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汉卿散曲对古典诗词的传承与突破

2018-02-23康亚萍

新乡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关汉卿散曲蹴鞠

康亚萍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关汉卿是元代文人中极具特色的一位,深受楚骚、汉赋、唐诗、宋词等文学的浸染,他的散曲创作极具特色,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张生赴选》)的古典意蕴,有“碧纱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忙要亲”(《题情》)的浅俗显露。他塑造的形象有“盼断归期,划损短金篦。一搦腰围,宽褪素罗衣”(《碧玉箫》)思妇的寸断柔肠,有“换步那踪,趋前退后,侧脚傍行,垂肩亸袖”(《女校尉》)女校尉的英姿飒爽。其作品雅与俗、柔与刚、古与今兼具,既有对前代文学的一脉相承,也有对元代文学的开创之功。

一、 师古典之辞:承古典诗词语言之雅致

关汉卿的散曲受古典诗词影响最深。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从《诗经》的整饬浑朴,《楚辞》的文采绚丽,汉魏的质实刚健,六朝的声色大开,到唐诗的文质半取、风骚两挟,宋词的婉细精美、玲珑幽约,都是雅言而非口语[1]105。关汉卿散曲充分学习古人的语言艺术,展现出语言的深挚典雅。

(一)叙事语言典雅优美

《崔张十六事》描写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包括普救姻缘、西厢寄寓、酬和情诗、封书退贼、母亲变卦、隔墙听琴、莺花配偶、张生赴选、夫妇团圆等剧情,完整精练地记述了崔莺莺与张生从相识相恋到结成正果的过程,语言典雅优美,叙事性极强。例如《隔墙听琴》:

月明中,琴三弄,闲愁万种,自诉情衷。要知音耳朵,听得他芳心动。司马、文君情偏重,他每也曾理结丝桐。又不是《黄鹤醉翁》,又不是《泣麟悲凤》,又不是《清夜闻钟》。[2]1665

这一首是写张生退贼、老夫人悔婚之后两人偷偷幽会,以琴声互诉衷肠的故事。曲子首先交代时间、地点,月明之时,墙角之下,抚琴弄音,牵引她的芳心。曲子中选取的是传统诗词中最常见的情人幽会场景。借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之事,表现二人的深挚情义及尴尬处境。作者故意写二人所听不是那三首有名的古曲,故意留白,任人想象。

叙事语言雅致到极致的,要数《张生赴选》: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恨相见难,又早别离易。久已后虽然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我则厮守得一时半刻,早松了金钏,减了香肌。[2]1666

曲子铺陈了秋色的凄凉。自古文人有悲秋的传统,而关汉卿选取的又是浮云漫天、黄花满地、西风渐紧、北雁南飞的场景。“碧云天,黄花地”化用宋范仲淹《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句,借前人所造之境续写今人离别之情,将离别之地描写成处处关涉悲凉、惹人神伤的情境,感染力极强。

《蹴鞠》描写蹴鞠比赛现场女蹴鞠手的飒爽英姿跃然纸上:

蹴鞠场中,鸣珂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可意。夹缝堪夸,抛声尽喜。那换活,煞整齐。款侧金莲,微那玉体,唐裙轻荡,绣带斜飘,舞袖低垂。[2]1727

曲的开头先介绍女蹴鞠手的出场,“南北驰名,寰中可意”,可谓先声夺人。而后描写运动场上女蹴鞠手的精彩表现,“款侧”“微那”像是特写镜头,将女蹴鞠手场上的精彩表现完美地呈现出来。“唐裙”“绣带”“舞袖”等词给人灵动飘逸的想象,仿佛这不是一场体育运动,而是一场舞蹈表演。〔秃厮儿〕“粉汗湿珍珠乱滴,宝髻偏鸦玉斜堆”“侧身动,柳腰脆,丸惜”等描写女主人公在场上的状态。作者用粉汗乱滴、宝芭蕉髻斜堆表现了女蹴鞠手的青春活力,用“粉汗”“柳腰”等词表现出女子的娇美,叙事语言豪放中隐含婉约,字数变化不定,铺排开来,节奏明快,读之回味无穷。

其他如《大德歌》,以闺怨女子的口吻叙说女主人公与心上人的故事。曲子以比兴手法开篇,择取春夏秋冬时令的变化,描写了百无聊赖女子的所思所想所为。全曲用典雅的语言表现了女子望穿秋水的深情,这与传统诗词中的思妇形象如出一辙,闺怨主题和传统无有二致。诗词曲原本以抒情为主,少有叙事,但关汉卿用典雅优美的语言,不仅能将事件详尽道来,还能将情感渲染,表现得十分充分,足见其对语言驾驭的功夫之深。

(二)多重修辞手法的运用

中国古典诗歌从《诗经》起就注重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赋的铺陈、使事用典等可以让诗歌意蕴绵长,情感更加充沛。关汉卿散曲语言使用多种艺术手法,传统的赋比兴在他的曲子中处处可见,对句、用典也比比皆是。如《崔张十六事》中有赋的铺陈,也有很多对句。《西厢寄寓》“娇滴滴小红娘,恶狠狠唐三藏”是句对,“倒赚他鸳鸯比翼,黄莺作对,粉蝶成双”用赋铺陈,表现两人比翼双飞的美好。请看《封书退贼》:

不念《法华经》,不理《梁皇忏》,贼人来至,情理何堪!法聪待向前,便把贼来探,险把佳人遭坑陷,消不得小书生一纸书缄。杜将军风威勇敢,张秀才能书妙染,孙飞虎好是羞惭。[2]1664

此曲先将紧张的节奏、危急的环境烘托出来,再以三句对形成流畅的气势,将战事之紧急、人物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汉卿散曲多用典故,亦用比喻。《书所见》用“解语花”的典故,表现聪慧美貌的女子,用“倒了葡萄架”比喻女子醋意大发。“解语花”之典出自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唐明皇赞太液池数枝盛开的千叶白莲,指着杨贵妃道:“争如我解语花!”用来比喻聪慧美貌的女子。《新水令》中所用“于飞愿”之典,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翙翙其羽”[3]831, 一般用“凤凰于飞”祝福新人生活幸福美满。“三径边”“五柳庄前”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作品中的典型意象。曲子中的“江梅驿使”“阳关怨”“桃花去年人面”等也都是传统文人使用最多、为后人熟知的典故。《双调·乔牌儿》云“世情推物理,人生贵适意。想人间造物搬兴废”,化用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远江陵夜行塗口》“诗书敦宿好,园林无世情”[4]和谢灵运《石壁精舍远湖中作》“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诗句。 首句谈闲适,就可看出陶渊明、谢灵运的痕迹。再如“百岁光阴,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中“七十者稀”出自杜甫的诗《曲江二首》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滔滔逝水”则出自《论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来感叹时光如流水。

修辞的运用使关汉卿散曲的意蕴更加丰富,特别是典故的加入使他的作品和古典作品更加贴近,更具古典美。

二、 师古典诗词之意:续古典诗词意境之幽美

(一)主题择取:闺怨、离别

关汉卿散曲创作在主题选择上仍沿袭传统,作品中多有传统诗词中最常涉及的闺怨、离别等题材。关汉卿写爱情的曲子有很多。《题情》写两个正在恋爱的青年男女,作者用口语叙事,不加修饰地将男子的痞子气与女子对情人又爱又恨、半推半就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大德歌》写情人幽会,开头先写“正是那西厢月上时”,交代两人约会之时间——待月西厢,以烘托意境。后又用“会得琴中意”“暗想张君瑞” 表现彼此有意的两个年轻人的羞涩。而后“司马泪痕多”“桃花冷笑人”又表现他们分离的痛苦。爱情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始于唐元稹的《莺莺传》,元代王实甫改编为《西厢记》,关汉卿以高超的叙事技巧,将崔张二人的故事用散曲再现出来。《崔张十六事》每首曲子讲述一个故事,共十六篇,由普救姻缘起,经历封书退贼、母亲变卦、莺花配偶、夫妇团圆展现起承转合的变化,叙事性极强,完整又生动地表现了二人的爱情故事。

屈原在《九歌·少司命》中有“悲莫悲兮生别离”之句[5]。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又和闺怨有直接的关联,关汉卿也写下了不少离别、闺怨题材的作品。《别情》仅用27个字就将离别相思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头即言“别离易,相见难”“春将去,人未还”,表示离别时间之久,“愁眉泪眼”表示相思之苦。曲子虽短,却将离情别意表现得很充分。《离情》用传统的笔调传达着离别相思之苦。“残月下西楼,觉微寒轻透衾裯”从视觉上写西楼,营造清宁的气氛;从感觉上写微寒,更烘托环境的幽静、冷清,与传统的表现手法一致。又用《列子》中华胥理想国指代虚无缥缈的梦境,兼有尾生抱柱的典故,用来衬托爱情的凄美[2]1717。“吴峰烟涨”“银汉云收”用来表示分开的有情人相聚无望。闺怨题材的作品也有不少,《碧玉》写暮春时节丈夫外出时,独留的思妇抒发闺怨。作者用“漏断人初静”“松径偏宜,黄花绕东篱”等表现思妇在家百无聊赖的情形。“笑语喧哗,墙内甚人家”借用苏轼《蝶恋花·春景》“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语[6]。《碧玉箫》属离别闺怨题材,塑造了一个暮春时节闺中思妇的形象。《大德歌》以春夏秋冬四季为题,写思念离人。《闺怨》的“晓来雨过山横秀,野水涨汀州。阑干倚遍空回首,下危楼,一天风物暮伤秋”[2]1692,与晚唐花间派词人温庭筠的《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7],同写登楼眺望,盼望归人,直至肠断的思妇形象。无论是在意境创造上,还是思妇形象的塑造上,都有极大的相似之处,整体语言、意境都与宋词相似。“玉台宝鉴生尘垢,绿窗冷落闲针绣。岂知人玉腕钏儿松,岂知人两叶眉儿皱”写情郎不在,女子无心梳妆,以致镜子上满是灰尘,闲置针线,头发蓬松不愿梳洗,只紧蹙双眉痴痴地等待情人归来,与《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3]185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摹写古典:直用、借用古人诗句

关汉卿的散曲作品,词句与古典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之中与唐诗宋词相似之处最多。《白鹤子》写一对恋人相约见面,前三首极力描写幽静美好的环境,最后一句“月在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点明男女欢会的主题,直用宋欧阳修《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同写明月皎皎、垂柳依依的意象,以诗情画意的笔调表达彼此倾心的恋人相约黄昏后唯美又伤感的感情。《碧玉箫》写闺中思妇,其中化用很多古典诗词,“怕见春归,枝上柳绵飞”与苏轼《蝶恋花·春景》“枝上柳绵吹又少”同写春日将近、柳絮翻飞的暮春之景。“宽尽衣,一搦腰肢细。痴,暗暗的添憔悴”活脱于柳永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互为补充。其他如“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句与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居相近。而“归,学取他渊明醉”则直抒胸臆,表现了关汉卿对陶渊明的认同。“笑语喧哗,墙内甚人家?”应是化用苏轼《蝶恋花·春景》“墙里佳人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也是巧用墙外行人与墙内佳人的误会,表现多情人的苦恼。除取用古典诗词、诗意外,关曲中还有很多古典意象的使用,使得他的散曲风格接近文采派。《大德歌》之《春》《夏》《秋》《冬》择取春夏秋冬四时之物,用子规、柳絮、鱼雁、风雨、秋蝉寒蛩、芭蕉、冬雪等四季典型事物进行意象组合,创设四时之不同情境,女主人公的闺怨哀伤贯彻始终。全曲主题集中表现女主人公对游人的思念,四时交替循环不尽,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也随之交替进行,不会停止。此曲虽为四首,然四首以闺中思妇一以贯之,合而为一。

元代诗歌前期多受宋金诗风的影响,关汉卿作为金遗民,且是元代北方早期文人,受北方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加明显。徐子方说:“关氏作为亡金遗民,又为元代北方早期作家,显然也不自觉地受着当时诗风文风的影响。诸如〔中吕·喜春来〕等曲以议论为诗,体现浓厚的理趣,无疑有着宋诗的风味在内。”[8]不只是宋诗,关汉卿的作品与古典文化内在意蕴相似的地方还有很多,这也正表明文化的传承与接受在代代文人之间延续不断。

三、 成俗白风格:彰显本色派的俗美特质

关汉卿散曲语言的俚俗是其语言风格中更突出的特点。他运用浅俗的口语描写生活俗景,叙写日常俗事,刻画身边俗人,抒发世俗俗情,接近人民群众,接近生活,形成了关汉卿散曲语言艺术的根本特征。

(一)口语、衬字语言俚俗

元代文人处于特殊的地位,或是为了适应百姓的需求,或是长期生存于底层,他们的作品深受民间文化的影响。关汉卿散曲中用了很多口语,如“咱”“将小名呼咱”“却待将他骂”“哎”等。

综上所述,Epley手法复位和Barbecue翻滚手法复位在治疗耳石症中均能取得较好效果,实际应用中应该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合适的复位手法。

衬字,是在曲牌规定之外,不影响格律的前提下另加的字,是元散曲中常用的一种形式。衬字的使用使得关汉卿散曲突破格律的限制,形式更加灵活,语言更加活泼生动。《不伏老》云: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2]1702

第一句按正常的曲句,应为“我是一粒铜豌豆”,“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等均为衬字。加上这些字之后,“我”坚韧不屈的性格特征就非常明显了,这有助于作者表达情感,也有助于读者理解作品。因为衬字的使用可以灵活调整字数,使句子长短自由,情感表达更加充沛。关汉卿曲子中生活化的口语随处可见,像《杭州景》中的 “兀良”“这壁,那壁”,《题情》中的“骂了个负心”等,将日常口语直接用于作品中。散曲语言与传统语言的不同正体现在雅与俗之间。任中敏在《散曲概论》中说:“同一白话,词与曲之所以说者,其途径与态度亦各异。曲以说得急切透辟,极尽情致为尚,不但不宽驰、不含蓄,且多冲口而出,若不能待者,用意才全然暴露于辞面,用比兴者并所比所兴亦说明无隐。此其态度为迫切,为坦率,恰与词处相反地位。”[9]关汉卿散曲语言的俚俗,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首先,元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直跌到“八娼”“九丐”的深渊,这样的生存环境和生存境遇,使得他们自觉地选择浅近寻常的口语写作。其次,从元代社会整体的文化接受者来说,散曲大部分的听众是市民,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为了迎合市民口味,散曲选择了俚语。

元散曲的本色创作,标志着它和传统诗词典雅韵致语言风格的不一致,但从另一方面看,这又是对传统的接受。《诗经》采自民歌,汉乐府也来自民间,唐末及宋朝的词多用俗语,传统的文学都注重从民间汲取精华、提炼精练的语言,这给关汉卿以启发,也为他的散曲创作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广泛表现俗世俗情

自《诗经》时代起确立了“诗言志”的正统,文人士大夫以诗文作为安身立命、求取功名的通道。元代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科举不兴,知识分子失去进身之阶,他们由社会的上层跌到社会的底层,许多文人被迫放弃政治仕途,进行专门的文学创作。元散曲作家们回首历史——怀古,观照现实——叹世,在痛苦的思考中找到了人生的最佳生存方式,找到了生命的价值所在:在隐逸中感受自然山水之美,在诗酒中感受生命之真,在情爱中感受生命之乐[10]。关汉卿在题材的选择上表现出与传统的分离,他的作品真正取材于生活,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生活。

关汉卿选取生活中的日常活动、俗人俗事作为描写对象。《秃指甲》所写是普通劳动人民。作者以秃指甲作为观察对象,以此展开对劳动生活的描写。《闲适》写自己的俗世心态,想要跳出红尘恶风波,离开名利场,过闲适快活的生活。思量往事,世态人情经历得多了,无心再去经营,就让别人做那贤人,我且为愚者,什么也不争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化,蹴鞠是当时流行的娱乐活动。关曲以此为写作对象,极力表现运动员娴熟的技术、多样的动作和姿态,叙事性极强。《女校尉》云:“得自由,莫刚求。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惟蹴鞠最风流。”表达对女蹴鞠手技术娴熟、身姿矫健的赞美。关汉卿的曲子中还有写男女欢会的,如《新水令》内容艳丽,言辞大胆直接。“楚台云雨会巫峡”中,楚台就是指男女欢会之所。“两情浓,兴转佳”“冷丁丁舌尖上送香茶,都不到半霎,森森一向遍身麻”,以女子口吻大胆表现情爱,语言大胆,不同于传统的委婉细腻,突破了传统文人的忸怩与隐晦,写得很是露骨。

关汉卿的散曲表现了他的俗世心态,对自由闲散生活的接受,不论这种闲适生活是否真为关汉卿所追求的,他在曲子中为我们呈现了真实的生活状态。《不伏老》云:

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甚闲愁到我心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2]1702

曲中塑造了一个狂放不羁的书会才人形象,这可以说是关汉卿本人的自传。文中塑造的是一个全才型的文人形象,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在行,还会蹴鞠、打围。他自己也知道这些做派不符合正统文人的要求,但他依然沉溺于此。他的另一首散曲《闲适》似乎解释了他接受这种生活状态的原因:“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南备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2]1658开头所谓的心猿意马,不过是原来对仕途的追求,现在经历了仕途的坎坷、人情的冷漠,也把世事看透了几分,将往事细想一遍,既然他们都愿做贤人,那就让我来做这愚者吧,且离开那利名场,钻入安乐窝!

关汉卿散曲中还有很多写历史人物的,但他对这些人有不同的看法,他不是赞扬那些建功立业、扬名封侯的豪杰,而是赞扬那些逍遥自在、适性任情、脱离宦海的人物。范兹、张良、严光、陶潜这些人成了他笔下赞美的对象,成为他心中崇拜的形象,由此也表现出关汉卿效法古代隐逸先贤们的志愿,隐于山水,隐于田园,隐于世俗,隐于诗词,隐于杂剧散曲,隐于纵酒高歌之中,他在诗酒、世俗之中感受生命之真。避世、玩世成为他的自觉意识,他的人生理想是做一个渔翁、一个牧人、一个酒徒、一个田叟、一个旅游家。他追求的是一种适性任情、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10]。这是关汉卿思想的真实写照。关汉卿散曲的俗美特质在这俗世俗情与隐逸心态中表现得非常充分。

文学代代相传,前代文学总要渗透到后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文学之间传承与发展问题的探讨,既有助于发扬前代文学的光辉成就,又能使人清晰地看到后代文学的渊源流变。关汉卿受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也深受古典诗词的濡染,传统文学在他的作品中得到拓展,形成自己雅俗兼有的语言风格。关汉卿在文学作品中完整地表现了元代的社会面貌,既展现出传统的儒雅,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当下与传统完美结合,成就了关汉卿的文学事业。

[1]杨景龙.元散曲的俗美特质[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4):105-109.

[2]蓝立蓂.汇校详注关汉卿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164.

[5]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等.楚辞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62.

[6]苏轼选集[M].王水照,选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287.

[7]曾昭珉,曹济平,王兆鹏.全唐五代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506.

[8]徐子方.情韵深深,诗家之曲:析关汉卿散曲的传统风格[J].漳州师院学报,1996(1):28-33.

[9]任中敏.散曲概论[G]//散曲丛刊.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187.

[10]王建科.元散曲的时代旋律与元代文人的生命感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30-135.

猜你喜欢

关汉卿散曲蹴鞠
关汉卿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浅谈中国古代蹴鞠的起源与兴盛
我国蹴鞠的起源与发展及消亡研究
新时代呼唤新散曲
散曲创作刍议
戏词救命
历史上有一个大转折点是谁决定了古代足球的兴衰?
读散曲说散曲——《中华诗词》散曲栏目《曲苑新枝》琐议
话剧《关汉卿》:半个世纪的历史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