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2018-02-22郭申堃,胡荣华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皮亚杰兹曼媒介

一、前言

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他与巴甫洛夫和弗洛伊德齐名,被西方学者公认为当代心理学三大巨人之一。皮亚杰在儿童心理学方面的影响是令人瞩目的,他是对儿童认知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人,撰写了大量关于儿童认知方面的文章,提供了许多儿童认知方面的重要发现,使用临床法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使得儿童心理研究从专门领域发展成为了发展心理学。正如英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彼特·布莱安特所言:“没有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将是微不足道的。”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概述

1966年,皮亚杰出版了《儿童心理学》,他认为儿童心理起源于主体动作,人的心理是生物适应的延伸和特殊表现形式,心理及智力都是适应环境的手段。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与环境的平衡。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实现的。

(一)认识起源于动作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是利用动作的理论来对儿童发展进行分析。他提出,认识既不是来自客体,也不是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动作这一中介而实现的,儿童通过动作形成对客观环境的认识。

(二)图式、同化和顺应

人通过固定模式对外界进行认知,并利用图式进行表达;在分析儿童图式时,皮亚杰则利用顺应和同化进行解释。婴儿通过手、嘴和脚来感知外界环境,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观察人们的动作,这是同化;而儿童在融入外界环境中,不断学习各种学科,被称为顺应。

(三)儿童行为的发展是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用运算(operation)这一术语来说明儿童的活动类型,认为动作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而运算则是内化了的动作,是可逆的,也是守恒的。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时婴儿只能感知自己的运动,他们通过吮吸、观看、抓握或叫喊、倾听、敲打来尝试新鲜事物。

2、前运算时期(2~7岁):这个阶段,儿童可以接受图像、文字和简单概念,但是还不能进行变化,不能对它们进行操作。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了捉迷藏或“装睡”等象征性的游戏。

3、具体运算时期(7~11岁):这个阶段,儿童掌握了操作符号和逻辑运算的能力,但对象必须是具体事物。这时儿童思维已有可逆性和补偿性,“守恒”是这个阶段的一个主要标志。

4、形式运算时期(11~15岁):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明白像未来、价值、正义这些抽象的概念,从这时候,他们的思维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

由此皮亚杰提出: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连贯性、阶段性、规律性等特点,儿童行为的发展影响智力的发展,并且智力随着行为的进步而发展[1],这个理论对儿童心理学以及学前教育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四)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鲜明地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对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将之归纳为成熟和经验、社会环境以及平衡化。

1、成熟和经验:成熟指的是有机体的成长,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成熟。成熟为儿童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条件。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主要是指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影响作用。其中儿童自身的主动性就是获得社会经验的重要前提。

3、平衡: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自我调节活动环节,从而达到对社会的认知。所以学前教育中要注重儿童本身与外界的平衡,提高儿童智力的增长。

三、认知发展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一)强调适时适度教育

传统学前教学通常采用成人思维教学,甚至超龄教学,这种方式不利于孩子智力发展。用成人教育方式会加重孩子学习负担,对智力发展造成影响。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发育情况,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2]。

(二)家庭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顺序

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智力都会按照同样的顺序发展,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完成的基础之上。家庭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顺序,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家长应时刻清楚自己的孩子处在什么阶段的发展水平,实施什么样的家庭教育[3]。

(三)有意识地培养儿童主动探索的精神

主动探索不仅是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人格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品质。中国传统家教观念把“顺从”、“听话”作为“好孩子”标准,阻遏孩子自主性的发展[4]。家长应鼓励他们去主动探索自己好奇的事物。传统家庭教育中儿童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但儿童只有参与 波兹曼意识到当前整个美国文化出现了明显的失衡,所以,他一改十年前的观点,并提出“恒温器”观点,强调印刷媒介和印刷词语,指出学校是保存印刷文化以抗衡电子文化、保持文化平衡的重要机构。

2.2 电视和教育

波兹曼认为电视是一种新型课程,其目的是教育影响、培养训练青年人的思想和性格,波兹曼坚信电视正在不遗余力地发挥着作用。波兹曼担心电视等电子媒介不仅会改变传统的教学任务,甚至会摧毁传统教育。因为,在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和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同时,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会逐渐枯萎。所以,波兹曼认为学校课程比电视课程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

2.3 印刷和电子媒介

波兹曼介绍印刷术是如何创造了童年,电子媒介又如何使童年“消逝”的,从而坚持认为印刷文化才能保持文化平衡;电子媒介的快速发展和使用,只会导致严重的文化失衡现象。因此,他积极重申到学校是保存印刷文化的重要机构。

三、结语

波兹曼批评传统学校过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指出不合适的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他的意见有些是不现实的,但他要求传统学校进行基本的自身改革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这对现今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另外,随着高新技术和电子媒体的快速发展,现今的学校更加注重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强调媒体教育的重要性。而波兹曼认为过多的重视电子媒介而忽略印刷媒介将会导致文化的失衡现象,因此,当前的中国教育在引入多媒体教学时,应多多思考其利弊作用,切不可一味地认为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育的唯一途径和方法。

[1] Postman Neil&Weingar tner Charles.Teachingasa Subversive Activity.New York:A Delta Book,1969.

[2] Postman Neil.Teachingasa Conserving Activity.New York:A Delta Book,1979.

[3] 谌启标,尼尔·波兹曼学习批评与学习重构理论,《比较教育研究》2005(4):11-14。

[4]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逝去》(吴燕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6] 王健,美国激进主义教育思想述评,《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0-53。

[7] 吴珊,尼尔·波兹曼的激进主义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26-127。

[8] 吴晓恩,《逃离垫子文化的陷阱:尼尔·波兹曼媒介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皮亚杰兹曼媒介
基于皮亚杰理论的莫高窟文创儿童玩具设计研究
传承智慧经典,不是只为纪念
——《皮亚杰文集》不可不读
走近皮亚杰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道德教育中须处理好的三对关系
世界头号毒枭再次成功越狱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对48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人哈若德.兹曼的访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