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民国书风的形成

2018-02-22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碑石碑学碑帖

(济南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一、民国的社会转型

民国的诞生,是新阶段的开始。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给中华民族家具了民族灾难,不堪压迫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爱国运动,终于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

在这个短暂的时期,民众内心彷徨迷惘,不知新的国家将要走向何方,但是艺术的命运与清王朝不同,它没有停止或是消亡。国家不幸诗家幸,文化界一时十分繁荣,书法领域人才也是破茧而出,各领风骚。民国时期的书坛遗留着晚清的遗风,书法审美和书法理论仍旧被继承,但在时代变化的刺激之下也有新的发展,呈现出特殊的时代特色与气象。清代书坛尊崇书法要临摹碑石的原则,故碑学的影响依旧延续,临摹碑石与临摹墨迹字帖的观念并行不悖相互融合。

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压迫和灾难,但不可否认我国的照相技术和印刷术的传入也在此时得到进步,照相技术可以将墨迹字帖清晰记录,再通过印刷技术将古帖笔法完整呈现,这一时期的字帖和学术专著等大量出版,碑帖的大量流传也源于此。汉代大书家钟繇的《荐季直表》虽然在流传千年后遗憾被窃贼偷走,埋于树下,最终因潮湿而腐烂,好在主任提前拍照留存,所以可以认为这一字帖是更换了一种形式留存于人世间。这些都离不开照相技术与印刷技术的发展,这种进步为碑帖流传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更多的便利,也为后世学者进行书法艺术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源。

二、民国的书坛风格

民国书法继承晚清,碑学特点鲜明浓郁。回顾当时的创作情况,大致分为:提倡临摹碑石,尤其以北方碑石作为正统的学习范本;提倡临摹字帖,关注古代书家的真实书写状态;碑帖相结合;碑帖、墨迹、字帖三位一体。以上四种创作方式中,又以第三种作为主导风格,并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创作特点。

(一)北碑作为正统的碑学

碑学始于宋代,清中叶以后,金石大盛而碑派书法兴起。碑学是借帖学的衰微之机而乘势发展起来的。清代书法家的特色就在于学习碑石,从书法审美上讲,碑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豪放之美。如果说帖派书法属于“优美”风格的话,碑派书法则属于一种“壮美”的风格。梁启超在其《饮冰室文集》中写道:“南帖为圆笔之宗,北碑为方笔之祖。遒健雄浑、峻峭方整,北派之长也。《龙门二十品》、《爨龙颜碑》、《吊比干文》等为其代表。秀逸摇曳、含蓄潇洒,南派之长也。《兰亭》、《洛神》、《淳化阁帖》为其代表。“书法史上所称的“碑”,也称“刻石”或“碑版”,是指镌刻文字的石块,包括庙碑、墓碑、墓志、造像记、摩崖石刻等,碑文书法一般都是先书后刻的,因此,它是经过了写手和刻手两道工序的二次性创作作品。写手与刻手的优劣都将直接影响到碑版书法的精工与否。

(二)提倡临摹字帖,唐法复兴

艺术是百家争鸣的,在清朝碑学的影响下,民国时期书法风格延续了硬朗豪放的书风,因而带来审美疲劳,有一部分书坛学者呼吁回归唐法,学习古帖。代表人物有沈尹默,这是一位二王书风的爱好者,他号召时人学习二王的行楷,并且撰写了一系列理论著作,如《二王法书管窥》。从民国至今,颜体名家无人超越谭延闿。他尤擅长颜体楷书誉满天下,而这也是一位“回归帖学”的支持者。

(三)碑与帖相结合

由于上述两种书法学习观念都颇有影响力,所以民国时期也有一部分书家徘徊于二者之间,碑石更容易表现书家书写的力度,且高碑大碣,气势磅礴,雄浑有力;字帖则胜在笔画的细腻和笔意的真实。二者各有优势,但如果仅取其中一条,就难免会有单调的弊病,所以碑帖相结合就成为书法艺术迈步向前的唯一选择。二者相互参照,相互补充将进一步改善书写。

(四)碑石、墨迹、字帖相结合

三合一的书写思路,更具包容性,风格变化切换自如,异彩纷呈,更具神彩,所以具有金石书风的书写更受书家的欢迎。这一类书家往往见识面更广,工作经历丰富,所涉足的领域较多,包括文人、政坛人物和画家群体。格局开阔的这些人群自然对艺术的理解更加立体,他们的书写风格字体严谨、古茂遒雅,抒发心中思想,书法作品就更具抒情性。

三、多元风格的形成原因

民国时期是一个短暂的动荡时代,社会转型刺激一部分人群的艺术思考,所以书法也有了更多变化,进而促成民国时期独特的书法艺术风貌,在中国书法史上形成一边风景,下面将分析其形成原因。

(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早在汉代,书法已经成为了艺术的一个分支门类,上到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汉字书写已经超越日常需要的层面,而千年的科举考试也要求应试者书写文字应该追求美观,所以书写优美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民国时代的文人身上打上了深深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国学功底深厚,书法的艺术价值、实用价值依然受到关注。

(二)特殊的时代背景

民国时期的书法家更具个性,对“馆阁体”的审美疲劳、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激发了人们自由创作思想的形成。畅意自然的书写带来不拘一格的书风。

(三)出土资料的补充

清朝末年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书法界有了里程碑式的的发现,即为甲骨文的意外出土,此外更有简牍书法的发掘、敦煌藏经洞的发现,震撼着书法界,时至今日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甲骨文的发掘迅速促成了甲骨学的形成,甲骨学学者不仅关心文字的读音、写法、字义,更投入进书法的创作;简牍书法让后人对汉代书法的认识更加丰富;敦煌文书面世则展示出魏晋南北朝、唐代人高超的书写技巧。这些新材料也为书写风格多元化的形成提供了素材。

民国以来,中西俱萃的书法大家辈出,造诣极高。他们提倡自我创新,力求张扬个性,推陈出新,代表人物有结体宽博的谭延阁,秀美飘逸的胡汉民,清挺峻拔的吴稚晖和线条静穆的于右任,他们并称为民国四大书法家。书法风格在这个时代走向多元,时至今日的书坛难以超越,给书法风格史提供了独特类型而具有深远意义。所以,民国时期的书坛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 孙洵.民国书法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揖》,载《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 民国书论精选[M].西泠印社出版社,郑一增,2011.

[4] 谈美[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朱光潜著,2004.

[5] 帖学在当代的复兴及反思[J].刘照剑.中国书法.2012(10).

[6] 书法的变化及经典性流失——清代帖学衰微探析[J].胡泊.文艺争鸣.2010(02).

猜你喜欢

碑石碑学碑帖
五绝·梨花落
西湖碑石域外传播策略探究
从学碑到“碑学”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清代碑学兴起并不仅因为文字狱
碑学·形学
人生在世
碑帖硬临
碑帖硬临
碑帖硬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