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期刊导读促进家园协作

2018-02-23李红蕾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家教期刊家庭

李红蕾

瑞吉欧的早期教育观点认为,教师身兼多种角色,其中之一便为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并指出“教师应从家长的教育者转变为家长的伙伴。”从“教育者”到“伙伴”的定位转变,所表达的理念有:幼儿园和家庭的关系从教师要求家长执行教育指令转变为家园双方合作;教师和家长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转变为双方协作的关系。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说明部分指出,《指南》是“为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而制定。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下,幼儿园与家庭共同协作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是一种必然的要求与进步。

家园协作的方式,各幼儿园均有多种尝试。除常规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课堂、家校通等方式外,幼儿园依托自身课程特色以及学校文化,还开发了家长进课堂、家长义工、家园合作游学等具有个性化的活动。我担任幼儿园园长的时候非常注重全园阅读活动,以“专家导读”《早期教育》家教版入手,带动家长从专业视角阅读期刊提升家庭教育技能,策划活动激发家长与幼儿的阅读愿望,建立平台展示家长阅读心得与亲子互动花絮。担任教研员之后,很多园长接棒了导读活动,继续撰写每一期的导读,带有专业导读的《早期教育》家教版,在链接家庭与幼儿园,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撰写导读,指导家庭专业阅读

1.提升阅读效果需要导读。借助于导读,可以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期刊的概要、明确阅读的方向、获得阅读期刊的适宜方法。《早期教育》家教版虽然是面向家长的一本指导性期刊,但其也具有较高的专业性。非教育专业的家长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容易被描述的教育故事所打动,却忽略故事背后的理念,更难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一些忙于工作与生活的家长,也容易忽略这本期刊中的教育价值,而将之成为幼儿自己阅读的图画书或者手工书。导读的价值就在于,当家长的理解停留在阅读案例、模仿方法的层面上时,引导家长关注到文章中的教育理念。例如2017年第11期《解决小电视迷要标本兼治》这篇文章,采用问答式解析了幼儿迷恋电视的原因以及处理办法。很多家长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急着跳过问题解析直奔解决策略而去。而专业的导读者却拎出了这篇文章中最精髓的一句“家有小电视迷的真正原因是孩子缺乏高质量的陪伴”,并提出了对于这篇文章的阅读延伸建议“收起手机、减少加班,不要让老人、电视、玩具陪伴孩子”。通过导读,家长先获得阅读文章的思路,带着指导去读、去悟、去实践,甚至是在导读的提醒下,获得阅读后的行为指导,效果自然比“扫描”一遍要有效。

2.增进家园互通需要导读。在我的尝试过程中,第一期导读者由园长担任,为导读做一个模板。第二期的导读者是教学主任和教研组长,从第三期开始逐渐将全园教师加入到导读者的队伍中。教师导读采用自选式,拿到期刊之后,每位教师人手一册进行通读,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篇目进行导读,没有被选择的篇目则由园长或主任撰写。在导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仔细阅读文章,从家长阅读需要的角度出发,提炼出文章中需要提示家长注意的教育理念、指导方法,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延展要求,用适宜、精炼的文字表述出来。许多教师选择导读的文章,或是基于日常工作中的困惑,或是因为文章唤起了自己的以往经验,写作起来富含真情实感。写作导读对教师是学习、是反思,也是教师将自己换位为家长思考的过程。教师通过导读增进了对家庭教育的了解,家长通过导读认识到教师的专业素养,共读一篇文章成为共同的话题,家园互通因之更加密切和融洽。

二、策划活动,激发家庭阅读、实践、互动

1.提升家庭对教育的认识、重视、参与。1966年,Teale和Sulzby提出“早期读写能力”观点时指出:“幼儿在接受正式读写教育之前,父母、教师、周围环境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在组织导读活动前就明确提出以“提升父母对阅读活动的认识、重视、参与程度”为主要目的。从第一期《早期教育》家教版导读工作开始,幼儿园在每月中旬升旗仪式前举行小型赠书仪式,发放导读与期刊给家长代表。赠书仪式上,教师代表分享导读撰写心得,家长代表分享阅读感悟,通过一年的时间,全园家长轮流参与到赠书仪式中。建议每个家庭为家庭教育书籍设立一个专门的书柜或在书柜上单独设立一个区域摆放,在世界阅读日当天组织“晒书房”主题活动。提倡每一个家庭建立一个“家庭阅读笔记本”,记录下阅读感悟、亲子阅读过程中的趣事。

2.引导缺位家长回归家庭教育职责。通过调查发现,在生活中把孩子丢给父母的撒手型家长不在少数,孩子有老人的呵护,却缺少有价值的陪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借助于导读鼓励年轻的爸爸妈妈看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和作用,接手孩子的陪伴、指导责任。例如:2015年第3期《早期教育》家教版“老爸俱乐部”栏目介绍了一系列以爸爸为参与者的亲子活动建议以及小游戏,我们在导读中着力推荐这部分内容,大三班李老师的导读内容为:“好爸爸是什么样?如何发挥爸爸的教育优势?这些都是我们思考的教育话题。本期中封二封三为大家提供了一些以爸爸为主角的亲子活动建议以及小游戏,希望每一个爸爸都好好学习,表现一下,也解放辛苦的妈妈。请记住,妈妈的陪伴是不能代替爸爸的力量、勇敢、坚持的,还等什么?好爸爸就是你,加油!”导读发放之后,各班级教师把关注点放在家庭教育中经常缺位的几个家庭,鼓励这几位爸爸们认真阅读期刊,抽出时间和孩子开展亲子活动。当陪伴孩子、感受成长成为缺位家长的习惯,他们便逐渐从缺位转变到回归的角色中。

三、建立平台,共享家庭阅读成果

幼儿园的家长群体中,既有甩手掌柜,也有在家庭教育方面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优秀家长。在组织导读活动的同时,如何依托《早期教育》家教版这个教育平台,支持不同家庭分享经验、感悟成为我们探索的方向。

1.讲不通道理的陳爸爸。陈爸爸是个高校教师,与女儿交流的方式是“讲道理”,他的烦恼也是“女儿最讨厌我讲道理”。因为在与班级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他惯性地站在自己的教育立场上看幼教,因此看不懂、做不好、难沟通。我特意邀请他参与赠书活动,并请他谈自己的阅读感悟。陈爸爸为此第一次认真地阅读了这一本他眼中理论水平不够高的期刊,并根据导读的内容与女儿合作了亲子游戏。在分享时,他这样说:“首先我得承认这是一本有趣的杂志。对于年轻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常令我们手足无措,经常性地羡慕别的孩子懂礼貌、自理能力强、聪明、乐观。读了这本杂志以后,令我醍醐灌顶,原来孩子是该这样教育和沟通的。杂志中的文章通过轻松、稚气的语气,带着读者动手、动脑、锻炼身体,在不经意间幼儿教育方法就展现了出来……”

2.热爱教育的周爸爸。周爸爸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现在的同事。每天在微信上看他晒儿子的教育日常已经成为了我每天的必修课。有一晚他忽然抛来一个问题给我,“给他家周宝宝的作品命名”。我回复他:“我以为最好的名字,我们想不出来。孩子眼里的世界和爸爸眼里的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让儿子命名呢?”这个回答让周爸爸沉思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晨,周爸爸让儿子为自己的作品命名,并用“好样的,儿子!爸爸听你的!”来结束了他与儿子之间关于命名的争辩。勤于思考的周爸爸把这个小故事记录了下来,并且发表在《早期教育》家教版2017年第6期。这篇文章对周爸爸、周宝宝有特别的意义,对于同样作为家长的周宝宝班级其他家长,更加具有激励作用。当家长对家庭教育“有热情、没方向”的时候,走在前面的家长起到的是榜样的作用。

征得家长的同意,我们将家长的分享、感悟、亲子游戏、亲子制作等的过程资料通过幼儿园的宣传屏在全园进行分享,同时也收集家长在阅读过程中的疑问、困惑,邀请专家进行互动。

连续两年的《早期教育》家教版导读活动,使家长、教师、幼儿园都从中受益匪浅。由导读活动衍生出来的教师阅读会、读书打卡、家长读书分享会、班级图书漂流本、幼儿借阅图书等活动已经成为幼儿园的常规活动。共读《早期教育》家教版,将家庭和幼儿园的视角集中在了同一个焦点即儿童的健康和谐发展。我们期望借助于导读活动的继续实施,使家庭教育者和幼儿园教师在面对教育实践中的难题与困惑时,能够从教育的角度加强协作、寻找解决思路。有了这样的一种协作关系,孩子的发展必然得到更大的支持。

猜你喜欢

家教期刊家庭
家教有法
家教“漫”镜头
家庭“煮”夫
家教“漫”镜头
家教“漫”镜头
期刊审稿进度表
恋练有词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