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古代诗酒文化

2018-02-22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愁绪李清照词人

(齐齐哈尔大学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在中国,酒的历史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其他文明一样悠久。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对于这种饮料的的记载,同时对于酒的创造也有着浩繁的传说,如“猿猴说”,“仪狄说”,“杜康说”等。随着酒在这片土地的悠长历史,逐渐地形成了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酒文化。与此同时,酒文化作为支流已经汇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长河之中。酒文化的产生就离不开爱酒的文人墨客。可以说,中国酒文化的形成与他们的推动总结不无关系。以至于有时都难以分清,到底是这些文人成就了酒文化,还是酒成就了这些文人。

中国古代的酒诗可以大致分为五类:说礼、表志、言理、寄情、作乐。每一个方面都能淋漓尽致的体现中国古代诗酒文化的独特美感。本文就对这五类酒诗做一个粗浅的整理。

一、酒以说礼

《礼记·礼运》中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又说:“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汉书·食货志》中的汉人鲁匡也曾说过:“百礼之会,非酒不行”。由此可以得见,以酒成礼由来已久,并且也是中国酒文化不可或缺的拼图,也可以称之为我国酒文化的基石。诗词作为一种高度凝练反映人们现实生活的文学形式,自然也将酒与礼记录其中。

《诗经》中的《颂》大部分是有关于祭祀内容的诗篇乐章,自然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周颂·丰年》唱道:“为酒为醴,丞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他们用丰收得来的粮食,酿成琼浆和甘露,献于先人,以百礼祭祀神明,希望神明先人们赐于他们福泽。而要说在《诗三百》里描写以酒祭祀最为详细的,就是《小雅·楚茨》。“以为酒食,以享以祀”,“神具醉止”,“神嗜饮食”等对于祭祀步骤的描写,体现了当时酒在祭祀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标志着中国酒文化开始繁盛,并且体现了酒文化与诗歌的联系逐渐紧密。可以说,《诗经》开创了诗酒文化的先河。从那时起,诗酒同舟,畅游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

当然,以酒说礼的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诗经》。唐代李嘉祐《夜闻江南人家赛神,因题即事》:“听此迎神送神曲,携觞欲吊屈原祠。”本诗描写了江南人家以酒祭神的场景。

二、以酒表志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民族传统也是中华之魂。而这种由爱国之情升华出的报国之志与酒结合后反映在诗词之中,凝炼成一种雄浑沉郁,而有荡气回肠的酒文化。

三国时期,曹操一统北方后,预与孙权一战,妄图荡平东吴。夜晚,曹操集结战船军队,在大江之上设宴赋诗,以鼓舞众将士。曹操取长矛立在船头,慷慨而歌。诗歌开始部分,曹操强调他因苦于不能得到贤士来为他效力而烦恼。乍一看这几句很像在抒发消极情绪,但曹操本意并非如此。“人生几何”不是劝人要及时行乐,而是在鞭策尽快地有所作为。曹操提醒贤才人生如同清晨的露珠,所以要赶紧来到我这里施展抱负。如此正能量的意图却存心以沉郁的情感来抒发,显示出曹操确有烦恼,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情绪才能打开贤士的心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以酒解忧是表象,以酒昭告全天下贤士自己心中报国之志才是曹操本旨。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也是一首凭酒言志的传世之作。作者当时守卫西北边陲,遏制了西夏军对北宋的侵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词人自抒怀抱,作为边塞军队的统帅,常年守卫在西北边疆,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此时唯有借一杯浊酒,来抒发情感。羽觞中映出万里之遥的故里和亲人,而心中杀敌建功,报效祖国的决心更加坚定。一杯浊酒,不仅承载了范仲淹的乡愁,也承载了他的报国之志。作者借浊酒把自己的英雄气概和凌云壮志充满了字里行间,气势开阔。

三、以酒言理

在许多时刻,诗与酒是文人的精神家园。在空闲时,独酌几杯,沉浸在自己构建的精神世界里的诗人,会借着醉意,以诗为载体,抒发对人生,社会的感悟。这些借着酒而创作出来的哲理诗,不仅是为了告诉他人什么道理,更是作者自己对自己的宽慰。

以酒言理的代表性人物当属陶渊明。《饮酒》是陶潜的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其中第五首最为世人所熟知。本诗的主旨是展现陶潜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有理趣。然而,它并不是枯燥乏味的道理解说。诗中既写了情,也描画景,在情景交融中蕴含着哲理。作者不像一般的隐士那样以超凡脱俗为荣,而是置身于“人境”中,却做到了“无车马喧”。为什么会这样呢?心无旁骛。“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深刻的道理就这样被陶渊明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悠然见南山”的诗人和“飞鸟相与还”的飞鸟精神上高度的契合,好似都在这山林中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全诗以朴素的言语描写景物,抒发情感,叙述哲理,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的一致。诗中无酒,但题目有酒,并且在本诗的字里行间中都散发着一股清香的酒气,诗人以饮酒者的语气叙述哲理,使人感到平易朴素。

另一首被称为“古今绝唱”的以酒言理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上阕,先写眼前景,为英雄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苏轼在众多的三国英雄中,最为向往周瑜,于是下阕集中塑造青年将领的形象。然而,词人被贬黄州的现实处境,却与他志在报国的理想相矛盾,于是在下阕“故国神游”,年轻有为的周瑜与自觉衰老的词人形成了对照。正当所有读者都觉得苏轼会继续抒发自己的愁绪之时,作者在最后话锋一转“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味这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胸襟阔达,长于自我宽慰的词人好似就浮现于眼前。词的结尾,感情激荡,仿佛奔腾的江水,遇到峡谷后稍作回旋,随即继续流向远方。苏轼在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明月的同时,梳理了自己的情绪,释然了心中的苦闷,领悟到了人生在世应有的旷达之心。

四、以酒寄情

诗歌与酒对于诗人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抒发内心情绪,而又以抒发愁绪为多。诗人独坐几案前,手执酒杯,本想借酒来放空自己,可是酒壶中的酒少了,诗人心中的愁绪反而增多。这时诗人随性执笔,在纸上挥洒自己无处排解的苦闷,酒精在此时打开了诗人的心扉,不能与人说的情绪就寄托在了墨与酒上。

1.爱恋之情

在借酒寄情的诗篇中,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要说其中的精品,就当属宋词婉约派的代表女词人李清照。

《醉花阴·重阳》是李清照婚后所作,通过描述词人重阳节独酌的情景,烘托出一种寂寥凄清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在与丈夫分别日子里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在分别的日子里,她只有借酒来寄托自己对丈夫的相思之苦。这首词的一个特点是“物皆著我之色彩”,从外面的天色到金兽里的瑞脑、玉枕纱厨、篱外菊花,词人把她的愁绪笼盖到每一个看到的景物上,涂上了一层愁苦。其实,人比黄花瘦的原因是因为喝酒,但李清照却巧妙的将自己的消瘦与风中的黄花作比,把自己的愁绪细腻地表达了出来。

李清照饱受离别之苦的煎熬,只得借酒抒发苦闷,但饮得尚未尽兴,人却已醉。“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春情》)她作诗填词来消磨时光,从醉意中清醒过来,愁绪却又袭上心头。心中的情绪又无法与远方的丈夫分享。词人借酒写出了自己的寂寞和孤单,寄托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在这两首作品中,我们仿佛眼见一位女子,一手持酒壶,一手执酒杯,不时饮上一口,坐在窗前,看着院落里的黄花,将心中对丈夫的思念溶于杯中的酒,低声吟唱。

2.亲友之情

与亲友一起畅饮,高谈阔论,实在是一件轻松惬意的事情。杜甫与李白在结伴同游时,一起愉快地与范十的豪饮,创作了《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范十,是朋友之间的一种亲密称呼,如同李白叫杜甫为杜二,杜甫称李白为李十二。两人的关系十分亲密甚至到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地步。在宴饮时,讲述在同游之时路上发生的趣事,连酒杯里都蕴涵着他们之间的浓浓情谊,好不惬意。这里的酒见证了两个伟大的诗人的友谊。

当然,以酒寄托的还有对亲人的思念。苏轼由于与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自求外放。他曾经请求到离弟弟苏辙相近的地方作官,为兄弟多相见,但这一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在一个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月光洒满大地,苏轼与弟弟分别后已有七年不得团园。此时,东坡面对着一轮明月,思念之情涌上心头,乘酒兴正酣,挥毫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的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既要突破空间的阻隔,也要打通时间的局限,显示了词人精神世界的丰富。该词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但并不仅限于此,也是对全天下思念亲人之人的一种美好祝愿。苏轼在中秋佳节,一边饮酒,一边望月,化浓浓的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于这杯中酒和空中月。

五、以酒作乐

在众多古代诗词作者的心目中,人生最大的享受不是腰缠万贯,也不是做官封侯,而是佳酿与文字融合的享受。因此,古人常常在心情欢畅的时候借酒助兴作乐。

要说借酒作乐的典范,李白当之无愧。在其浩繁的以酒为题的作品中,《将进酒》可以称得上人尽皆知。诗句中并没有直接写酒,而是运用隐喻的手法,把饮酒诗化了。诗人也没有直接说要狂饮,而是通过一个双重否定来写出。此时诗人正因怀才不遇而心情郁闷,但他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用乐观的语气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此句一出,李白骨子里的豪迈跃然纸上。在赞叹李白的高度自我认可时,也足以让凡夫俗子咋舌。此等豪情,绝非造作装腔者可得。在最后诗人反客为主,招待起主人来,这时的李白酒兴正酣,准备与友人同销万古愁。那种揉杂了一丝愁绪的快乐和无人匹敌的豪放,让读者情感随李白一起跌宕奔涌。

当然,饮酒作乐不只是男子的专利。李清照就是女子饮酒作诗的经典例子。她和男子一样饮酒,吟酒,不让须眉。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因父母思想开明,家境优越,少了许多封建的束缚,生活无忧无虑。一首《醉花阴》正是她幸福的少女时代的缩影。词首描画了一幅安适恬淡的风景画,忽然一位酒醉的年轻女子进入这画面中,舟儿没有方向的划着,受到惊吓的鸟儿四处逃窜。作者的闯入,给这幅风景画注入了生机,而这不应该归功于酒吗?要没有李清照酒兴大发,就没有这幅生动活泼,充满生机的图画了。这首词展现于读者眼前一位活泼开朗,天真烂漫的年轻女子形象,而词作者的生活激情就展现于散发着酒香的字里行间中。

以上是对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酒诗的一个粗浅的整理,但从以上我们不难发现,诗歌中到处可以看到酒的身影,到处可以闻得酒香醇厚。假如我们从诗歌中抽去了酒,恐怕许多诗歌的意境情怀都会锐减,甚至有的作品就会消失。有位台湾的文人说过:“把中国的古诗词拿来用力挤一挤,还会榨出半斤酒吧。”可见诗与酒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诗酒文化。

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诗词人对生命的理解和生活的全部底蕴,也向我们展示了诗词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读者,它向读者传递的不仅仅是依旧散发着醇香的诗篇,更向我们展示了千年之前,一批文人墨客的魂灵。仿佛一座连接着古今的时空隧道,让读者因诗篇而醉,然后与作者灵魂对话,体会他们的传奇人生。

[1] 朱玲莉.中日酒文化比说[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24-127

[2] 李艳荣.漫谈《诗经》中的酒文化[J].安徽文学2009,04:326

[3] 熊赢馨,丁武.唐代诗人与诗酒文化[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05:80-81.

[4] 李展.《饮酒》组诗、玄风与艺术人生--兼论陶渊明的人格探索及诗风特征[J].兰州学刊2006.05:72—74

[5] 张学.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赏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08:126-127

[6] 刘建斌.浅析柳永《雨霖铃》的艺术特色[J].青年文学家2014.02:81

[7] 陆精康.月满西楼愁两处人比黄花瘦三分——李清照《一剪梅》《醉花阴》比较赏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01:65-66

[8] 路开源.唐代诗歌中的酒文化[J].成功(教育版)2011.05:104

[9] 曹保顺.朝花夕拾“诗”中酒[J].中学生百科2007,30:6-7

[10] 庄镇胜.李清照词中"酒"的意象[J].文教资料2010.04:9-10

猜你喜欢

愁绪李清照词人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风起了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影 子
点绛唇
词人的职业
如梦令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林逋梅妻鹤子
给愁绪取个好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