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真实何处寻

2018-02-23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18期
关键词:文章作文生活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一中附属学校 福建三明 366000)

一、作文失真现状

笔者曾在自己执教的学校做过一次作文选材来源调查。调查表明,作文选材来源于“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自身生活材料的,约占总人数的34.9%;来源于“优秀作文选、影视书刊、虚假想象”的,约占总人数的65%,其中“虚构想象类”竟占总人数的43.8%之多。考生作文写假到了如此程度,不能不令人深思与警醒。

二、失真原因探寻

1.社会大环境使然

中学生正处于青年早期,心理尚未成熟,知识经验不足,他们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目前都存在着造假现象:伪劣的种子、假的招生单位、假的毕业证书等等,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无疑会产生负面影响。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也学会了口是心非,逐渐养成了在作文中说假话、套话的习惯,不尊重事实,不尊重内心的真情实感。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流行文化盛行,各种文化风通过各种网络媒体传播给经历贫乏、思想不成熟的学生,学生对这些世俗化的文化毫无保留地继承发展,最终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属于这个年龄阶段应有的热情与童真,文章感情失真也是必然的。

2.语文教学使然

不良的语文教学行为给学生的误导更是不容忽视。

首先,讲读课脱离课文实际作浮泛的分析。文章是表情、达意、载道的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有不少教师依照中考或高考的模式将一篇文章分割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因而在分析文章时未能把握文章的整体,常常是断章取义,随意拔高。有的教师一旦接触到课文中较为明丽的景物描写,就马上联想到光明的前景或事业的辉煌;一旦接触到较为隐晦的景物描写,就立即想到心灵的悲怆、社会的黑暗;一旦接触到描写“钱”的内容,就自然地联系到资本主义的金钱社会。如此揠苗助长、牵强附会的教学,对于正在求知过程的青少年来说,不仅不能让其真正品味、感受到渗透在作品中的真情实感,反而养成一种不务实际、虚伪浮夸的不良学风。

其次,作文辅导课脱离学生实际,热衷于模式化的指点迷津。对于写作技巧作一些适当的点拨是必要的,但是一味地强调如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并且要一应俱全,这样只能是把学生引入死胡同,学生作文只好按照老师搭好的框架去构筑。作文训练题不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而是从寓言、典故、前人箴言中觅文题,学生总觉得这类作文离自己太远,时有“望洋兴叹”之感。对于一些寓意过于隐晦的作文材料,学生犹如雾里看花,无从下笔。临考前夕,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拿高分,使出全身解数进行强化训练,强调“模式”的作用。一位语文老师曾明确告诉学生,若作文涉及“不幸”,就写自己父母双亡、父母离异或父母下岗,以此打动阅卷老师。如此误导,学生作文怎能不失真?

三、进行真情实感写作的做法

克服学生作文写假之风,让学生尽快走出写作误区,除了努力净化社会环境外,语文教学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正确引导。

1.正确利用教材

文学类的语文教材,一般都是作家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典范的作品,许多文章读来感人至深,是因为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真情:朱自清的《背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那是发自作者内心深处的至情言语;林觉民的《与妻书》写得凄凄惨惨,震撼人心,那是作者从肺腑中倾泻出来的剖肝沥胆的话语;鲁迅《社戏》中一群农村孩子形象刻画得真实可信,那是因为每个人物身上无不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所有这些具有强大艺术魅力的作品,无不倾注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挖掘、体味作品中的这些闪光点,让学生真正明确: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

2.努力感受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沃土,离开了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也就没有写作的成功;只有个人感情和客观景物的和谐交融,才是一切创作的生命之源。秦牧谈《土地》创作的体会时说:“每天总得和泥土打交道,经常周身上下沾满了泥巴,由此深知体力劳动之不易,也更体会到农民对土地深深感情的由来,想写‘土地’那么一篇散文的愿望更强烈了。”由此可见,情感不可无所附丽,一贯生活在城里的人是很难写出像秦牧《土地》那样脍炙人口的文章来的。学生的生活范围虽然比较狭窄,但只有处处留心,还是不乏丰富的内容:在学校,在家里,看报纸,听新闻,得高分,受表扬,挨批评,受挫折,上学途中,进出市场等等,只要事事关心,声声入耳,用日记的形式,不拘长短,不讲究形式,随时真实地记录下来,持之以恒,不愁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3.命题贴近实际

全国中语会理事长刘国正先生曾指出:“教师应当把作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重视指导学生把提高思想认识同从生活中选择写作材料、捕捉切身的感受结合起来。”有生活有心灵感应才有文章,才有好文章。因此,命题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作文的成败。中学生的学识和阅历有限,指导他们写作只能就近取材,反映他们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思想,反映身边的人和事,才能真正而具体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教师应考虑在题目范围内,学生最想说的是什么,什么是自己印象最深、感受最切的。最好是学生自我命题。因为每个人在学习、生活和感情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独特的经历,都有一些令人难以忘怀的人和事,都有大喜大悲或大智大愚的时候,激励学生选其最想说的事来说,可以争取大面积地写出好文章。如果让学生去写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不了解的人物,学生只好凭空想象而胡编乱造,或无病呻吟,或拼合现成材料,那就不可能会写出好文章。

普希金说过:“如果你的语言不是出自你的内心,你就不能打动别人的心。”我们应正确指导学生走出写假误区,提倡用自己的话直抒胸臆,不要无病呻吟,过于追求形式而落于套路。

《作文教学论丛》福建教育学院中文系写作教研中心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8).

猜你喜欢

文章作文生活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