)和形似擀面杖的拨棍,案台下是成垛的再生纸。倘若不说明,很难猜到他们在做什么。

房梁上,挂着两个鸟笼。叽叽喳喳中,张华泡了一壶茶,给师兄送去,就开始了一天的活计。做戏靴分两个工种,一是做厚鞋底,一般由男人来做。四寸(约13.33厘米)厚的纸张,使劲压结实,然后切成靴底的形状,捆绷结实,再缝上牛皮纸。这是个力气活。而鞋面、鞋帮的部分,则多由女人来做,剪裁缝纫、绣花装饰,需要细心和耐心。“靴子张”能够出名靠的就是底子纳得结实,经久耐用。

一双戏靴的优劣,除了做工,更重要的是制靴师傅对角色的了解。什么样的角色穿什么样的戏靴?戏靴的高矮如何体现出舞台的美感?正因为如此,戏靴都是私人定制,没有雷同。“会做靴子,还要懂得靴子的关键部位及要害,不然演员很难在舞台上自如表演。”这句话是武生名家张世麟说的。

为了做好靴子,张华的父亲张金有经常去大戏院后台看演员练功,观察靴子的吃力点,看哪个位置容易磨损。他甚至自己穿上厚底靴练功,学会了跑圆场、跺泥、亮相等武生动作,这才逐步摸索出厚底靴瓷实、不变形的奥秘。

耳濡目染,张华初中毕业就和父亲一起做戏靴,一起到后台看演员练功,琢磨如何做好戏靴。“大武生穿上四寸厚底靴,且不说从高台上翻下来这样的高难度动作,就是出台亮个相,如果厚底不瓷实,绷扎不结实,都会来个踉跄。好的戏靴,演员穿上不分心,能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剧情表演中。”

“怎么走,怎么有”是演员对—双好靴的最好评价。张华的经验是:武生的靴子要稍小一点的,紧紧地穿在脚上,运动自如。文生的靴子稍稍大一点电没关系,上台穿着不拘束。

纯手工,不紧不慢

令人叹服的是,张华制靴的订单接了一本又一本,如老一辈的厉慧良、张世麟,当今活跃在舞台上的尚长荣、谭元寿等。中间夹杂着一些脚样,每双脚样旁都有详细的数据记录。他没有门面也不打广告,单凭口口相传。“戏靴不是装饰品,也不能在平时穿。只有懂戏的人才需要,既然懂戏就一定能找上门来。”

张华从不愁销路,来定做的人源源不断。“我不接急活。”他坚信节奏不能乱,必须不紧不慢。谁想定做,最好亲自去他家量脚部尺寸。工作室就张华夫妻和他大师兄三人,加上纯手工制作,一双厚底靴至少要半年才能交货。

细究起来,戏靴一共有裁底、纳底、刺绣、上面、缝纫、上鞋、抹粉等40多道工序。靴底制作,尤其是厚靴底,相当考验功底。

他并不避人,“靴底制作的奥秘不在于用料,而是考验制靴人的手艺。”手艺人必须学会切底托、包边、切靴纸、压纸、钉底、片底托、纳底、整形以及打磨等技艺。尤其是切靴纸,看似简单却见功夫。用脚样当模子,沿边缘在约500到1000张再生纸上垂直切割,好比写字时的描红。制靴人屏住一口气,用全身力气,手起刀落一气呵成。一刀下去,如果切偏了,一摞纸就废了。

切好纸底用布绷好,再加上牛皮,就可以纳底了。用锥子将鞋线穿入坚韧的牛皮和纸底内,不仅靠手力,也靠技巧,才能保证每一针都垂直不歪。再用形似擀面杖的拨棍两边绷紧。为了保证靴底坚固耐磨,每一锥都要打对针。这样一根线断了,另一根也还能固定靴底。如此,一个纸底重复纳60多次,才能将靴底做得瓷实、不变形。要完成这些步骤,没有三五年的学徒经验是不行的。

上了鞋面、装饰之后,靴底抹粉做三遍刷白和抹平,一双戏靴才算完成。

张华不是没想过创新用料和改变加工方式。过去制靴的匠人用磨盘把一摞纸压结实,只这一步就得一个月。如今他把汽车液压机的原理用在靴子上,15天就能压好。“时间太长鞋底厚度欠缺,太短底子过软。”

但他发现,有些用料没法替代,有些流程也不能用机器做。譬如厚底,必须用纸。有些厂家尝试用木料或塑料泡沫代替,虽然省去了不少工序,但靴子只能做到形似,演员穿起来并不顺脚。戏靴很高,而塑料靴底太轻,演员翻腾落地时难免重心不稳。木底触地又会发出巨响,影响演出效果,且太硬穿着不舒服。“纸靴底约两千克重,瓷实有弹力,一串动作做完,演员也不会觉得脚部不适。”张华觉得,曲艺是一门功夫,一门艺术,演员从学艺开始,就必须穿专业的戏靴。

“靴子张”之所以经久不衰,靠的就是这份坚守,靠的是时间,靠的更是功夫。坚守技艺几十年,张华手上都是厚厚的茧。如今精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能够静下心来学习这门手艺的年轻人更是寥寥无几,这也是张华极为忧虑的地方:“我从小受父亲熏陶,觉得这门手艺应该有人传承下去,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绝迹!”他始终记得父亲的话:“手艺人养家不发家,耍手艺不要心眼。”如今张华继续选择在这间小屋与靴子为伴,他坚信时代在发展,工艺在变迁,但制靴手艺必须保持不变,唯有如此,戏靴才能帮助演员将表演韵味发挥到极致,多好的演员也离不开这么一双靴子。

猜你喜欢

武生张华靴子
穿靴子的猫2
冬天的风在说什么
白衣天使
武生跨书
长在脚上的靴子
刀马旦
刀马旦
刀马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