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验、审议、课程

2018-02-23朱巧云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立交桥建构经验

朱巧云

幼儿园建构游戏是幼儿运用思维、想象和动手操作,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为了满足幼儿建构游戏的需要,我们将一个水泥露台改造成充满阳光的建构室,整个创设过程历经了基于经验、基于理论、基于课程三个阶段。

一、基于经验,为幼儿提供环境和材料的支持

为了让幼儿能与建构室的环境、材料发生积极的互动,从2012年9月到2016年1月,我们对建构区的场地、环境、材料进行了四次调整。虽然每次调整都基于幼儿的问题,解决了区域设置单一、环境缺乏关联、空间设置不合理、材料投放不丰富等实际操作中的困难,但反思整个调整过程,更多凭借的是教师的经验和感觉,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理论的支撑。

二、基于理论,让支持和指导更加适宜有效

2015年6月,我园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课题“幼儿园公共游戏区域支持性策略的实践研究”,开始了研究历程。2016年6月,在镇江市教师网络培训活动中,我园承担了“建构区”的研究任务。为此,指导专家向我们推荐了《幼儿园创造性课程》这套书,期待专业理念能指导教师深入研究工作。

(一)学习

1.全园通识性阅读。为了让教师的阅读更加自主和有效,我们开展了“一学期共读一本书”的活动,全园教师在规定时间内自主阅读,看懂的部分用标签简单叙述自己的实践案例,不懂的部分用彩色笔重点标注,注明问题。阅读结束后,开展分享交流会,大家互换书籍,阅读别人的批注;分享案例,渗透自己的理解;提出問题,共解研究的不惑等。

2.项目组深度学习。随着课题及项目研究的深入,教师专业能力弱和研究对教师专业要求高的矛盾日益凸显。基于幼儿园的园情,我园成立了项目研究小组,确定三位市、区骨干教师为项目小组研究的领头人,带领园级骨干和年轻教师开展幼儿园建构活动研究。在领头人带领下,项目组教师分段精读与研究内容相关的书籍和章节。结合教师拍摄的幼儿建构游戏视频,学以致用,检验理论学习的有效性。还请专人从杂志、网络上查找其他园所建构区研究经验的相关文章,整理打印并装订成活页书供大家阅读,让理论学习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的实践。

(二)行动

1.审议。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教师以班级为单位到建构区找出环境设置的问题,填写相关表格。由课题组长将各班填写的表格汇总,了解大家发现的问题。利用教师业务学习时间,集中在建构室开展审议工作。主持人将存在的问题分类罗列,教师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集思广益,确定解决方案。

2.调整。审议结束后,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具体工作,分工到人,定期完成调整。面对分歧,我们采用利弊罗列法,根据行动价值进行选择。

(三)记录

1.教师记录。幼儿进行建构活动时,教师开展跟踪式观察,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技能,发现问题后及时做出调整,继续关注调整的适宜性,循环往复地为幼儿的建构提供有益的支持。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幼儿活动过程及发展轨迹。记录包括幼儿已有经验、预设目标、活动准备、活动实录、发现问题、建构新经验、调整建议等内容。详实的过程性资料,为其他班级开展相关活动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2.幼儿记录。教师就如何记录幼儿建构的过程和作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三班教师提出,班上的幼儿爱画画,他们决定将幼儿的设计图纸、合作建构、展示作品等全过程用图画和照片的方式记录,形成班级《建构记录书》。于是,每次建构游戏结束后,幼儿都会将建构中有趣的事情画下来和大家分享,休息时段,好多孩子会自行翻阅记录本。孩子们的兴趣引起了教师的关注,其他班级也开始与幼儿讨论起属于自己的建构记录书。现在,每个班级都有了由孩子自主表征的建构记录。

三、基于课程,让研究持续深入和可视

在《幼儿园创造性游戏区域活动指导》一书中提到,按照游戏的创造性程度,建构游戏可以分为自由建构、模拟建构和主题建构。园中自主申报了三个研究班级,由行政牵头成立研究组,开始了建构项目课程的尝试和探索。以大班主题建构“立交桥”为例,项目课程分为开始、探索、结束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主题产生

1.主题来源。在谈话活动“有趣的寒假中”,洋洋说妈妈带他回老家参观了一座新建的大桥,回到家他用乐高积木把大桥拼搭出来了,妈妈连夸他是能干的孩子。其他幼儿听了不甘示弱,都说自己也会搭,要求比赛。征求大家意见后,教师确定了“立交桥”的建构主题。

2.新旧经验的链接。主题确定后,首先教师通过谈话,了解幼儿关于立交桥的已有经验和知识。然后组织并参与幼儿的讨论,将幼儿对立交桥主题想要学习的知识列出问题清单,画成网络图。

(二)第二阶段:实践探索

1.丰富经验。获得家长支持,通过网络查找等方法,帮助幼儿了解立交桥的基本特征,尝试用各种材料进行立交桥的搭建。教师帮助幼儿掌握架空、平铺等建构技能,再通过集体教学,交流对立交桥外形结构的认识,画出准备搭建的立交桥设计图,由每组幼儿投票选出本组将要搭建的立交桥图。

2.实地考察。刚开始搭建时,孩子们不知应该怎么表现桥的架空和交错,搭的立交桥始终像公路。教师请家长在周末带孩子到大桥实地考察,仔细观察立交桥有几层,每层是怎样交错的,每一层桥下的桥墩是怎样的等,回班后由幼儿进行分享交流。

3.实践操作。第一次尝试斜拉桥的建构时,第一组幼儿选择用积木展现斜拉桥的钢索部分,第二组则用报纸卷成长管表示钢索,但是,两组都出现了桥体不稳以及外形不像的问题。幼儿回班讨论后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建构探索,最终,他们选择用回形针串联做钢索,用易拉罐做桥墩,用吸铁石将串好的回形针吸在“桥墩”上,圆满解决了搭建不稳和外形不像的问题。

4.记录学习。幼儿通过大量的图画和符号记录各自的想法和学习探究的过程。刚开始幼儿仅仅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慢慢地演变为用各种表征符号记录。组织幼儿开展“建构故事”分享会,教师则用简短的文字记录汇编成《我们的建构故事》,供其他同伴学习和分享。

(三)第三阶段:结束

1.策划“亲子建构”高潮活动。近一个月后,幼儿对立交桥的兴趣减退,立交桥项目课程进入结束阶段。幼儿策划和爸爸妈妈们进行“建构大PK”。他们自己设计邀请函和海报,通过主题搭建比赛的形式,分别在建构室、多功能厅设置“世界多美好”和“上阵父子兵”两个参赛项目。幼儿进区后选择图纸、规划场地、合作分工、领取材料,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家长们则像回到童年,感受游戏的快乐,亲历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2.项目研究主题墙。我园在班级中专门设置项目研究主题墙或展板,用图画、照片、文字等记录、见证幼儿的学习和探究。主题墙上有班级约定的“积木密码”,即孩子给积木起的名字,确定记录的符号等;有查找的关于立交桥的图片资料;有搭建中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等。

3.丰富园本课程,讲述学习故事。项目课程结束后,班级教师将研究的过程性资料收集整理成资料包,这包含查找的资料、各阶段开展活动的图片、教师的观察记录、活动案例等。学期结束时,教师制作视频,分享“立交桥”项目课程中发生在幼儿身上的学习故事。

回首走过的路,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孩子的成长,他们对建构充满了兴趣,学会了表达,建立了自信!

猜你喜欢

立交桥建构经验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山地立交桥上的角逐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乐淘淘“先进”经验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乐淘淘“先进”经验
最复杂的立交桥,路痴的噩梦?
建构游戏玩不够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