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英文通识课程建设*

2018-02-22陈恒汉黄坚承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36期
关键词:通识跨文化大学

陈恒汉 黄坚承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 福建泉州 362021)

近年来,大学新生入学英语水平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大学外语教育进行更为明确的定位,使得长久以来的大学英语公共基础课程等的设置等都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一些具体工作被搬到台面,以便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型和课程改革成为多数高校迫在眉睫的刚性任务。

作为一个比较科学、系统、个性化的纲领性文件,新的指南为大学英语转型课改奠定了指导思想,它进一步强调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国际交流和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改革是因应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这也使得相关的教学研究必须跟上,才能协助完善大学英语课改的相关举措。

一、通识教育视野里的大学英语教改

2016年国家发布的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强调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通识教育被视为与专业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要点,首当其冲地承担着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这意味着原本在几个研究型大学中试点探索的通识教育,开始向全国的本科高校广泛铺开。

从通识教育的视野看,大学英语课程兼备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属性,一方面,它能帮助学生了解国外的社会和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注重人文价值,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文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锻炼学术或职业领域的英语能力,其工具性非常鲜明。因此,我们不大可能像过去那样一刀切,让学生学完两年常规课程,把通过CET4考试作为终极目标,而必须根据学生的起始层次,结合学校、院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目标和要求,进行分级教学,例如,通过入学分级考试(placement test),把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层级,针对不同层级设置不同目标任务,配合相应的学分,并从总体描述和单项技能去体现不同的教学要求,总体描述包括语言知识、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习策略的要求,单项描述则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进行差异化体现,从而贯彻大学英语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适应个性化教学的需要,帮助教师和学生适应新的教学转型和课改,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1]

应该说,通识课程是当今高校教改和办学的大势所趋,英文通识课程的设置,必须符合教育部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精神,做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进学生对多文化的理解,培养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工作和领导的能力,也促进大学之间教学科研的合作、交流与发展。结合教育目标和课程转型的大方向,经过重新整合的英语通识课程可以分为公共必修课(基础课)、限定必修课(拓展课)和任意选修课(校选课)三大类,必修的基础课在大一、大二开设,限定的拓展课安排在第四学期,使得英语学习不至于断层,同时,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鼓励后续选修课沿着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部分展开。

与改革前相比,英语通识课程的设置必须具备更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因此,我们可以从探讨国外通识教育体制的成功或不足之处出发,对比当今通识教育在国内所遭遇的发展困境和现实挑战,结合不同学校的通识教育体制的出台和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形成相关的教改方案,分阶段陆续开设英文通识教育课程,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总结和反思,并在相关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完善通识教育选修课的体系建构,形成相关的教学文件、课程成果、论文报告等,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互为推进,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良性循环。

二、英语课转型:从拓展限修到开放选修

经过两年的大学英语通用基础课程的训练,学生在英语词汇、语法、语用和篇章知识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同时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技能都有了一定的训练。[2]学生就可以开始修读通识拓展课程和开放课程,教师开设课程应该结合通识教育的大方向,结合自身的特长进行优化,并接受一定的资格评估,以保证所提供课程的质量。

1.限定选修拓展课程群

拓展课安排在基础课程之后,分为学术英语、职业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课程群。限定选修,获取相关学分。

第一类是学术英语课程群,以提升学生学术素养为目的,可以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两大类。可以开设的课程例如:学术英语读写教程/听说教程、学术英语演讲/讲座、学术英语写作、英语报刊选读、英语辩论教程、国际交流英语等系列课程。

第二类是职业英语课程群,可以采用系列ESP(专门用途英语)教材,或者将特定的学科内容和语言教学相结合,培养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这是大学英语作为工具职能的主要体现。专门用途英语可以和原先各个学院所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接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英语知识,培养其利用英语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能力。这类课程所占的比重最大,包括: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医学英语、科技英语(可根据专业进一步细化为计算机、材料、信息通讯技术、化工、机械、电气与电子、工程英语等)、营销英语、金融英语、传媒英语、人力资源英语、旅游英语、空乘英语、公关英语、心理学英语、管理学英语,等等。

第三类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群,以帮助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了解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体现了大学英语的人文性特征。这类课程例如:跨文化沟通、人文英语、中国文化英语、英美文化、现当代经典小说赏析、西方思想经典、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电影赏析、媒体视听说、欧美名篇选读、跨文化商务交际,等等。

2.任意选修开放课程群

通识教育任意选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可以整合原先的校选课,以“文理交融、理工结合、学科交叉、全面发展”为总原则,实行“本学科远离”制度,设有文史哲经典、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自然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当代世界与中国、创新与创业等六个模块,对全体学生开放,任意选修,以期让学生对“全才”培养有进一步的认识。

这六大模块中,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自然科学与技术可以通过和具体专业相结合,在ESP或职业英语的限定选修课程开设中得到贯彻,另外可以和英语通识课程相结合的主要有文史哲经典、当代世界与中国以及艺术与审美等模块。

首先,文史哲经典课程主要通过中外经典文献的学习,学会理性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开设的和英语相关的课程例如:英语语言和文化、美国历史文化、《圣经》解读、国学经典导读、科幻小说赏析、西式思维,等等。

其次,当代世界与中国课程模块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增强公民意识、世界眼光和民族自信。可以开设的英语相关课程包括:世界一流大学巡礼、大学生国际交流实务、“一带一路”与全球法治、国际传播经典案例,等等。这类课程可以尝试用全英文开设,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最后,艺术与审美课程模块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广博而均衡的知识体系,促进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相得益彰。可相关课程例如:中外园林艺术赏析、中西方舞蹈的欣赏与审美比较、欧洲古典音乐鉴赏、创意写作,等等。考虑到受众英语接受度,主要采取双语教学。

三、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后续途径

职业英语课程群中,无论是建立在专业英语基础上的拓展课,还是ESP专门用途英语,都是应用语言学项下的重要分支,以服务于不同职业活动内容为目标,集实用性、专业性和明确目的性于一身,为广大从业人员所认同和接受,并具备较强社会功能,能够全面提高各专业学生职业英语语言能力,为学生完善能力,学以致用,以及海内外求职铺平道路。

因此,验证课改转型的成功与否,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新课程设置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在开设了限定拓展课和开放任选课之后,还应该注意如下两点,即,通过毕业论文或设计来检验学生实际英语的能力,以及在实习环节验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是否有效,以便更好更充分地应用语言技能,发挥英文通识教育的成果。

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后续途径,能够使得职业能力导向下的英文通识课程建设的主要成果得到持续巩固,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后续举措的实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在布置毕业论文、指派指导老师时,除了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关键词之外,加强导师对毕业论文/设计中英文文献的指导力度,指导教师需经常和学生进行探讨,通过设计针对学生个体化的职业岗位任务,构建开放弹性的项目设计体系和指导模式,以满足学生个体的职业能力发展需求,拟定更具个性化的选题,也使英语学习贯彻始终,以保证英文学习的成效得到持续深化。

另一方面,涉及到毕业实习环节,开辟实习基地时,不忘英文,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国际公司,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加强对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了解。学生应在市场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在职业岗位分析策划、创业计划设计等等项目实践中积极反思,向具有丰富的一线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充分认识岗位职能,挖掘自我发展潜能,提交的实习报告中能够体现对职业能力和职业潜能的进一步认识。

结语

目前,学界关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一般聚焦于高职院校学生,针对普通高校的通识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相关的研究仍然非常欠缺。这是因为高校作为具体的教育实施单位,对于通识教育仍然缺乏共识,课程的教学实践尚未完全开展,与此相关的研究探讨也有待进一步强化。通过对通识教育问题的讨论,可以开启探索外语专业适应时代对教育质量、内涵发展和多元人才培养要求的发展之路,这是回归外语的人文属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外语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3]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对接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发展的需要,并针对不同的专业培养复合型英语应用人才开展相关研究,以适应职业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同时,提供一个更能激发、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也为教师适应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一个转变观念、发挥潜能、促进教研的平台,值得大力提倡。

猜你喜欢

通识跨文化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