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邹丽萍:以花开记流年

2018-02-23屈一平

人民周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儿童医院癫痫儿科

屈一平

以花开记流年——那些生命和我共同走过的时光,一个40年儿科医生的心声。

一、患儿成就了生命底色

明的一个星期四,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十层儿科诊室内,儿科医生邹丽萍在观看一个患者家属提供的手机视频时不太顺利,来自山东的段先生(化名)展示着自己5岁男孩清晨癫痫发作的视频,没开灯的室内隐约听到孩子的呻吟声,光线太暗,患者牙关咬紧、浑身僵硬,抽动的症状看得不很清晰。

这是邹丽萍每日的工作日常。

这位中国小儿癫痫界的专家,十年前从儿童医院离开,加入301医院,带动301医院成为全军儿科医学中心和北京市儿科医生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伴随她在世界小儿癫痫界的影响不断扩大,来自中国各地的儿童疑难杂症的患者家属越来越多。

年近60,一头利落的短发、眼镜后面的眼睛略带笑意,裹着白大褂坐在桌前,手里习惯拿着一支笔,一边与患者交流,一边飞快记录。桌子下面一溜的玩具和糖果,时而温和地与孩子们互动,看起来更像个幼儿园园长。

与其他儿科诊室有些不同:来这里看病的孩子,不哭不闹,六七岁的儿童大多坐在婴儿车里被推进诊室,三四岁的孩子有的口角抽动、头向后仰,不能正常行走、反应迟缓……更多的是成人,他们来自北京之外的全国各地,无法带孩子来,大多带来了各类CT图、脑电图、孩子病发时的视频录像,视频中的患者两眼紧闭或半睁,牙关紧闭、口角抽动,持续十几秒钟到数分钟……更严重的休克病人,需要家长撬开嘴巴,防止嘴里的垢污堵塞喉管——这里是儿科中的儿科。

《以花开记流年——那些生命和我共同走过的时光》,在2017出版的邹丽萍2016年治疗汇总的《婴儿癫痫症性痉挛》一书中,邹丽萍记录着那些花一样的孩子,她经历着他们生病,然后康复,然后绽放——这些构成了邹丽萍自己的成长。

37岁的患者家属军人鲁先生形容,孩子月月(化名)的成长,如果没有遇到邹丽萍,恐怕要改写。

2014年正月初八,这一天成了鲁先生全家的记忆,在经历了一天27次抽风发作近一个月后,月月的病情在这一天达到高峰,4岁的孩子24小时内三次进出ICU,徘徊在死亡边缘,鲁先生和父母在医院的走廊里沉默,已经没有任何语言表达那种无助,甚至想到了放弃。

邹丽萍的一个学生在走廊遇到他们,说这病得找邹丽萍主任看。当时对这个名字没有任何印象的鲁先生挂了邹丽萍的号,“奇迹,绝对是奇迹”,4年后的今天回忆起来,鲁先生还是很叹服,住了20天医院的月月,癫痫仅仅发作了2次,至今再没有发作,现在孩子上二年级了,隔一段时间就要来看看“眼镜奶奶”。

中国儿科医生的谱系里,近40年临床的邹丽萍成长颇为传奇:78级儿科系专业毕业,成长在中国最顶级儿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5年后在最辉煌的时刻,选择离开走入解放军总医院,背后的原因竟然是为忠孝两全;在培养了数千名医学博士、临床医生时,她更认可,医术可以学习,温度需要培养;她是患儿眼中慈祥的“眼镜奶奶”,也是中国小儿癫痫医学史上,最年轻的记录者;遇到她的病患,来时有底,走时有方向。

中午12点结束看诊,半小时匆匆吃完饭,她的博士生刘丽英已经在门口等候,邹丽萍有半个小时可以给她指导周五即将进行的博士答辩,后者之前师从邹丽萍读研究生,为了继续读邹丽萍的博士,辞去了在儿童医院的高薪工作。

“老师是工作超人,有很多社会兼职,但她最喜欢的还是看病人。”刘丽英印象中,邹丽萍总是说累了一天,看到一个病人比以前有进步,一下子就高兴了,立马就有精神头了。一开始工作就遇到这样热爱临床的老师,刘丽英称自己什么难受不舒服,一上班立马感觉不出来了。她跟邹丽萍扎扎实实地学习了五年临床。

在民间较推崇的好大夫网站,“2017年度好大夫”综合奖揭晓,邹丽萍再度荣获儿科排行第一名,给这位40年临床经验的老大夫带来的鼓励,远远超出学术界的评比,推荐热度5.0的邹丽萍个人网站,疗效和态度指数分别为99%和100%,电话咨询滚动屏幕显示,几乎每小时都会有新的病情问询闪烁。

二、我是儿童医院的孩子

如果说,患儿成就了邹丽萍生命的底色,那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在邹丽萍的成长谱系里,是家园,是灯塔:邹丽萍18岁的青春在这里花开,她是儿童医院的孩子。一个18岁女孩的价值观在这里生根发芽,老一辈的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创始人吴沪生教授就是她的榜样。

1983年,邹丽萍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毕业。

上世紀80年代的儿童医院与现在不同,住院病人的吃喝拉撒都由医院负责,没有陪床制度、没有护工,18岁的邹丽萍实习期间,第一课就是学着抱婴儿,这一抱,就是40年。

时任儿童医院内科的主任医师、现年80岁的邓文碧,当年主管急诊室,对这位实习生的表现,印象深刻。在邓文碧主管的病房实习了2周,邹丽萍表现出来的活学活用令其惊讶,当时一个肾病合并急性腹泻的病人,来就诊时腹泻并不严重,病情发展很快,当班大夫积极抢救未能挽救孩子生命。邓文碧后来找到一篇肾病合并低血容量休克的文献,及时找来组织大家学习,不几天在邹丽萍值大夜班的时候来了一个同样肾病合并腹泻的病人,比第一个病人重,但邹丽萍及时正确的处理病人很快转危为安。

奉献精神,是后来邹丽萍对自己学生基本要求之一。上世纪80年代的儿童医院儿科大夫根本不计较时间报酬,自己主管的病人都亲自喂饭喂奶,检查病人时都会同时给病儿换上棉布尿垫,孩子的大便也是医生处理,病房冷了给孩子配暖水袋,用搪瓷缸子做的奶水控温杯……虽然现在看来那么简陋的器物,流露着医生对患儿的浓浓关爱之情。

1996年,儿童医院公派邹丽萍去瑞典留学,她选择了从体育医学专业改成神经内科专业,这意味着她将拿不到一分钱经费。一位华侨提供了住宿,邹丽萍在客厅地板上睡了三个月,这三个月,邹丽萍沉浸在阅读相关的文献,奔走动物房和实验室,用最短的时间写出了第一篇论文。她用三年半时间,完成了别人五六年才能拿到的博士学位。

2007年年底,邹丽萍选择了离开工作25年的儿童医院。

今天的儿童医院,很多人依然记得,当年,唯一没有副职经历直接跳任正职的科室主任,身兼神经内科与康复中心和心理科三科室主任的邹丽萍,在所有人看来,她在最辉煌的时期,选择离开。

“儿科医院是娘家,301医院是我的婆家,”十年后,说起当时的初衷,邹丽萍毫无隐瞒,坦言自己到301医院来是有私心的,“我希望忠孝两全,能够多照顾父母”。邹丽萍出生在一个军人之家,多年的工作没时间陪父母,一直希望能兼顾照顾父母。刚好这一年,301医院首次向全国招聘11个科室主任,父亲快90岁了,选择301医院,至少让父母在看病时能看到自己的女儿,更安心。

从1978年跨入医科大学至今40年,那些陪着邹丽萍一路走来的儿童们,见证了邹丽萍的温暖。很多患者已经结婚生子,人生的轨迹,无数次地更新,然而,这位“神仙奶奶”,依然独守三尺诊桌,伴随一个个生命的绽放。

三、他们让我的爱延续

在北京闹市区的301医院,温馨而淡雅的暖色调构成了儿科内科病区的空间,与整个医院病区不同,一进门的儿童滑梯,病房内、走廊墙壁随处可见的卡通贴画,这是一个小小的童话家园。

“让医院有家的感觉。”门诊的装饰画设计全部出自邹丽萍之手,这位有着温暖家庭的女人,试图将自身感受到的温暖传递给每个到来的病患。

主任医师邹丽萍在一个1岁男孩的病房停留了很久,男孩是少有的XYY染色体患者,抽风很厉害。邹丽萍更多的工作是安慰母亲,面对现实振作起来,因为孩子还需要喝奶,妈妈自己要健康愉快起来,和医生一起努力。

在儿科医生告急的今天,这个78级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高材生,40年来一直留恋这一岗位的温度,以自己的坚守,诠释着一代人对儿科的热爱。

每年大年初一早上八点,邹丽萍会准时收到多年前抢救会诊的一位患者母親的问候短信,现在,更多的是上百条微信的问候,这让邹丽萍很感动,也感觉时刻与患者距离很近。

邹丽萍不太关注患者的评价,她非常介意和患者的距离,这种介意,让她走向互联网,“‘好大夫就特别好,我只要打开网络,24小时都可以关注病人,这就是离不开。”。

2015年底第一次在好大夫网站“试水”,两周后她在网上发布了给患者家属的第一封信《新年祝福献给信任我的家长们》:我知道你们熬了几天大半夜来挂上号,或者辗转从号贩子手中高价买号……;更知道我门诊外带着有病的孩子等一天的困难……老病人复诊提前1~2周告诉我,我为你们留号。如果号满我会安排其他时间。新病人请先电话咨询,我确定可以帮助您的孩子时,您再起身到北京,我会为您留号。

她在网上预约治疗过一个疑似癫痫的孩子,母亲的前两个孩子都查不出病因,“眼睁睁绝望地看着孩子离去,第三个孩子被邹丽萍诊断为B6缺乏症。用药一个星期就有明显好转,现在孩子很健康”;在网上她预约一位癫痫发作很久的男孩,经过一年吃药,再也没有发作,孩子父亲经常上好大夫网站来看看,“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感谢邹丽萍”;更多的网上疑似癫痫患者,邹丽萍给出建议方案,为他们推荐医院医生。

门诊并不是邹丽萍工作的全部还有很多科室的工作,大量的审稿、评审、会议讲座等工作。经常周末做空中飞人的邹丽萍,说起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令人惊讶。这位对生命的感受最多的医生,孩子一般地描述自己最想做的人文医学画面,拿着麦克进入临终病房,倾听每一个临终患者的心声。

猜你喜欢

儿童医院癫痫儿科
癫痫中医辨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儿科专栏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玩电脑游戏易引发癫痫吗?
圆梦儿科大联合
北京儿童医院“全预约”能否见效?
湖南省儿童医院青年科技协会成立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左氧氟沙星致癫痫持续状态1例
北京儿童医院“全预约”能否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