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唐西域记》的主题内容及其意义

2018-02-22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玄奘大唐西域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西 330000)

《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全书共十二卷,共有十余万字。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书中记载了玄奘游历西域和印度旅途中19年的见闻,包括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中亚地区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的情况。

书中各国的排列,基本上以玄奘的行程为序,内容非常丰富,对各国内容记述繁简不一,记事谨严有据,文笔简洁流畅,具有很高的历史、地理和文学方面的价值。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玄奘是一个运用语言的大师,描绘历史与地理的能手。《大唐西域记》是一部稀世奇书。”玄奘西行前后经历了19年,而这19年的游历见闻都集中在《大唐西域记》里,对西域及域外的书写既远且深,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了解西域及域外的民风民情,更进一步扩大了人们对西域外的认识。

《大唐西域记》里记录的主要国家地区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

1 玄奘到达印度前三十四国

玄奘在第一卷序论中对这一带进行了总体介绍,这一带属于象主之国,土地暑热潮湿,适宜大象,当地人民性格急躁刚烈,热爱学习,特别擅长奇能异术,穿着打扮是横披巾布,光着右臂,发型是中间扎髻,四面下垂,按照种族类别各居聚落,房屋多是多层楼阁。盛行佛法,人民心境清净,擅长生死脱离轮回的教理。“清心释累之训。出离生死之教。象主之国其理优矣。”

气候温热潮湿,树木繁茂,花果繁盛,水分充足,土地肥沃,多平原地带,适宜土地耕种,大多种植大麦、粳稻等粮食;盛产葡萄、石榴;矿产资源丰富,多出产金、铜、铁、铅。

语言文字多以印度语为规范;当地人多爱好音乐舞蹈,擅长管弦乐曲。“管弦伎乐,特善诸国”“国俗丰乐人尚歌咏”。

当地人衣饰多为丝织和棉麻制品,剪短发,戴头巾“服饰毡褐,断发无巾”;通用货币多为金钱、银钱,人民多重财帛轻礼义。

佛教盛行,上至国王下至民众皆诚心礼佛,多建伽蓝寺庙,寺庙佛塔大多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佛像装饰,殆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励。”僧侣众多,多学习小乘佛教。

2 印度区域

当时印度还没有统一,分为北、中、东、南、西五部分。玄奘进入印度,是先由北印度转入中印度,后转入东印度,又往南行到达南印度,之后又绕行到西印度,最后又回到中印度。他所经历,共有七十多个国家。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印度进行了总述。

(1)名称由来、疆域简介:天竺旧时称为身毒,今总称为印度,是一种比喻为月亮的美称。“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谓之印度。”

五印度方圆九万多里,三面临海,背靠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部山地丘陵众多;东部多河流平原,土地肥沃;南部草木繁茂;西部土地贫瘠。

(2)城市建筑:印度城市聚居之地,“方城广峙”,城里街道小巷,“曲径盘迂”。商贾交易场所遍布路口,楼店林立在街道两旁。“屠钓倡优魁脍除粪旌厥宅居。斥之邑外。行里往来,僻于路左。”此类人员被排斥在外城,显示出严格的贵贱之分和等级差别,处于下层的人民只能在城市边缘或外围居住。

(3)物产与饮食服饰:印度盛产花草果木,种类繁杂,名称各异。如“枣栗椑柿”“梨柰桃杏蒲萄等果”“石榴甘橘诸国皆树”;耕种土地稻、麦最多,“蔬菜则有姜芥瓜瓠荤陀菜等”“至於乳、酪、膏、酥、沙糖、石蜜、芥子油、诸饼麨,常所膳也。”说明“印度”地区的人民,主要以饼麨为通用食品,除了主食饼麨和馕以外,西域各民族还喜欢吃羊,爱以酪拌饭,喜欢饮葡萄酒。玄奘还记载了印度地区“蒲萄甘蔗刹帝利饮也。曲蘖醇醪吠奢等饮也。沙门婆罗门饮蒲萄甘蔗浆。”可见葡萄酒在当时的西域饮食中是非常普遍的。

印度各国衣料主要以氎、锦、氈、絁紬为主。当地人穿衣,崇尚鲜明的洁白色,轻视杂色。普通男女、沙门僧侣的穿着打扮也各有不同。“男则绕腰络腋横巾右袒。女乃襜衣下垂通肩总覆”,“沙门法服唯有三衣及僧却崎。泥缚些(桑个反)那”。

(4)礼仪习俗:《大唐西域记》中对印度的丧葬进行了总的概括:“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一曰水葬,沈流漂散;一曰野葬,弃林饲兽。”根据书中记载,古代西域和印度丧葬方法的记载主要有三种:火葬、水葬和野葬。火葬是当地传统的丧葬风俗之一,即在人死后,用柴薪将遗体火化,烧至灰尽,然后把骨灰埋于地下,或藏于他处。

(5)佛教信仰情况:主要信仰佛教,佛教分为大乘和小乘两个主要分支,在《大唐西域记》所记载的国家和地区中,明确记载信仰佛教派别的国家和地区有74个,其中信仰小乘教的有国家和地区最多,所占比例也最大,有40个,占54%;信仰大乘教的19个国家和地区,占26%;大小二乘都信仰的有15个国家和地区,占20%。

3 玄奘出印度,归国途中所经西域诸国

这一带气候环境与印度相比截然不同,虽然盛产瓜果,但气候寒冷酷烈,多霜雪,当地民众也大都性格暴烈,性情狡诈,不识礼数,不分善恶,相貌粗鄙丑陋。全民崇尚佛教,但寺庙不多,僧众亦寡。

直至进入瞿萨旦那国即于阗,情况才有所改善。瞿萨旦那国,气候和顺,百姓讲礼义,温顺谦虚,好学习。百姓富足,人民安乐,举止得体,做事符合规范,文字法则,遵从印度。崇尚佛法,佛寺有一百多座,僧众五千多人,大部分修习大乘佛法,是西域大乘佛教的中心,并且是佛教传入内地的重要桥梁。

玄奘远行印度,历时19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走天涯大探险,世所罕见。后来玄奘口述西行经历,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讲述西行路上见闻,介绍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但文学性不足。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玄奘的西天取经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此后,玄奘西游故事开始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问世开辟先河。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综合前人的多种叙事,经过再创造,贡献出这部引人入胜的《西游记》,遂彻底改变了国人对西部的想象范式。

猜你喜欢

玄奘大唐西域
梦里大唐知多少
寻迹大唐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梦回大唐
如何在大唐朋友圈优雅炫富
班超出使西域
小议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所见之Ögä一词
西域散章
玄奘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