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2018-02-22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青少年思政

(湖南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8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以及思维方式,网络模式冲击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各个方面,现在青少年正处于行为习惯、心理品质、价值观以及道德情操养成的重要时期,网络信息层次不齐,甚至通过网络传播腐朽落后文化以及消极信息,青少年不懂得信息甄别,很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抓住互联网及新媒体给我们带来的契机,大力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青少年上网现状分析

根据2016年1月22日发布的《2015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10-39岁群体占整体的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29.9%,10-19岁群体占比为21.4%,30-39岁群体占比为23.8%,同时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根据以上数据发现,我国青少年网民占我国网民的比重很大,是我国网络应用的重要人群,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高、依赖性强,但网络安全意识弱。同时《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到2.7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数的79.6%,而且青少年网民呈稳定增长趋势。青少年上网以娱乐类应用为主,如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文字,网络游戏等,期中网络游戏尤为突出,在网络环境下长大的当今青少年,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也促使了他们对网络的高度信任,缺乏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缺乏网络安全意识。

互联网和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新阵地,网络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很好的机遇,通过针对青少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提高青少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动占领互联网和新媒体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二、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的挑战

1、互联网和新媒体开放性易造成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和迷失。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市场像一筐杂草一样,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在有些文化之间会在不断地擦出火花的同时,也有一些文化在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主流文化。然而,青少年是一片尚待开垦的原野,任何种子都可能在那里找到适合发芽的土壤。网络信息传播的文化是全球性的,一旦我国青少年被那些与我国主流价值观不符的文化渗透所影响时,他们的价值观或许会发生冲突,甚至迷失。这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极其可怕的事情。除此之外,网络上的一些负能量往往也会逐步地解构青少年的价值观,一旦青少年被网络中的负能量感染,就会自主偏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时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

2、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虚拟性易引发青少年的交流封闭。互联网的虚拟性不但潜伏在网络本身,而且还潜伏在人们使用网络过程的相互影响中,在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资讯无屏障,获取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的网络交往中,青少年往往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天马行空式的交流。长此以往,虚拟的互联网使得青少年逐渐远离了传统的交往方式。身份的隐匿让青少年脱离了道德和情感的约束性,他们可以用符号、数字、字母等来代替自己,没有人知道真实的你,所以他们开始变得冷漠、孤僻、局促、不合群。网络交往使青少年淡漠了身边的情感,忽略了最真实的情感交流,也不关心他人和社会幸福感,弱化了对周围事情的感知力以及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当回归现实时,青少年会发现现实与网络的巨大差别,网络上的虚拟自我会在现实中不停地碰壁,不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价值观、人生观等应该是在情感中形成,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现实意义的发展。这种发展只会导致青少年日益地走向封闭,逐渐远离现实。

3、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政工作难度加大。网络成为“第四媒体”以后,它将大众传媒及人际交流等方式充分融合,同时涵盖了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的功能,思政工作者虽然已经主动占领网络思政阵地,但其发展的速度依然使信息传播及网络舆情工作变得困难,使现有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产生危机感。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其教育的方法,尤其是教育理念和目的已经慢于网络的发展。网络上的平等交流使得学生不再愿意接受灌输式的教育,而要求与德育工作者进行平等的交流。尼尔波兹曼认为在信息时代的童年已经逐渐消逝了,成人化的儿童在各种信息的轰炸下逐步发展了起来。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教育主要场所的学校该如何选择教育的方式,尤其是教育的内容,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教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三、互联网和新媒体迅速发展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的机遇

1、互联网和新媒体广阔性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途径。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扩展视野,使得年轻人接收信息和知识不仅仅依靠学校,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曾说:“人类利用书本、杂志、报纸和录像带来处理大部分信息,速度很慢,这种情况即将被能以光速运行的电子数据传送所取代,数据传输瞬间完成,成本也不高。”网络使得国内外各种思想、学术风土人情成为随处可得的教育资源,所以思政工作者需抓住目前的机遇,将其为我所用,使网络不仅成为青少年汲取知识信息的重要场所,也成为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2、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匿名性为青少年提供了平等对话的平台。师生之间,子女与家长之间的信任感是影响和制约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效果和质量的关键,由于人的思想隐蔽性的客观存在,青少年大多不愿意向老师或家长讲实情或吐真话,这是当前青少年思想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成为青少年道德发展的情感阻碍,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增强了青少年与教育者之间的信任度。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少年和教育者之间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进行交流,缩小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减少传统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理防卫,同时网络的广泛性,也可以教育资源共享,使教育范围无限制。

3、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互动性有利于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性。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口耳相授,被教育者的的主要知识来源是教育者,这种教育模式往往会压抑人的探索心理,尤其是对外界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的探索心理。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下,资源的丰富多样,探索的便捷,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的求知欲望。青少年主动探索,自由浏览的频率不断增加,并通过互联网与教育者积极交流。不得不说,这种由被动到主动,由灌输到自由提升的教育是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带给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极大机遇。

四、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下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思政工作者需尊重青少年教育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和信息免疫能力;思政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自身在青少年思想工作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转变灌输式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参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德育工作者不仅要更应该时时关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动态,更新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更要办好以青少年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网站、软件、公众平台等。

2、优化教育资源。思政工作者需抓住新媒体机遇,完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学校教育,社会疏导,家庭辅导,自我提高的立体式教育。在2000年6月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就已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是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思政工作者要重视对新媒体教育的研究和思考,加快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数字化教材体系,构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媒体阵地,逐步建立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理论体系。抓住青少年心理特征,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价值观通过文化产品,尤其是视频、图片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传递给青少年。

3、加强对互联网监管力度。管理者需规范网络环境,提高新媒体信息监控的实效性,我国关于各种新媒体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对于是非观尚未完全建立的青少年来说,仅靠所谓的道德自律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有关部门就应该起到筛子的作用,为青少年选取合适的内容,做好有关网络的监管工作,严格把关,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互联网和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来说,我们不得不重视其中的利与弊,积极地趋利避害,为青少年的创造健康的网络成长环境。

[1] 胡小京.在社区网络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J].理论视野,2004年01期.

[2] (法)R·舍普等.技术帝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9.

[3] (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4] 孙家正.大力推进新时期的文化建设[J].时事报告,2001.

[5]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青少年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青少年发明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