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让阅读与习作相融合的课堂教学研究

2018-02-23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18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核心教材

(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中心小学 浙江诸暨 311800)

一、明确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语言的建构和思维的发展实则体现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性运用上。首先我们要明确掌握语言文字有几个层次:首先是理解,其次是运用。何为理解?就是把文章读懂,自己能够有所感悟,然后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体现在我们教学中的包括说和写。那为什么说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核心?

第一、综合其他课程来说,学习各门课程,都必须要以理解语言为前提。比如数学课在理解题意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平行班级之间,如果其中一个班级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薄弱,相对来说对数学的解题能力相对较弱,如果不改变现状,状况会随着年级上升,会更加明显。然而对于如何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任务,其它学科没有办法代替。[1]

第二、在小学阶段,识字认字、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是最重要的四大基石,在这之中,写作教学又是重中之重。因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本人认为,从写作能力中就能很好的反映一个人的语文能力。[2]

第三、跟识字写字、口语交际以及阅读相对比,写作教学非常难入手。无论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说,我们都认为作文非常难,但是对于阅读和口语交际来说,我们不会有这样的体验,只要有识字量以及丰富的练习,掌握起来没有那样的感受。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语文的核心素养即运用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语文核心素养就是教学的灵魂所在。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在为什么而教”,我们每天在课堂上努力让学生去“理解、掌握、学会(技能)究竟是为了什么。那么“为什么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每一册书甚至每一门课程都有它自身的目标,,每一节可的目标是非常具体的,在多数情况下应该是非常明晰并且能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检测。那我们要如何使得一堂课中的具体目标能够通向真正的目标,直指核心呢?但是从现有的教学状况来看大部分的课堂中,语言的运用和实践往往被忽视,当下的语文教学,老师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让孩子去理解文章,而却很少花时间去运用,“重理解,轻运用”是当下课堂普遍存在的,伴随而来的就是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做好语言的构建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凸显出语言学习呢?

1.善于把握教材的语言特点

虽然现有的教材很多文章存在着一些争议,我们无力改变教材本身,所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就要善于敏锐地去发现教材的特点,并且在教材中找准语言的训练点,设计教学过程。比如三年级上册中《陶罐和铁罐》一课,这篇文章通过陶罐和铁罐大量的对话,对人物语言描写非常生动形象。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孩子们还是很容易能够掌握,所以选择文章中的对话作为语言学习的重点内容。

又如在三年级下册《西门豹》一课中,文中西门豹在惩治恶人的时候说的那几句话,看似很平常,但是却有着言外之意,话外之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语言材料进行揣摩,体会当时人物说话时的心情,感受人物正直、机智的形象。

2.阅读和写作相结合,运用语言文字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写作,我们苦于寻找提升写作能力的方法,可是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明确一堂课的具体目标,整堂课采用多种形式让孩子掌握这种技能,比如对文章的概括能力、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等等。我们要从教材文本中去发掘它的实用价值,并且能够习得某一点,运用到其它同类型的文本中。这不就是对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阐述吗?在课堂中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将课内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互融合,把课文当中值得学习的内容作为写作的素材,将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融合,将看、听、思、读、说、写揉成一体。于是我改变自己一贯的教课文的思想,在教学中逐步去尝试如何从文本中去发掘语言的运用点。

(1)设计情景描述,积累运用词语。

例1:每个孩子都在非常认真地学习。

孜孜不倦 勤学好问 博览群书 学而不厌 废寝忘食

例2:每当夜幕降临,北京的灯亮起来了。

灯光闪烁 光的世界 灯的海洋 金碧辉煌 华灯高照

(2)抓关键语句,找到读写训练的结合点。

例1:《花钟》第一段

文章在描写不同类型的花开放时,使用了不同的动词。比如“吹起”“绽开”“醒来”“开放”“欣然怒放”“苏醒”“舒展”“含笑一现”,这无疑是训练学生语言运用的好时机。在课堂上抓住这几个关键词进行指导,发现学生在自己的写句练习中表现比较出色。

(3)立足段篇,尝试构局。

三年级开始,在阅读教学时逐渐能让孩子在课文中找到构段方式甚至篇的构成形式。比如《燕子》和《翠鸟》的第一自然段,都是描写外形特点的段落。在教学中抓住在写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并且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单单抓住了这几个方面写?让学生在思考中明确抓住重点的特征进行描写。

对于全文篇章而言,《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这样的文章对于刚刚进入写作阶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全文的谋篇布局十分简单,开头的总写,中间可以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也可以按照地点顺序进行描写,结尾总结。这样的方法不仅在阅读教学上有一个方法的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地进行迁移,运用到写作的过程中。

三、思考与总结

语文是一个海阔天空的大世界,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间的挖掘和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我想现在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多了“思”。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能调动学生只是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环境,能够将教学设计得有血有肉,有可操作性,让学生有理可依,有例可以模仿,这就逃不开我们的语文课本。通过对文本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去内化和运用语言形式,最后能够借助文本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能够让我们的教学真正无限接近核心。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N].中国教育报,2015-4-1.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核心教材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教材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